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河北、内蒙古考察之二:承德—隆化—围场—克什克腾—多伦[1]
2007年7月4—10日,我与日本东北学院大学细谷良夫教授对河北、内蒙古清朝史迹进行了历时7天的考察,途经河北承德、隆化、围场,内蒙克什克腾旗、多伦市,重点考察避暑山庄与外八庙,隆化行宫、御道、老城区,木兰围场与乾隆碑,乌兰布通古战场,多伦汇宗寺与山西会馆等清代遗迹。同行有先生的夫人细谷和子,东北学院大学史学科下仓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张永江教授。
一 承德
河北省承德市位于北京市东北方,北倚内蒙古,东与辽宁省毗邻。地理环境有丘陵、高原、山地、盆地等类型,属温带气候,雨水适中,河流众多,林木繁茂。复杂地貌与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历代先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承德自古就是北方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交融地区,许多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史前时代,承德属著名的红山文化区,是早期人类活动重点地区之一。以后,相继崛起的北方民族山戎、东胡、匈奴、鲜卑、柔然、乌桓、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以此为舞台,导演出一幕幕恢宏博大、惊心动魄的历史剧。公元前8世纪,牧猎于滦河、潮河流域的山戎族败退,部分族众与炎帝族融合。公元前7世纪,燕昭王派大将秦开率燕军袭破东胡,承德一带并入燕国,在今丰宁、围场县北部建起数百公里的燕长城,展示了胡汉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辽代,承德为契丹族、奚族的发祥地。辽神册元年(916),太祖耶律阿保机从中原地区俘掠大批汉人,安置在北安州(今隆化县)、泽州(今平泉县)。内地汉人迁至此地,带入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汉人与奚人、契丹人杂居,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契丹人依据汉字创制契丹文字,还利用汉人工匠在当地建起北安州、泽州两处古城。
降及清代,承德历史更加辉煌。康熙年间,清廷在承德境内相继建起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康熙、乾隆、嘉庆诸帝每年夏季都在此避暑并处理政务,使这里成为清廷第二个政治中心。
承德市及所属县区有358万人口,其中满、蒙古、回、朝鲜等少数民族143万人。8县3区中,丰宁、宽城是满族自治县,围场是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承德市与隆化、滦平、平泉、兴隆等县,也有不少蒙古族、满族居民。
概括承德地区历史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是民族的多样性;其次是文化的多元性,再次是彼此水乳交融。
2017年7月4日,乘12时20分北京往丹东火车前往承德。下午5点半,车到承德,入住僧冠峰脚下锦江生冠宾馆。
我第一次去承德还是在1982年。大学毕业前,学校组织实习考察,目的地就是避暑山庄。当时的承德市基本处在封闭状态,偌大的山庄里空旷寂寥,几乎没有游客。秀美的山光湖色,挺拔的苍松翠柏,都呈现出一种北方山地的冷峻之美。以后,多次往来于北京承德间,或开会或考察。如今的山庄,已成为联合国认定“世界文化遗产”,但过度的商业开发,游客的喧嚣,也使山庄连同外八庙乃至整个承德市,与历史原貌渐行渐远。
7月5日上午,首先参观避暑山庄,由避暑山庄博物馆副馆长韩利接待。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具有民族特色和集南北建筑形式的帝王宫苑。避暑山庄博物馆由正宫区、松鹤斋、如意洲组成,是清代帝王驻跸山庄期间日常起居、处理朝政、举行庆典的地方。据介绍:正宫建筑根据中国古代关于“九五飞龙在天”的传统习惯,营建前朝和后寝的九进院落。沿丽正门至岫云门于中轴线上依次矗立着阅射门、澹泊敬诚斋、四知书屋、万岁照房、烟波致爽殿和云山胜地等主体建筑,现基本按当年原貌复原陈列。其中,烟波致爽殿为楠木结构,俗称“楠木殿”。烟波致爽殿是皇帝寝宫,嘉庆、咸丰二帝均病死于此殿。康熙、乾隆、嘉庆三代皇帝每年几乎有半年时间驻跸于此。叶赫那拉氏(慈禧)在这里策划了著名的“辛酉(1861)政变”。正宫区还辟有避暑山庄由来、八旗文物典章、木兰秋狝武备、御用瓷器、挂屏、钟表、珐琅、玻璃器等专题展览。如意洲位于山庄苑景区中心,原系康熙帝处理朝政、起居之处,主体建筑依次有无暑清凉、延熏山馆、水芳岩秀、一片云。(图1)
图1 避暑山庄内景
这次避暑山庄行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在韩利引导下参观了位于丽正门内的“承德碑林”。碑林有承德地区搜集清代碑刻约20通,多为《河北金石辑录》一书所失载。[2]对研究承德地方史、满族史、八旗制度史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重排石鼓文音训碑》原立于热河文庙(承德市西大街二道牌楼)大成门左侧。碑阳为乾隆帝御书《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重刻序》,碑阴刻《重排石鼓文音训》和《重排石鼓文释文音训序》。碑文分别记述重排石鼓的原因、目的、意义及清代帝王木兰秋狝盛况。《敕建琳霄观碑记》,康熙四十九年(1690)立,工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撰文,康熙帝第三子诚亲王胤祉书丹,原立于琳霄观灵官殿前。碑文记述琳霄观的位置、供奉情况。《城隍庙碑》,城隍庙坐落在市区二道牌楼路北,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由督臣周元理建造。乾隆帝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撰为《御制热河城隍庙拈香瞻礼》两通碑文,详细记述“拈香瞻礼”的活动,以及修造城隍庙的缘起和意义。咸丰八年(1858)《重修福山寺碑记》,记述戚公助资捐物与众善士共同修复寺庙的经过,并将捐资商会、商号、绅士、乡民题名碑上,反映了当地商业发展与商民关系。《富明墓碑》,满洲旗人富明,钮祜禄氏。博学多艺,精通奇门。嘉庆二十五年(1820)任围场总管,道光元年被发配新疆充当苦役,道光五年(1825)回籍,十四年(1834)病故,葬于隆化县西阿超村。[3]乾隆辛亥年(五十六年,1791)热河驻防满洲马甲文兴原配吴门关氏《奉旨旌表贞节》碑,是一通反映普通满族人婚姻关系的珍贵史料。碑文以关氏的口吻写道:“呜呼,妾年十七,侍执巾栉,倏尔一纪,夫遽早辞,清贫守义,五旬已齐,皇家旌节,表扬孀(按,此处漏刻一字),独我孤伶,惟夫是依,旌扬字样,愿立墓墟,死生永享,庶几神怡,哀哀夫主,妻寔悼悲。呜呼哀哉,虔此告知。”另有嘉庆元年(1796)《奉旨旌节碑》一通,碑文残缺,从题署“已故马(下残缺)”三字推测,似为旗人马甲遗孀立碑。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1] 《日本对内蒙古的渗透》勾结俄国,分割内蒙古
-
[2] 河北、内蒙古考察之一:宣化—张家口—锡林浩特—赤峰
-
[3] 景教在内蒙古、泉州、扬州和西北
-
[4] 基督宗教在内蒙古
-
[5] 内蒙古敖汉部、奈曼部世系——图鲁博罗特诸子世系(之二)
其他推荐
-
图书 内蒙古能源“双控”与“双碳”目标协同效应研究
作者:朱守先 张月峰 高国 杜国义
图书 内蒙古能源“双控”与“双碳”目标协同效应研究
-
2
图书 内蒙古人口发展研究:经济发展、城市群与老龄化
作者:薛继亮 苏鉴 鲍欣欣 贾慧
图书 内蒙古人口发展研究:经济发展、城市群与老龄化
-
3
图书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
作者:邢莉 邢旗
图书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
-
4
图书 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村环境保护创新团队
图书 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
5
图书 自然资源约束下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研究
作者:斯日吉模楞
图书 自然资源约束下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研究
-
6
图书 呼伦贝尔之子郭道甫:家世生平、革命实践与著作研究
作者:乌尼日
图书 呼伦贝尔之子郭道甫:家世生平、革命实践与著作研究
-
7
图书 一个塞外村落的生态变迁=From“Man Can Conquer Nature”to“Rebuild Beautiful Landscapes”:Gender,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Chinese State in an Inner Mongolia Village:英文
作者:胡玉坤
图书 一个塞外村落的生态变迁=From“Man Can Conquer Nature”to“Rebuild Beautiful Landscapes”:Gender,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Chinese State in an Inner Mongolia Village:英文
-
8
图书 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作者:陈跃
图书 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
9
图书 达茂旗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变迁调查
作者:文明 杜淑芳 陈红宇
图书 达茂旗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变迁调查
-
10
图书 话语的建构与实践:以贫困叙述为例
作者:王红艳
图书 话语的建构与实践:以贫困叙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