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广东当代金融史:全三册(上册)

Contemporary Finance:A History of Guangdong

ISBN:978-7-5203-3073-2

出版日期:2023-12

页数:539

字数:1048.0千字

点击量:3813次

定价:49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从地区生产总值(GDP)看,广东GDP从1949年的20.30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85.85亿元,继而增加到2021年的124369.67亿元,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12万亿元的省份,无论按照何种口径和价格计算,广东GDP都实现了成百上千倍的增长。从1949年到1978年再到2021年,广东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5.67%变为5.35%进而达到10.87%。从1989年开始,广东GDP已经连续33年位居全国省份第一。即使放到世界范围来看,2021年广东GDP总量折合为1.92万亿美元,按经济体排名也可排进全球主要经济体前10位,超过部分西方发达国家。

金融对广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1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1105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金融业已成为广东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34万亿元,金融业实现税收4169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1/6;金融产业主要发展指标基本位居全国首位或前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效能大幅提高。广东金融的改革创新同样走在全国前列,进入新时代,广东先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启动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深化粤港澳台金融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广州南沙)、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江门)和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梅州);继而广东自贸区设立并获批开展系列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广东省获批设立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广州花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和多个富有特色的金融中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及其相关规划全面谋划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创新举措;2021年,谋划多年的广州期货交易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2022年国务院又颁布实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为粤港澳金融合作创新提供了更加前沿的发展平台。相关情况表明,新时代改革开放越是向前,广东承担的改革创新使命越是重大,广东金融改革发展的步伐越加迅捷。

广东当代金融的发展植根于深厚的岭南金融历史底蕴。广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和商品经济的主要发源地,也是中国近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先驱。清嘉庆十年(1805年),由宝顺洋行、怡和洋行等外商在广州成立的谏当保安行,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保险机构;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金融资本——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在广州设立分理处,成为中国最早成立的银行机构。与此相应,近现代中国的金融制度、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许多都是自广东发端的。《岭南金融史》的研究表明,岭南地区具有深厚的金融历史文化底蕴和不竭的金融创新发展动力,挖掘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金融历史对弘扬岭南优秀历史文化和指导当代广东金融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当代金融发展的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金融工作,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下的革命政权就在广东等地建立银行、发行货币并卓有成效地组织开展金融工作,为革命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传承红色金融基因,在广东迅速恢复金融市场秩序并建立起社会主义金融框架,为广东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部署和指引下,广东始终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列,通过不断探索、艰苦实践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金融体系,并在进入新时代以后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金融发展道路。由此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金融的发展历程,既是赓续红色金融血脉的辉煌历程,也是彰显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金融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创新进步的壮丽篇章,是值得当今人们尤其是当今广东金融人深入研究总结并大力弘扬宣传的历史领域。

正因为如此,广东省人民政府时任副省长欧阳卫民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基于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于2018年10月提出编纂《广东当代金融史》的理论构想和工作要求,9838933 明确要求有关部门组织金融系统、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系统整理、深入挖掘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金融史实史料,总结探讨广东当代金融的历史成就、发展规律与独特经验,为新时代全面深化广东金融改革开放、部署广东金融强省升级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岭南金融博物馆更新建设及全省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平台创新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并提出希望通过《广东当代金融史》讲好广东金融故事,为宣传广东金融提供丰富生动的素材,以此书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或者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随即,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根据省政府研究部署全省2019年度金融重点工作会议的精神,将该项工作明确列入“2019年广东省重点金融工作责任清单”,要求有关责任单位“带领全省金融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体领会、整体落实,加强学习调研和金融文化研究,编撰《新中国广东金融史》(当时项目名称)”。欧阳卫民同志领导组建了《广东当代金融史》编纂委员会,形成了有序的组织体系和高效的运作机制,并进行了适当的工作分工。其中,组织协调和行业支持工作主要由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协同中央驻粤(深)金融监管机构、组织市(县)政府金融部门等承担;理论研究和书稿编撰工作主要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承担;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工作主要由广州金融业协会组织有关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承担(广东南方金融创新研究院承担了前期部分调研工作)。

在本书编纂委员会领导下,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时任副院长许涤龙教授牵头制定了《〈广东当代金融史〉编撰工作方案》,提出了本书的研究编撰思路、内容框架结构、工作进度计划和组织实施安排等,同时制定了本书的编撰大纲、编撰规范和调研方案,一并报有关领导同志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审阅后执行;约请政府部门、监管机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方面专业人员建立起《广东当代金融史》的编撰工作班子和专家队伍,并以此为班底组织推进研究编撰的各项工作。其中,编写工作组主要依托《岭南金融史》的研究编写人员并约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本书各章内容研究和书稿撰写,按章次组建了研究编撰团队并以系列课题形式开展研究编撰工作;咨询工作组主要由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学术机构等单位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为本书研究编撰提供专业性建议、承担书稿评审任务并提出修改意见等;调研工作组主要由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文化单位等方面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为本书组织开展系列专题调研、搜集整理数据资料和参考文献等。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金融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编撰团队对本书的研究编写范围作出了明确的界定:(1)行业范围:包括货币、银行、证券、保险等经典金融领域、各种新金融与类金融业态以及与金融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科技活动。(2)地域范围:本书以广东省行政区划为地域范围。鉴于在海南建省之前广东包括海南地区,在涉及当时金融历史时应遵循历史事实,以广东当时实际管辖范围为编史范围,即包括当时的海南地区史实在内。对于广东与香港、澳门之间的金融关系,不论历史上的地域关系如何,均作为广东与其他地区金融交流合作对待。(3)时间范围:本书反映的时间范围为新中国成立(1949年)以来主要是改革开放(1978年)以来广东金融的发展状况,一般应体现到2019年前后的进展情况,后期明确某些重要史实应反映至书稿定稿之前(2021年上半年)的最新进展情况。按照这种思路,本书的基本结构采取“时期”与“业态”交叉的方式构建,即:将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前广东金融发展情况综合起来作为第一章,从第二章至第十二章分领域(业态)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金融发展情况,各章即各领域(业态)内部再分阶段或分领域展示具体发展情况;同时本书包括独立成章的绪论和跋论,主体内容共有14个部分,另含2个附录,共计16个部分(未计前言、参考文献等)。

本书各部分研究编写工作分工如下:绪论“在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推进广东金融高质量发展”,由欧阳卫民撰写;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广东金融发展”由许涤龙负责,封艳红、周雨欣、谭汉荣、于鑫蕾参加;第二章“中央银行驻粤机构发展与货币信贷运行”由何伟刚(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负责,胥爱欢参加;第三章“广东银行业发展与银行监管实施”由胥东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负责,刘晓晗参加;第四章“广东证券业发展与证券监管实施”由刘佳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负责,汪子萧、况涛参加;第五章“广东保险业发展与保险监管实施”由罗向明(广东金融学院)负责,张伟、岑敏华、唐辉宇参加;第六章“广东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服务体系发展”由任志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负责,王茜参加;第七章“广东新金融与类金融业态发展”由蔡卫星(广东财经大学)负责,刘盛宇、魏吉文、董晗月参加;第八章“广东金融功能区建设发展”由陈刚(广东南方金融创新研究院)负责,黄锐生参加;第九章“广东金融交易平台建设”由钟雄(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金融研究院)负责,尹志勇、黄俊、肖尧、刘公石参加;第十章“广东金融科技发展”由彭大衡(广东财经大学)负责,阮珊妮、张俊参加;第十一章“广东金融对外开放”由蔡进兵(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负责,庄德栋参加;第十二章“广东金融环境优化”由陈双莲(广州国际金融研究院暨广州大学金融研究院)负责,宋思琪、汤智斌、许啸、陈国容参加(其中,许涤龙编写了第二至第十二章2020—2021年有关内容并增补了2019年及以前年份部分内容,陈双莲、钟雄、宋思琪、汤智斌、刘公石协助搜集相关资料或编写部分文稿);跋论“赓续红色金融血脉 促进金融守正创新”,由欧阳卫民撰写;附录A“广东当代金融发展主要指标数据”由许涤龙负责,宋思琪、汤智斌、许啸、封艳红参与整理;附录B“广东当代金融大事年表”由许涤龙负责,宋思琪、汤智斌、刘公石、陈国容参与编写。全书由许涤龙负责修改统稿和总纂定稿,陈双莲等参与修改统稿。

本书从2018年10月启动研究编撰,至今已完成9稿。应该说,经过研究编撰团队的反复修改打磨,本书的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充,内容也在不断健全。同时,本书的内部书稿名称也几经变化,曾先后叫做《广东当代金融史》(一二稿,分别于2019年2月、2019年3月完成)、《新中国广东金融史》(三稿,2019年4月完成)、《新中国广东金融发展史》(四至六稿,分别于2019年8月、2019年11月、2019年12月完成)、《广东金融史(1949—2019)》(七稿,2020年2月完成)和《广东当代金融史》(八九稿,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1月完成),即最终的书名还是用回了最初的名称。这些稿本,先后都印制成一定数量的内部文本,用作专家评审、征求意见和修改参阅。事实上,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形成的9个稿本及相应名称的每一次变化,都代表了本书研究编撰一个新的阶段,其中意味着呕心沥血的再编再造和字斟句酌的评审修改过程,凝结了从调研、咨询到编写、评审等参与人员不断深化探索形成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了编纂领导班子和研究编撰团队追求完美、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这个过程中,编撰工作团队组织召开了多次编撰工作会、专家审稿会、修改研讨会等工作会议,开展了各个工作阶段的专题调研、补充调研或扩充调研及文献资料搜集,审阅了各个稿本的书稿并提出了系统性的修改意见,对编撰工作的每一次推进和书稿质量的每一次提升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本书的研究编撰,得到广东政府机构、金融系统、学术领域等有关各方及有关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新同志关心本书的研究编撰,在欧阳卫民同志离粤赴京工作后对本书编撰及相关研究工作继续给予支持;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宋海同志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陈云贤同志担任本书编纂委员会总顾问,亲自审阅书稿并参加专家审稿会,为完善编撰框架、把准史实史料和修订完善书稿提出指导性意见;著名经济史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世昌先生担任本书编纂委员会学术顾问,审阅本书编撰大纲、编撰规范和部分书稿,就编撰学术规范制定及某些疑难学术问题处理给予指导;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时任局长何晓军和现任局长于海平、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中国银保监会广东监管局局长裴光、中国证监会广东监管局时任局长邱勇等同志,协调组织广东金融系统有关部门、机构及专家对本书研究编撰提供支持,或推动开展对有关地区、金融机构及金融文化单位的调研,或参加专家审稿会并在书稿征求意见时组织对书稿的书面评审,通过多种方式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本书的研究编撰工作;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倪全宏、副局长李腾飞和总经济师梁建国、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邱亿通、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广州金融业协会会长聂林坤、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时任党委书记和副局长刘平生、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时任副行长黄富、中国银保监会深圳监管局时任副局长潘文波、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副局长陈剑、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岭南金融博物馆)馆长丁方忠等同志组织本单位有关部门和所属机构支持、参与本书开展的调查研究、资料搜集及书稿评审等工作,为本书研究编撰作出积极贡献。此外,在历次书稿评审或征求意见中,国家开发银行政策研究室处长薛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和院长张跃国、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时任院长刘少波、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超林、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雍和明、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时任院长易行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研究员邢益海、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美怡等同志认真负责地审阅本书的阶段性书稿,均通过书面方式提出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

在本书研究编撰过程中,有众多单位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专业咨询等方面提供了帮助。其中,提供帮助的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主要有: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银保监会广东监管局、中国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省档案局(馆)、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广州市档案局(馆)、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中国银保监会深圳监管局、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深圳市档案局(馆)、广州市南沙开发区金融工作局、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以及全省各地市金融及有关部门(珠海、汕头、佛山、梅州、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湛江、肇庆等地市金融部门承担了专项资料搜集任务,韶关、河源、潮州、汕尾、揭阳、茂名、阳江、云浮、清远等地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了调研工作)和部分县区金融及有关部门等;提供帮助的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总行、平安银行总行、平安保险集团总部、深圳证券交易所、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广东省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广东省融资担保业协会、广州金融业协会、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南沙科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南粤基金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民间金融街管理有限公司、广州绿色金融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州立根小额再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南沙区金融行业协会等;提供帮助的科研机构和文化单位主要有:广东省方志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国际金融研究院(广州大学金融研究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广州基地(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广东南方金融创新研究院、广州金融书店、岭南金融博物馆(广州)、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岭南金融博物馆)、汕头市侨批博物馆、潮州市博物馆、韶关市博物馆等。还有诸多单位和个人对本书研究编撰工作提供了帮助、支持和指导,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将名单一一列出。同时,本书参考借鉴了众多组织机构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或工作资料,其中大多已在书中标注或列示,有的由于编者疏漏未能一一标示。在此,一并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诚挚的感谢!对未能列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未能标示的文献作者表达深切的歉意!

本书的研究编撰始终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进行的。我们希望没有辜负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期望,冀望通过本书能够比较系统地展现广东当代金融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广东金融走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有所启迪。但“广东当代金融史”是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一项此前尚没有人全面涉足的研究课题,而且它的研究对象和学术视域既有待界定又在不断延展。我们选择特定历史阶段大胆地开了一个头,这个头开得怎么样同样有待历史的检验。现在编撰工作已经完成,虽然本书未能如预期的那样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出版,但编撰本书的初心无疑是值得称道的,相信本书的价值将同样受到称道。

《广东当代金融史》编写工作组

2021年7月1日拟稿

2022年11月9日定稿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人物

地点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许涤龙.广东当代金融史:全三册(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许涤龙.广东当代金融史:全三册(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许涤龙(2023).广东当代金融史:全三册(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