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流动人口家庭发展:家庭团聚再造与支持重构

Migrant Family Development:Reunification of Family Members and Reconstruction of Family Supports

ISBN:978-7-5227-1837-8

出版日期:2023-04

页数:295

字数:253.0千字

点击量:4807次

定价:11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论文出版项目 展开

图书简介

人口流动是某一区域所提供的发展机会与当地居民的发展需要或者发展能力不相称时出现的现象。当今中国,人民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人口流动现象空前活跃、流动人口规模异常庞大的根源。家庭始终都是人口流动决策最重要的参与者,同时又是人口流动影响最突出的承受者,中国家庭发展基本格局在人口大流动的新时代里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日渐广泛化和日益常态化的人口流动所催生的家庭成员居住分离问题,要求把研究视角投射到流动人口家庭这一中国目前最为薄弱的家庭发展环节和最需重视的家庭发展领域。

本书着眼于国内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的理论研究还没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特殊性、尚未明确其家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国内流动人口发展的实证研究过于偏重描述事实、对流动人口家庭发展深层机制的揭示仍显不足两大现实状况,致力于对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的典型特征做出理论层面上的经验梳理、为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的基本规律提供实证层面上的数据支撑:(1)在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家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流动人口家庭发展三阶段论,阐释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的生命周期关系和结构功能逻辑;(2)基于理论提出研究假设,运用调查数据和计量模型来进行实证检验,分别呈现家庭化流动和家庭式融入在流动人口家庭发展中的特定意义。

本书坚持以理论驱动实证、以实证回馈理论,共计包括七章。除了作为首尾两章的第一章“导论”和第七章“结论讨论”之外,其余五章均可归入依据文献回顾基础上的 Zetterberg(1954)发展“公理化”理论的一般过程与理论构建中诠释的流动人口家庭发展所特有的阶段过程而设计的两大部分中:(1)第二章“文献回顾”和第三章“理论构建”实际上是在Zetterberg(1954)发展“公理化”理论的一般过程指引下展开具体研究,它们恰组成了本书的理论探讨部分,其中,“文献回顾”一章的重点是阐述基于生命周期、现代转变、人类发展等三种主要的导向来认识家庭发展的概念框架和理解家庭发展的理论模型,“理论构建”一章的核心是提出流动人口家庭发展三阶段基础理论模型以及分化进化、生命周期、结构功能等三组重要研究假设;(2)第四章“第一阶段(家庭化流动阶段)实证分析”、第五章“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进化的实证分析”、第六章“第二阶段(家庭式融入阶段)实证分析”则是以流动人口家庭发展所特有的阶段过程为根据进行分解研究,它们共同构成本书的实证检验部分,第四章立足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第一阶段(其以家庭化流动为主要“发展任务”),第五章聚焦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进化,第六章植根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第二阶段(其以家庭式融入为主要“发展任务”)。理论和实证两大部分紧密地结合,先从理论出发,以理论假设指引实证,而后再从实证出发,以实证结果验证理论,这是社会研究“科学环”的直观体现。

第二章“文献回顾”在归纳总结与比较辨析中描绘出家庭发展理论三大主要导向的演进图谱,并分别提炼出各种导向的理论内核:生命周期导向是对家庭发展因时而异的阶段过程分化转化做出了直观描述,凸显的是阶段过程性;现代转变导向是对家庭发展随时而变的结构功能分化转化做出了深刻剖析,凸显的是分化转化性;人类发展导向是对家庭发展应时而动的发展任务分化转化做出了系统探讨,凸显的是发展本位性。有鉴于家庭发展理论本身浓厚的调和主义倾向、考虑到三大主要导向之间深刻的理论关联属性,本书在理论融合的基础上构造了认识家庭发展的概念框架、形成了理解家庭发展的理论模型,强调家庭发展是家庭在结构与功能分化与转化中扩展成员相应能力、增进成员相关福祉的阶段演替过程,其以阶段向阶段的演化与替代为外显的过程特征、以结构与功能的分化与转化为重要的作用机制、以指向成员个体的发展任务为本位的目标要求。本书同时也在经济学和社会学双重视野之下,从人力资本理论、新迁移经济学、性别角色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四大主要导向着眼纵览家庭迁移理论的演进历程,发现最新的理论导向正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同家庭发展思想相对接、与家庭发展理念相结合,家庭迁移和家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正得到更充分的揭示。

第三章“理论构建”首先对“家庭”“家庭发展”等基本概念以及由其组合出的“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等派生概念分别进行界定,认为流动人口家庭发展是家庭为了满足因人口流动而变化了的需求、应对因人口流动而新出现的压力,通过促成家庭结构功能分化转化以重新塑造成员角色,进而实现家庭发展任务分化转化以继续拓展成员能力。本书而后使用这些概念构建三组理论假设:(1)第一组涉及流动人口家庭发展三阶段的分化进化特征,实际上集中地呈现了本书的基础理论模型,亦即流动人口家庭发展首先经历“家庭化流动阶段”(对家庭迁移流动本身特有的过程性做出因应),而后度过“家庭式融入阶段”(对家庭迁移流动继发问题的过程性做出因应),最终回归一般意义上的家庭行列,按以生命周期阶段演替为突出特征的过程发展;(2)第二组关注流动人口家庭发展三阶段与生命周期关系,实际上是在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的特殊性和一般意义家庭发展的普遍性之间搭建起了桥梁,本书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发展所独有的阶段过程性从属于生命周期、受生命周期制约;(3)第三组围绕流动人口家庭发展三阶段的结构功能逻辑,实际上是把流动人口家庭发展外显的阶段过程与内隐的作用机制两者统一起来,本书认为,“家庭化流动阶段”再造家庭内部团聚,这场“有形”的内在“革命”使家庭结构趋于稳定,带动家庭功能趋向协调,“家庭式融入阶段”重构家庭外部支持,这场“无声”的外在“革命”使家庭功能趋于协调,带动家庭结构趋向稳定。

本书以阶段分解研究的独特思路对上述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期深化对相关命题的理解、更新对现实状况的认识。

第四章“第一阶段(家庭化流动阶段)实证分析”在对“家庭化流动阶段”的生命周期表现和结构功能问题展开多维度、多方案的定量研究后发现:(1)家庭化流动在家庭扩展稳定期(从子女出生到子女结婚)这一生命周期阶段上完成状况相对最差,在扩展稳定期后段(子女接受中等教育)的达成情况则尤其差,这与子女随迁因家庭生涯的推进而比例趋于降低是密切相关的,同配偶随迁的关系则不是很大,因为后者在生命周期各阶段上保持着一贯的高水平;(2)家庭化流动的完成能够显著促进流动人口心理健康、优化随迁儿童人际行为以及内在行为,这归功于,成员团聚为家庭保护性功能与社会化功能的有效发挥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进化的实证分析”一方面深入地诠释了家庭化流动阶段完成对主客观融入性这个阶段进化标志性测度变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特别地关注到举家流动这种流动人口家庭发展阶段进化中的特殊形态。本书由此获知:(1)处在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第一阶段上的家庭化流动是推动融入进程、改善融入体验的必要环节,是向流动人口家庭发展后一阶段纵向演化、朝流动人口家庭发展新的阶段深度进化的重要基础;(2)举家流动并不是家庭化流动完成方式中的多数选择,其相对于分批流动没能够显现出更积极的融入效应,甚至还有可能在主客观融入性上差于分批流动,应当给予必要关注。

第六章“第二阶段(家庭式融入阶段)实证分析”从生命周期角度审视“家庭式融入阶段”、从结构功能维度考察“家庭式融入阶段”,得到以下核心结论:(1)家庭式融入在生命周期阶段演替中变得越来越不易实现,扩展稳定期这一生命周期阶段几乎成为致使家庭式融入水平整体呈现下降走势的关键性转折期和迫使家庭式融入水平总体维持较低态势的决定性变动期;(2)家庭式融入作为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的第二阶段,极大地影响着流动人口长期居留以及就地养老的可能性,实现家庭式融入、促成功能性演进,将有利于稳定以长期居留以及就地养老为代表的流动人口家庭结构性预期、服务流动人口家庭结构性发展。

实证部分最终总结归纳出本书两大重要观点:(1)从生命周期角度上来看,流动人口家庭比一般意义家庭在更大程度上会被生命周期挤压掉、侵蚀掉家庭发展“成果”,后家庭化流动时代的家庭仍将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是团聚了的家庭本身可能因为成员由随迁转留守而陷入到家庭化流动滞退的境地,而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地整体融入当地社区困难极大且家庭式融入也并非完全稳固;(2)从结构功能角度上来看,家庭从完成家庭化流动到实现家庭式融入,对促进其结构趋于稳定、推动其功能趋于协调都是有益的,这从根本上说,对满足家庭成员个体优质成长的要求、服务家庭成员个体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有利的,这就是为什么可以将再造家庭内部团聚与重构家庭外部支持的过程称之为家庭“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家庭“变动”。

总的来说,本书依托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相融合、基础描述与复杂统计相接合、单向评测与多元比较相贴合的研究方案,既重视发挥人口学科本体性优势,基于分解研究思路呈现流动人口家庭发展阶段特征,又强调借鉴其他学科适用性经验,协力推进对于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过程的系统性认识。

在理论层面上,本书的学术创新价值主要体现为,明确流动人口家庭发展基本内涵,提出三阶段论作为流动人口家庭发展全过程全周期的统一分析框架。

(1)依托对大量文献的综述,形成基于生命周期、现代转变、人类发展等三种主要的导向来认识家庭发展的概念框架和理解家庭发展的理论模型,并据此界定了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这一核心概念。(2)突出阶段过程性在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理论研究全局中的统领性地位,提出流动人口家庭发展三阶段基础理论模型,并融合对流动人口家庭发展与生命周期关系、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的结构功能逻辑等方面的探讨,从家庭发展的特殊性回归到其普遍性、从家庭发展的外化性延伸到其内隐性。本书创建的流动人口家庭发展三阶段论可为认识中国流动人口家庭特征、理解中国流动人口家庭规律提供一种可参考的分析框架。

在实证层面上,本书的学术创新价值主要体现为,以多种计量模型为依托,在对流动人口家庭发展深层机制的探讨中着力做出更为稳健可靠的实证检验。

(1)在阶段分解研究中,逐一考察本书提出的分化进化、生命周期、结构功能等三组重要理论假设,综合应用描述统计、多元回归、内生控制、稳健检验等多重计量方法,以充分的经验证据、坚实的数据结果,对本书的核心问题做出理论初回答基础上的实证再回答,使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相关探析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层,而是能深度地触及实证层,达到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效果。(2)在调查数据考察中,努力增进对于家庭化流动与家庭式融入、家庭功能与家庭结构、举家流动与分批流动等现实问题的认知,其中不乏一些长期以来想了解而没能充分了解的态势、想掌握而没有完全掌握的状况。

在外围层面上,本书的学术创新价值主要体现为,揭示人口流动相关政策纳入家庭视角的极端重要性,提供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本书在除了作为首尾两章的第一章“导论”和第七章“结论讨论”之外的各章中所体现的学术创新价值具体包括:

第二章“文献回顾”中,在理论融合的基础之上构造了从生命周期、现代转变、人类发展三种导向出发来认识家庭发展的概念框架,同时也形成了从这三种导向出发来理解家庭发展的理论模型,系统地呈现了家庭发展基本内涵;

第三章“理论构建”中,提出了流动人口家庭发展三阶段基础理论模型作为一整套崭新的统一分析框架,并对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这种特殊外化过程同生命周期普遍规律的关系以及所内隐的结构与功能的逻辑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

第四章“第一阶段(家庭化流动阶段)实证分析”中,基于生命周期阶段对家庭化流动定义做出更为精准的操作化处理,通过分解研究的方式来探析家庭化流动蕴含的决策发生机制,发现配偶随迁是相对普遍的且一贯的,子女随迁状况在生命周期演进中趋于恶化,故而直接地制约家庭化流动完成水平;

第五章“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进化的实证分析”中,基于调查数据并参照Gordon(1964)所提出的融入过程理论形成了主客观融入性指标体系,同时对举家流动与分批流动两种家庭化流动的完成形态做出比较研究,发现举家流动并不是家庭化流动完成方式中的多数选择,而且没能够显现出相对更积极的融入效应;

第六章“第二阶段(家庭式融入阶段)实证分析”中,创新性地提出以调查数据为依托的家庭式融入测量方式分析框架以及操作化处理的流程,发现家庭式融入在生命周期阶段演替中变得越来越不易实现,扩展稳定期几乎成为了致使其水平呈现下降走势的关键性转折期和迫使其水平维持较低态势的决定性变动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发展;三阶段论;家庭化流动;家庭式融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人物

地点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龙.流动人口家庭发展:家庭团聚再造与支持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李龙.流动人口家庭发展:家庭团聚再造与支持重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李龙(2023).流动人口家庭发展:家庭团聚再造与支持重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