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

The Systematic Study on Substitution in Translation between Russian and Chinese Languages

ISBN:978-7-5227-1142-3

出版日期:2023-06

页数:469

字数:405.0千字

丛书名:《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

点击量:3103次

定价:16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论文出版项目 展开

图书简介

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有两解。一解为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的研究;一解为俄汉双向换译的系统研究,即系统性研究,此为本研究的落脚点。本研究明确了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结换译的具体类型,探讨换译的机制,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从不同视角论证换译的理据,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套开放的换译的系统性研究。

本研究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研究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换译的系统性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由换译研究述评、换译概念界定、换译类型解析、换译机制假说和换译理据阐释五部分构成。

第一章,换译研究述评。本章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将换译定位在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范畴下,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清晰全面地揭示换译发展变化趋势,结论为换译之雏形孕育于翻译实践之中。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

第二章,换译概念界定。通过换译称名的历时考察,明确换译概念的内涵,界定其外延。首先,本书确定“换译”术语的英文形式为substitution,俄文形式为замена,充分显现了换译定名的准确性、概念内涵的精确性、概念外延的可控性,进而证明了相较于其他术语,“换译”更具科学性。其次,从特点到本质审视概念,重新界定换译概念为:换译是指译者(人和/或机器)将原语文化信息转化为译语时,替代原语对应单位或表达方式,以化解双语语形、语义、语用矛盾,使其符合译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全译方法。最后从换译的类型、目的、原则、地位、应用以及关联等反观换译概念的科学性。

第三章,换译类型解析。在分析大量双语语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根据“语形—语义—语用”矛盾,以形态为标准,以可操作性强为旨归,归纳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有形换译以语形为矛盾出发点,包含单位换译、标点换译和形象换译,可通过更换双语语形来破解。单位换译依据翻译单位——音位、词素、词、短语、小句、复句和句群,分为同层和跨层单位换译。标点换译分为标点内部换译和标点外部换译;形象换译分为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形象换译三类。无形换译重在转化语义和语用价值,分为词类换译、语气换译、语态换译和视角换译,采用替换、互换、变换等手段来化解形义矛盾。词类换译即十大词类内部及相互之间的换译;语气换译涉及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之间的互换;语态换译分主动态、被动态和中动态之间的互换;视角换译阐述动态和静态以及肯定和否定二元对立范畴之间的互换。换译各具体类型有交叉,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共筑换译类型体系。

第四章,换译机制假说。模拟“理解—替代—表达”过程,尝试弄清双语语形、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联,点线交织、动静结合,发掘显性换译机制和隐性换译机制。显性换译机制以静态的点,即概念和意象作为轴心,以语形、语义、语用为线,穿点成线,以线汇点,以点聚线,显隐结合,力求成面,重在论述概念和意象的替代的程序和方式,以静态发展的眼光剥离内容之下隐藏的译者认知。概念替代程序从语言符号能指、所指和实指之间的替代来论证。概念替代方式有同层和跨层两种。意象替代程序基于时间顺序和空间认知意象映射。意象替代方式分为换意和换象两种。隐性换译机制模拟认知思维流,以描述与假设方式进行逻辑推演,使用换喻的相关性和隐喻的象似性为关联—明示手段,替代概念和意象,以线穿点,构成线条式逻辑脉络。在原语理解、语际替代和译语表达三步中,析出换译思维步骤。隐性换译机制分成(语义→语形)+语用和语用→语义→语形两大思维操作程序,逐步推演,层层关联。具言之,前者分三步:1)原→原,2)原→中间语,3)中间语+原→译。后者分四步:1)原→原,2)原→原,3)原→中间语,4)中间语→译。最终,换译机制以概念和意象为点,属一维。以语形、语义、语用思维操作为线,属二维。点线结合成面,属三维。应该指出,换译机制模式是假设,不具强制规定性,需待进一步科学论证。

第五章,换译理据阐释。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以语言学理论为基体,以思维学和文化学理论作为两翼,以哲学理论作为宏观支撑,辅之以其他各学科如美学等理论阐释,构成“一体两翼+空间+点缀”式理据阐释框架。

本研究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综合五章内容,主要观点提炼如下:

1.随着对翻译本体研究的深入,换译理应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

2.对换译现象的归纳、整理与分析,可重新定义换译并解读概念;

3.换译时,双语语表特征为:语形矛盾、语词相异、语值极似;

4.换译本质为:换形保义显值、换形舍义融值、换形增义升值;

5.据类型学视角,统筹换译类型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

6.单位换译、标点换译和形象换译等构成有形换译;

7.词类换译、语气换译、语态换译和视角换译等构成无形换译;

8.换译具体小类源自俄汉翻译实践,彼此可交叉,共筑换译类型;

9.模拟思维流,假设换译机制为显性和隐性,并点线结合解读;

10.显性换译机制以概念和意象替代为点,分析替代程序和方式;

11.隐性换译机制以语形、语义和语用为线,依次按步线性流动;

12.换译“一体两翼+空间+点缀”式理据,辐射多学科探寻缘由;

13.“一体”源自语言符号之语形、语义和语用视角,以意驭形;

14.“两翼”分拓思维学与文化学,思维与文化差异导致因材施换;

15.“空间”上寻哲学矛盾论,此为换译的本质属性,因矛盾而必换;

16.“点缀”下溯多学科,如美学之形美、意美和神美促生换译;

17.换译研究“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现象”求自圆达系统。

总之,本文旨在小题大做、深挖细耕。抓住换译这一现象,从语言学角度,正本清源、深耕细作、旁征博引,建立一套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力求观察充分、描写充分与解释充分。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关键词:换译;概念界定;类型;机制;理据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人物

地点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倪璐璐.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倪璐璐.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倪璐璐(2023).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