• 01
    2018-02

    程乐松:从语义困境到理论潜力

      【摘  要】随着对中国本土信仰生活的田野观察,以及从文化和社会史角度出发的信仰传统研究日益深入,适应本土文化及信仰语境的宗教学理论建构,已经成为宗教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宗教研究的术语概念多是以白话文的形式译自西方宗教学概念体系的,因此,术语概念在跨文化和跨时代的双重翻译中呈现出与理论来源及研究对……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01
    2018-02

    李四龙:论“人文宗教”

      【摘  要】中国宗教史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佛教传人以前的中国传统宗教、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民间宗教信仰。研究这些方面,重在厘清两大关系:官方宗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关系、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的关系,关键是要把握官方与民间这层关系“互为阴阳”的特点。研究中国宗教史,首先应体会契合中国文化特点……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01
    2018-02

    富瑜:文本互读建构神学

      【摘  要】提要:弗朗西斯·克鲁尼是20世纪后期美国天主教比较神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通过向非基督宗教传统学〉--j重构基督教神学并身体力行多年从事耶印比较神学,成为宗教间对话的先行者和20世纪比较神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宗教多元性与现代性共存的今天,他所倡导的比较神学在国际宗教学界越来越引人注目。他的比较神……

    来源:《宗教学研究》
  • 01
    2018-02

    迈蒙尼德的宇宙生成论-先知论

      【摘  要】中世纪犹太思想家迈蒙尼德在其两部主要的哲学-神学著作《迷途指津》和《律法再述》中,就宇宙生成论和先知论问题作出了两种相互歧异的观点表述。就前者论,《律法再述》持宇宙永恒观,而《迷途指津》则系统批判宇宙永恒论而支持从虚无创世说;就后者看,《律法再述》暗示先知是人类理智与道德德性完善的自然结果……

    来源:《学海》
  • 01
    2018-02

    论先秦善恶报应理论及其衍变

      【摘  要】作为周代天命观核心理念的善恶报应论,其理论要点为德福一致。然而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施报往往不一,因而在西周末期,报应论开始受到质疑。为回应上述质疑,春秋时人提出部分修正理论,如"报及后世"说、"天假助不善"说与"谴告"说。但这些修正理论不仅无法圆熟解答报应何以无征,甚至由此带来一些新的……

    来源:《周易研究》
  • 01
    2018-02

    明清西方传教士对《易经》的适应性解读与英译

      【摘  要】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制定了“适应”儒家文化的传教政策,他们解读《易经》并竭力从中寻找基督教与儒家学说的契合点。晚清新教传教士继承了“适应”政策,并提出“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易经》麦格基英译本是“适应”政策和“孔子加耶稣”传教策略的产物,译本具有明显的《圣经》色彩。  【作  者】任运……

    来源:《周易研究》
  • 01
    2018-02

    帝国、教会与上帝

      【摘  要】在《帝制论》中,但丁构建了一个囊括一切人口、土地和民族的普世帝国,并将其权威直接诉诸上帝,赋予帝国和教会同等的地位。但丁的这一主张,进一步发展了中世纪晚期的“二元论”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过,由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但丁自身思想的限制,这一“二元论”主张不可避免地陷入诸多理论困境。首先,……

    来源:《学海》
  • 01
    2018-02

    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信仰?

      What Kind of Faith We Need Today?  作 者:郭勇健  作者简介:郭勇健(1973- ),男,福建福清人,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与文艺理论。  原发信息:《上海文化》2015年第201510期  内容提要:真正的信仰是终极关怀,其根本标志是超越性。曾经有过的儒、道、释,都不曾给中国人提供……

    来源:《上海文化》
  • 01
    2018-02

    伊利亚德的宗教理念及其现代意义

      【摘  要】伊利亚德认为宗教基于人对自己的宇宙处境的认识,表达了对逝去天堂的怀念;宗教为人开放自己的存在、超越有限处境提供了可能;现代文明祛除了宇宙的神圣性,但神圣以"退化""伪装"的形式继续"遗存"在现代人的各种世俗活动中,潜藏在人类的无意识深处。伊利亚德的宗教理念对现代人认识自身处境、理解宗教的……

    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01
    2018-02

    有限的解释力

      20世纪末,在美国“经济学帝国主义”不断扩张的背景下,罗德尼·斯达克将新古典经济学工具用于解释当下的宗教现象,从而成就了“宗教市场理论”。在2004年出版的《信仰的法则》中文版中,斯达克明确表达了他试图借助这一理论来解释中国宗教现象,以印证其理论普适性的信心。   笔者拟结合鲁东乡村的宗教信仰生活,对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12> 跳转至共 2 页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