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团结奋进、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与历史责任。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建设相对薄弱的区域,更应牢牢抓住时代机遇,增长板、锻新板、补短板,立足地区比较优势培育新业态,积极融入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使民族地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
积极把握自身资源禀赋,培育民族地区发展新业态,在“增长板”中“锻新板”
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地大物博。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丰富的能源储备等都是民族地区的先天资源禀赋。民族地区既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又是旅游资源聚集的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既要利用好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在文化旅游、清洁能源、农牧产业的“长板”优势,又要在传统优势产业中“锻新板”,以产业新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坚定不移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融入到旅游产业中,积极打造生态文化旅游村、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等,延长传统旅游业的产业链条。还要用好用活民族地区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创新发展的旅游业带动富民增收。要立足民族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打造乡村发展新版块,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和生态屏障区,我们要大力发挥民族地区绿色能源优势,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工作。要提升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使用占比,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保证清洁能源的节约高效利用,让“绿色低碳”赋能地区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开展规模化畜牧养殖,以农牧业现代化转型带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要结合民族地区发展特点和地理结构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框架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增长板”“锻新板”,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
坚持弥补民族地区弱项软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迎难而上“补短板”
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区域,要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要清楚认识到民族地区落后的成因,而后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弥补民族地区的“短板”弱项,加速民族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不足等原因,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交通路网密度低、公共生活服务设施不健全,文化教育水平落后,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成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与“瓶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经济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我们要积极整合民族地区资金、政策、资源等要素,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要注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积极发展5G通讯、物联网等基础设施体系,使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民族地区数字化转型,避免民族地区落入“数字鸿沟”。要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解决好“垃圾围村”、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关系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的问题,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要巩固脱贫攻坚有效成果,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此外,在科教文化方面,要加强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亦需要民族地区贡献力量。民族地区要加强乡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物质和精神齐发力,助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
民族地区相对闭塞,陆地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不足,这也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将沿边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和发展优势,“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托“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各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新高地。要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与全球互动的前沿门户。一方面,我们要破除贸易壁垒,畅通商品与要素流通渠道,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各部门广泛参与到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的产业链、价值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区域优势品牌,带动民族地区服务业加速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另一方面,我们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沿边开放,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大沿边开放力度,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深化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快电信、教育、文化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进程,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以更加灵活便利的条件吸引外商投资,不断拓宽对外开放领域;要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加强货运物流保通保畅,支持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稳定外商投资规模;要发挥民族地区边境贸易优势,与周边国家深入合作,积极设立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合作区等,形成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要进一步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补好融资渠道、物流运输、营商条件等“短板”,缩小与沿海和内陆地区发展差异,使民族地区共享国家发展红利,以实现兴边富民,稳定边疆,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赋能。
(作者涂裕春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陈冰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