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青年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而且要坚守教育初心、潜心立德树人。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地区,更需要一批甘于奉献、敬业乐群的青年教师扎根,践行立德树人、传道授业的使命。这份执着坚守和教育情怀需要良好的德性为其筑基。德性作为一种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其养成既源于个体的内生性努力,又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此,为了解高校青年教师德性养成的伦理文化环境,本书在对德性养成的伦理文化环境学术史进行详尽的梳理后,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指导思想,运用中西方关于德性养成的经典研究成果,构建了“高校青年教师德性养成的伦理文化环境”研究框架。选取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四所本科院校和三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样本高校和地域具有文化表征的典型村落和牧区搜集地域伦理文化资料,通过深度访谈、集体焦点访谈、参与观察和调查研究等方法,探讨高校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德性表现。基于高校教师的成长旅路和工作环境,沿着由早期到现状、由微观到宏观的研究逻辑,从“家庭场域”“受教育场域”“院校场域”“社会场域”四个维度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德性伦理文化环境。
家庭是个体德性萌生、发芽、受滋养进而发展健全的最基本场域。家庭伦理文化中的尚德本质决定了中国家庭注重对道德价值的追寻,重视对个体美德的塑造,看重对人性美德的实践。根据家庭伦理文化环境对个体德性影响在成员以及影响方式上所发生的转换,可将之分为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这两个在时间上有继起性、在内容上有交叉性,且密不可分的伦理文化环境场域。研究发现,原生家庭赋予个体在幼年时期社会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指向,新生家庭则滋养和充实人在青壮年时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定向。原生家庭伦理文化环境影响青年教师德性养成的因素和途径有很多,比较凸显的因素有家庭道德教育、优良家风传承、家庭道德榜样三个方面。从总体上讲,原生家庭对个体德性的影响大体上会经历一个由强到弱且被动接受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基础性、持久性的,会伴随个体的一生。新生家庭伦理文化环境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影响体现在夫妻品德双向建构、家庭是平息负面情绪的港湾、家庭是扎根艰苦地区的凭借等方面。从总体上看,新生家庭在个人道德修养和品质完善方面起到了修正和强化作用。
受教育的学校是个体脱离家庭后进入的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也是个体道德教育养成的有效场所。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学校是除家庭之外个体停留时间最长、接触范围最广、受影响程度最深的环境。从古至今,中西方学校对德育的强调都远大于智育。学校教育不仅通过显性课程教给学生道德知识,还通过隐性课程赋予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从纵向上看,学校教育沿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或职高、大学等学段呈现出阶段性道德教育的影响;从横向来看,学校的整体道德氛围、教师学长、同辈群体交往、新媒体教学等对个体的道德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且具有持久而稳定的特征。研究数据表明,本书调研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校教育环境整体上比较宽松,以及积极努力的学习氛围等为其德性的养成提供了独特且深远的影响。但填鸭式教育、个别教师道德素养有待提升以及同辈群体的校园欺凌行为等则阻碍了德性的培育,这类境况仍是需要亟待关注并解决的。
高等院校是青年教师德性伦理文化养成的最为密切的“微缩”环境,在工作单位遇到的人或者经历的事,都会对教师的道德抉择产生无形的影响,从而叠加构成了青年教师面对的伦理文化环境。院校伦理文化环境表现为高校与教师的道德关系、学院与教师的道德关系、教师和学生的道德关系。首先,高校中普遍盛行的奉献、勤劳、吃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师德师风的重视、提升新教师的道德准入门槛、崇尚求真的精神文化共同形成的“组织传奇”,使得青年教师受到良好的道德熏染,为教师德性的培养创设了良好的大环境。其次,学院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学科内部等工作中的交流和磨合,对教师德性的养成和教师个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学院中道德公正的体验、协作互助的氛围、道德自监督机制、榜样人物引领的道德风尚、学科规训和制度等所营造的积极向上的学院文化氛围。最后,教师以教室为阵地传授知识和道德,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道德品行。教师角色的道德内驱力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境界。在学风与教风相辅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升道德修养。然而,需要规避的问题是,在繁琐的行政制度和微薄的薪酬待遇下,教师难以专注于教学和研究工作,不易于师德的养成。
社会伦理文化环境是指在既定的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并能影响个体发展的大环境,诸如价值观念、主流思想、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结晶、新时代对道德建设和立德树人的重视,独具特色的地域中所潜藏的道德因子,三者共同组成了社会伦理文化环境。首先,教师德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自古就重视德性的修养,认为德性是人类幸福的基础。传统文化中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思想,赋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指南。其次,教师德性彰显于新时代社会环境的价值引领之中。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进入新时代以来对于师德建设工作尤为重视,不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是新媒体对教师职业的要求,都彰显了对教师德性的重视。最后,教师德性潜藏于高校所在地区的伦理道德因子中。各族群文化中的道德习俗和道德文化,历经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大多数作为族群传统和族群伦理规范留存至今。族群道德文化的现代发展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向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伦理文化环境与高校青年教师德性养成之间存在着互动。伦理文化环境是一个涉及家庭背景、受教育场域、院校工作氛围、生源构成、地域文化、族群伦理、社会环境等要素的复杂系统,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道德判断标准、提供新时代道德指引、赋予道德行为以意义。反过来,高校青年教师也通过他们的道德品质、价值观、职业素养进一步巩固良好的伦理文化环境。在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通过培育自我德性,积极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致力于提高全社会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进而促进样本地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德性养成;伦理文化环境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青年教师可雇佣型心理契约视角
作者:相飞
图书 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青年教师可雇佣型心理契约视角
-
2
图书 史学论衡
作者:雍际春 强文学 陈于柱
图书 史学论衡
-
3
图书 科学无神论.第一辑
作者:习五一
图书 科学无神论.第一辑
-
4
图书 知识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作者:曹亚雄
图书 知识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
5
图书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
作者:许月梅
图书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
-
6
图书 伦理新视点: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
作者:廖申白 孙春晨
图书 伦理新视点: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
-
7
图书 文化圈的场域与视角:1929~2009年青海藏文化变迁与互动研究
作者:鲁顺元
图书 文化圈的场域与视角:1929~2009年青海藏文化变迁与互动研究
-
8
图书 他我之间:人类学语境里的“异”与“同”
作者:范可
图书 他我之间:人类学语境里的“异”与“同”
-
9
图书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中国经验”视角
作者:林闽钢
图书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中国经验”视角
-
10
图书 权益、关系与制度:十年(2001—2011)劳工研究
作者:刘林平
图书 权益、关系与制度:十年(2001—2011)劳工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