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曹植与其作品的经典化研究

The Canonicalization Study of Cao Zhi and His Works

ISBN:978-7-5227-1851-4

出版日期:2023-07

页数:361

字数:333.0千字

点击量:6473次

定价:11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本书出版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校权威专著培养项目资金支持。 展开

图书简介

就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经典化研究而言,通常视作家作品的经典化为一持续不断的接受过程,探求此过程中作家作品于历朝历代的注释、批评、编选等情况及导致作家声名起伏、作品接受变化的诸多因素。这似乎是作家作品接受史的写作路径,但作家作品的经典化研究与作家作品的接受史研究还是有区别的。诚然,经典化研究仍要研究读者接受,或者说,作家作品经典化研究仍是其接受史研究的一部分,然而与作家作品接受史研究重视作品的传播史、效果史、影响史相比,经典化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本文(包括原文与作家)遭遇经典化的原因(包括内部与外部因素)、途径、具体表现,及确立为经典的依据、时间、意义等。要对此进行探究,我们需提出以下问题:

第一,经典的形成是一无有止息的接受过程吗?

第二,作品进入经典化的起点是什么?

第三,作家作品成为经典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第四,读者接受作品促使其经典化的方式有哪些?

第五,作品的经典化与作家本人的经典化是同一问题吗?

第六,作家作品经典化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界在研究作家作品的经典化问题时,多把经典化当作一种研究方法,视作家作品的经典化为一没有止息的过程,忽略了对作品经典化起点的探讨,而对作品经典化原因的分析亦主要着眼于外部力量而淡化了作家作品经典化与本文的联系,并忽略了作家本人的经典化与其作品经典化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还在于对经典化理论缺少进一步的思考。

本书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并以此架构本书对曹植与其作品经典化的研究。笔者认为作家作品的经典化是一个由本文走向经典的阶段性过程,其起点不在读者接受,而在本文的经典性,此经典性融涵传统、开创、典范等多层面含义,它是读者接受的前提。作品的经典化,可以说是读者不断发现、揭示本文经典性及逐渐确立本文经典地位的过程。

读者促使本文走向经典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学界普遍认为的注释、批评、编选、传播、政治干预等,但笔者认为,创作型读者对本文的学习化用有时是先于注、评、选等方式(这里不包括处于经典化起点的文本编辑)的更重要的经典化方式。创作型读者对本文的模仿本身即是一种隐含的批评,体现着他们对本文经典性某些层面的发现,而不同创作型读者持续不断地广泛模仿,必然促成本文开创性、典范性的发现,从而奠定作品的经典地位。事实上,以曹植作品的经典化言,在进入《文选》之前,在刘勰、钟嵘评价之前,曹植的不少作品已经因曹魏至宋齐创作型读者的广泛接受而遭遇了经典化。

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实际包含作家其人的经典化与其文的经典化两个层面,这二者往往并不同步,且存在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对于经典大家而言,对其人的经典化与对其文的经典化必然趋向统一。

当作家作品确立其于文学史的经典地位之后,其经典化过程即已结束,而作家一旦进入文学史的行列,此后无论这一文学史的时间线有多长,无论其声名起伏高低,是否进入后世主流文士视野中心,其经典地位基本是稳定的,并不会因为当代接受的边缘化而被踢出经典的行列。

基于上述思考,本书对曹植与其作品的经典化研究止于唐代读者的接受,因为正是在唐代,对曹植其人的接受与对其文的接受完成了统一,曹植经典大家的文学史地位由此确立。

而就曹植这一传统研究课题言,笔者梳理了古代文献中有关曹植及其作品的内容(包括传记、选文、注释、诗文评、仿作、艺术转换等),及近现代、当代的曹植研究,对比古今曹植研究,笔者有四点困惑:第一,关于曹植的身份,古人基本上没有否定其政治身份、政治能力,但今人多仅视其为一位诗人,认为他政治上幼稚,不具有较高的政治、军事素养;第二,关于曹植的人格精神,古人多肯定其忠君忧国的崇高精神,对其建功立业心志之肯定,往往与对其家国情怀之肯定紧密相连,但今人多以功名思想言其建功立业之追求,言其心志不得实现之郁闷,而较少提及这追求、郁闷背后深沉的家国之忧;第三,关于曹植创作的独特性,古人虽并称“曹、王”“曹、刘”等,但这仅是其中一条接受路线,古人亦强调曹植作品于建安文人作品中的独特个性与创造,但今人多从建安文学的整体背景出发,视曹植为建安文人群体之一份子,更强调他与建安文人的共性,而较忽略其创作的独特性;第四,关于曹植的文学史地位,古人尚从整个文学史的时间长河中评定其成就、地位,甚至视其为与陶渊明、杜甫、李白、苏轼等相提并论的经典大作家,今人则仅视其为建安之杰。

除此之外,关于曹植文学创作的传统,虽然至黄节时已经指出了曹植创作的多个源头,今人亦多有论说,但有关曹植创作与传统的关系依然有许多研究空间。一方面,曹作是其前创作的集大成者,曹植所有的学养几乎都成为他创作的源头,除了学界常言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等,赋、志怪、神话、《庄子》、史传散文等也是他创作的源头,而学界对此则较少关注;另一方面,尽管学界认可曹植创作多源头说,但多泛泛而论,对曹作与传统的具体关系较少探讨,如曹作与《诗经》的联系,自钟嵘首倡以来,至今都少深入论述,而从文学史发展角度审视曹作与传统的关系,探究其文学经典性、开创性者更少。

而关于曹植创作的开创性,学界主要从他对乐府文人化、五言诗体发展的贡献言,但曹植在题材、体裁、主题、章法、句法、意象、词汇等许多方面都有开创性,且不少成为后世读者模仿学习的典型范式,这些学界研究尚不充分。至于曹植创作的开创性,尤其是其创作的典范性,其创作于魏至唐的具体影响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而当我们重新审视曹植的政治身份及其身份认同时,对曹作,包括对于围绕曹作的次生层,如阐释层、仿作层等,我们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认知,或许可因之在更长、更多元的接受链上去思考曹植的文学史影响、文学史地位。

本书希望借助经典化的研究视角,对曹植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或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新的或更深入的思考,从而丰富、推动曹植这一文学史经典大家的研究。

本书的创新性,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对“经典”“经典化”理论的反思与新的建构;第二,首部曹植与其作品的经典化研究;第三,重新评定曹植身份,提出曹植首先是一个政治人物,并基于此,探讨曹植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第四,重视“人学”与“文学”的关系,探讨曹植其人其文的经典化历程及其相互关系等。

本书写作幸得山东大学李剑锋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詹福瑞教授,郑州大学刘志伟教授,河南大学王利锁教授、李金松教授点拨、指正,在此深致谢意!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人物

地点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津.曹植与其作品的经典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王津.曹植与其作品的经典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王津(2023).曹植与其作品的经典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