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辩证法核心的核心之研讨

ISBN:978-7-5227-1152-2

出版日期:2023-03

页数:274

字数:273.0千字

点击量:5479次

定价:9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这是笔者研究、探讨“辩证法核心的核心”的论文集。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和一个附录。

第一部分,即是1978—1981年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赵凤岐老师门下,攻读哲学硕士学位的论文《论矛盾的转化》,为全书的基本部分。

第二部分“续论篇(一)”,即是与“辩证法核心的核心”这一主题相关的研讨文章。《论矛盾的转化》从未全文发表过,但其各节几乎都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第二部分仅收录了其中的一篇《论矛盾的转化范畴在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地位》,此文发表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3期首篇位置,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论矛盾的转化》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还收录了若干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讨“辩证法核心的核心”的文章,包括《岭南学刊》2006年第3期刊发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功能》,《人民日报》2008年4月8日发表的《矛盾双方融合转化是矛盾转化的重要类型》。

第三部分“续论篇(二)”,虽与“辩证法核心的核心”这一主题相关,但与该主题的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较弱,资料性尚俱,可供读者参考。

1960年夏,我在南京师院附中读完高一的那个暑假,较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我看得很仔细,几乎是逐段、逐句看下来的,看了不止一遍,深为毛主席在此“两论”中阐发的道理所折服。

1962年,我考入江苏师院(今苏州大学),读的虽然是物理系,但我学习哲学社科理论的兴趣一直没有减弱。当时的“中苏论战”,我在院学生会负责的宣传工作,以及我们参加了数月的农村“社教”运动、学工学农学军活动等,这些都令我更加爱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更加热衷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起初我也较积极地投身到了“运动”中。但随着“运动”的愈演愈烈、愈演愈离谱,以至1967年7月下旬苏州爆发了大规模武斗,我对“运动”已厌倦了,疑虑和不满情绪增长了。我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那一桩桩“触动”人们灵魂和肉体的做法,果真符合马列的教导吗?我开始“逍遥”了,实际上是开始了对马列著作的认真学习。我把传抄的“文化大革命”前中宣部开列的一个马列重要著作的书目(共二十几本),逐本通读了一遍。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也使我爱上了哲学。此后,包括在徐州市贾汪区、郊区中学任教的十余年,在做好物理教学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从来没有中断过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学习。

1970年4月,我撰写了《论矛盾的转化》(讨论稿),约1.4万字,自己刻钢板,油印了18份,在亲友范围内征求意见。后来我还把征求到的意见及自己的看法,油印了20份,反馈给大家,同大家交流。教学工作之余,我研读了马、恩、列、斯、毛的几乎全部哲学著作和他们的一些主要著作(包括列宁、斯大林的几本俄文原著),较认真地自学过政治经济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国际共运史,研究过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和自然辩证法中的若干问题。1978年1月,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我决心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凤岐老师的研究生。4月,我把《论矛盾的转化》重写了一遍,约3.7万字,寄给赵老师,向他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鉴于多年来及当时我国理论界的实际状况,这两稿《论矛盾的转化》皆有不小的缺陷,主要是受流行多年的“斗争哲学”的影响,过分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忽视了矛盾的统一性的作用。但这两稿中,我强调矛盾的转化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认为矛盾有不同的类型、矛盾的转化也有不同类型等观点,自己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1978年秋,我们这届(首届)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全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界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和兴旺的局面。只要不蓄意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已不存在什么“理论禁区”。在这种良好的政治和学术氛围下,我对有关矛盾的转化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又有了许多新的心得。

我的硕士学位论文《论矛盾的转化》,是于1981年8月答辩通过的,并获得了较高评价:论文在矛盾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李秀林老师称赞主题抓得好,环环相扣,给人一种“一子投下,满盘皆活”的感觉。

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全校各系仅招收5名,其中哲学系肖前教授门下招收2名。由于李秀林、赵凤岐、夏甄陶等老师的热情推荐,经过考试,我被肖前教授录取。后来在他的指导下,我选定了“‘实践—认识’活动的结构”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开始了这一新领域的哲学研究;并于1986年10月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全军的第一个哲学博士。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系集此三种至为重要功能于一身的至为重要之理论体系。

客观世界浩瀚无垠,精微无比,色彩缤纷,千姿百态,变幻无常;主观世界同样精微无比,变化无穷。要认识好、改造好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需要各方面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们的协同努力。此任务至为艰巨!

其中包括哲学家们的协同努力。

其中包括研究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哲学家们的协同努力。

拙著《辩证法核心的核心之研讨》所见未必正确,更未必系统完整,至多也只是“瞎子摸象”“管中窥豹”,略有所得。诚望哲学界同人们能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角度、立体地、系统完整地深入研究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提供自己对“象”“豹”之所见。这些所见积攒多了,融合转化产生的“拼图”,想必能更加接近“全象”“全豹”之真面目。

最后交代一下,此书是本论文集,其中大多论文已发表多年,现在为什么又要结集出版呢?

我是一个坦诚、率直、较真、讲死理的人。40余年来,我提出并发表了不少同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与主流观点不一样的见解。我真诚地感谢肖、赵、李、夏等我的老师们,感谢决定刊发拙文的《哲学研究》编辑部的陈筠泉、卢婉清老师,但令我纳闷的是,拙文刊出后,哲学界和理论界基本无反应。不只赞同者鲜见,反对者亦难以寻觅(至今我只见到过一篇不同意拙文某一观点的文章)。

那么,我的这些观点到底对还是不对呢?如果不对,又错在哪里?须知,这些观点涉及对唯物辩证法若干基本原理的不同理解,涉及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要不要修改和发展。我很希望专家们和读者们能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春来我已70又7,但本性难移!出版这本论文集,亦有这样的意思:再较真一次,敬请哲学界同仁、理论界同仁及读者大众关注和评判一下,拙见是否有点道理,是否能成立?——我亦知晓,无论能否成立,在唯物辩证法真理海洋中,亦微不足道。拙见若能成为这浩瀚海洋中之一滴,能构成“全象”“全豹”之一点,整个“拼图”之一微粒,亦系幸事。念兹在兹,聊可慰吾平生!

是为序。

(本文集中的文章,在收录时,基本保持了原貌,仅作了文字技术修订。受时代局限,文章的有些提法并不是最新表述,引文所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也不是最新版本,还请读者见谅!此外文集中收录的《“运动”范畴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是与杨六奇先生合作撰写,特向杨先生及其家属致谢!)

卢冀宁

二〇二二年元月元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人物

地点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卢冀宁.辩证法核心的核心之研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卢冀宁.辩证法核心的核心之研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卢冀宁(2023).辩证法核心的核心之研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