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23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sset Management Industry 2023

ISBN:978-7-5227-3295-4

出版日期:2024-04

页数:403

字数:370.0千字

丛书名:《国家发展与战略丛书》

点击量:3860次

定价:12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2013年以来,中国“大资管”行业跨界竞合与混业经营的态势加速形成,步入具有竞争、创新、混业等特征的“大资管时代”。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以下简称中国银保监会或银保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或证临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开启了中国资管行业转型升级的序幕。

历经三年多,资管行业如期有序完成整改,各项改革目标取得积极进展,行业生态得到改善,监管标准走向统一,监管效率明显提升。2022年资管新规迎来全面实施,资管行业整装待发,步入提质升级的新发展阶段。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金融体系运行平稳,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资管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显著增强,资管资金的运用渠道也逐渐规范化。监管政策方面,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开闸”,绿色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适度放宽,大资管竞合有序的行业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为进一步厘清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历程,科学跟踪行业最新动态,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为资产管理行业提供实践指导和决策参考,本书自2020年开始编制“中国武夷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并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与互联网理财七个维度详细阐述资管行业各子领域的发展情况及其未来展望。指数编制兼顾金融理论与资管实践,充分考虑全面性和数据可得性,力求客观、量化地反映“大资管时代”以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动态变化趋势。本书具体选取资管规模、资管产品、经营效益和人才资源等四个一级指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基金业等五个行业作为二级指标,并以此来构建2013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武夷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指数”。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同趋化、HP滤波剔除周期性扰动项处理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以2013年第一季度为基期,进行指数测算。结果表明,2013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总指数增长超6倍,整体呈现两个发展阶段,具体如下:第一阶段为2013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四季度的迅猛增长阶段,指数从2013年第一季度基期的100增长到2017年第四季度的533.03,五年间增长了近433%;第二阶段为2018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稳定发展阶段,2019年第一季度总指数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降至538.37,2020年第一季度指数出现回升,并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

分维度来看,2022年规模指数、产品指数、经营效益指数和人才资源指数等四项二级指数发展可分为三个梯队,产品指数为第一发展梯队,维持上升通道运行;规模指数为第二发展梯队,维持企稳发展态势;经营效益指数与人才资源指数为第三发展梯队,指数平稳发展,轨迹相近。整体上看,2022年四项二级指数同比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规模指数、产品指数和人才资源指数同比增速回落幅度较大,规模指数和经营效益指数第四季度已跌至呈负增长。

2022年以来,资管行业在完成新规过渡期的整改任务基础上,保持规模稳中有进的同时,产品创新能力、投研能力、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均稳步提高,“高质量发展”将成为行业未来几年最为重要的主题。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总指数为718.45,同比增长6.71%,环比增长10.81%;二级指标层面,规模指数为598.82,同比下降1.52%,产品指数为1216.91,同比增长12.76%,经营效益指数为278.07,同比下降0.49%,人才资源指数为255.40,同比增长0.03%。

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针对资管子行业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从指数层面整体反映子行业发展水平和趋势;另一方面,针对2022年相关子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系统梳理,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银行理财涅槃重生,在转型中抓住机遇。

从银行理财分指数来看,2013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整体呈现先增后减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13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的增长阶段,指数从2013年第一季度基期的100增长到2018年第四季度的626.90,五年间增长了超500%。第二阶段为2019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波动下行阶段,2019年第一季度总指数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2022年第四季度指数进一步下降至412.64,同比下降15.86%。通过系统梳理2022年以来的行业发展情况,本书发现以下几点。

一是零售端理财地位逐步显示其重要性。2022年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达到99.01%,在轻型银行及零售银行的战略转型目标下,银行普遍有做大财富管理业务的诉求。对此,建议在母行大财富管理战略引领之下,理财公司应逐步打造覆盖固收、权益、量化、衍生品等完备的产品体系,同时建立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差异化竞争力。

二是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加速。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类型呈现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比相对稳定、权益类产品占比缓慢提升的特征。资管新规实施后,各机构单纯通过债券投资难以持续获得稳定高额的回报,面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群体,对权益类布局较少的银行理财产品也正在努力实现均衡布局。当前股票权益市场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水平,对此,建议各家银行及理财公司积极加大对权益类资产配置的研究实践。

三是银行理财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在理财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各家理财机构正在加快构建多元化营销渠道,直销渠道方面,以App、小程序等为主要抓手,加强场景建设、丰富主题活动;代销渠道方面,通过与多家理财公司建立代销合作关系,拓展不同客户群。对此,建议各家银行积极建立直销、母行代销、非母行代销等多种理财销售渠道网络,同时做好产品风险提示和合规销售。

四是净值波动压力之下银行理财产品面临赎回压力。2022年开年以来,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在3—4月、11—12月出现两次较大净值波动,年内“破净”现象也时有发生,不少投资者产生恐慌情绪。对此,建议银行理财机构做好投资者教育和服务,一是要做好理财产品的适当性管理,充分揭示产品风险,引导客户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产品;二是要注重加强跟客户的沟通和陪伴,打造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联动服务,熨平客户焦虑,优化客户体验。

第二,券商资管公募化加速,主动管理水平或为核心竞争力。

从券商资管分指数来看,2013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证券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同样整体呈现先增后减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13年第一季度至2016年第四季度的高速增长阶段,指数从2013年第一季度基期的100增长到2016年第四季度的512.71,四年间增长了400%多。第二阶段为2017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波动下行阶段,2022年指数持续小幅下行,截至第四季度指数下探至314.28,同比下降0.05%。通过系统梳理2022年以来的行业发展情况,本书发现以下几点。

一是私募新发数量规模下降。受2022年权益市场波动及债市下调影响,券商资管新发产品数量和规模双降,2022年1—12月,券商私募资管发行备案产品数量同比下滑29.01%,发行产品规模同比下滑31.16%。对此我们建议券商资管加快业务转型,提升整体投研能力,依托来自集团投行与研究所的力量,实现投行端—资产端—研究端的产业链投研资源联动,加大多市场板块的权益资产布局,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参与,扩大主动管理规模。

二是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券商资管业务保持二八分层,头部效应明显,行业集中度较高。中小券商资源相对匮乏,内部团队建设激励机制较不完善,品牌化声誉建设相对乏力。对此我们建议中小券商盘活现有所有资源,从各自的客户禀赋、业务特色和竞争策略来实现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特别是要坚定自身定位,挖掘市场潜在投资机会,用“小而精”谋得特定赛道的竞争优势,积极申请业务牌照。

三是主动管理型产品绩效不突出。券商之前只做通道业务,并不擅长主动管理净值型产品的研究和设计,在过去“赚快钱”的业务模式中,也没有培养起真正的主动管理能力,且缺乏相关团队。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券商主动管理净值型产品增量业务开发难度有所加大,推动主动管理转型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券商资管业务的扩张。对此,我们建议券商资管应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投研优势,提高并加大对资管客户的研究服务水平和顾问支持力度,做好客户陪伴、提高客户黏性,夯实差异化竞争优势。

第三,保费收入走出疫情影响,保险资管业发展有望提速。

一是新规赋予保险资管市场化地位,应大力发展组合类产品。保险资管新规赋予保险资管市场化地位,保险资管公司管理规定落地,有利于保险资管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实施细则》等三个保险资管新规配套文件实施,构建了保险资管行业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保险资管业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对此,建议保险资管机构大力发展组合类产品,满足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需求。

二是保费收入走出疫情影响,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积极把握好发展机遇。疫情对保费收入影响较大,2023年保费收入有望走出疫情影响,增速有望明显提升。此外,个人养老金制度已落地,个人养老金规模有望稳步扩大。对此,建议保险资管机构把握抓住保费收入增速回升的发展机会,积极布局个人养老金业务,拓展负债来源。

三是保险资管业全面开放,保险资管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专业制胜。政策全面对外开放保险资管行业,允许外商独资设立保险资管机构。2021年9月,中国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开业。随着外资控股的保险资管公司登上舞台,保险资管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对此,建议保险资管机构顺势而为,提升综合实力,专业制胜,积极应对新的竞争形势。

第四,信托行业分化加剧,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从信托分指数来看,2013—2022年,中国信托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同比增长率方面,2014—2018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起波动回升。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信托业资管指数为366.05,同比增长15.16%。通过系统梳理2022年以来的行业发展情况,本书发现以下几点。

一是标品信托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从行业现状来看,2022年非标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持续缓速下行,标品信托业务处于高速增长期,但目前仍处于业务的积累阶段。除了少数长期耕耘标品业务的公司外,多数信托公司在主动管理能力、树立品牌、历史业绩积累以及投资者教育方面还有待提高。标品信托作为信托产品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信托市场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此,我们建议信托公司在主动管理能力建设、专业化投资和运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体系化的投研框架建立、符合客户风险偏好的产品开发设计等方面加大力度。构建与标品业务特点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产品设计、产品营销、信息披露、风险揭示、投后管理等全流程增强标品业务风险管控能力。

二是以服务信托为代表的创新型业务预计加速落地。服务信托为信托专属业务领域,主要包括家族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企业年金信托、慈善信托等。服务信托业务发展潜力巨大,有望成为信托公司最重要的业务领域。对此,我们建议信托公司进一步拓展资产证券化信托、家族信托、慈善信托业务,并鼓励有条件的信托公司获得企业年金业务资格,积极开展相关业务。除此之外,在养老信托、账户管理信托等领域,新的服务信托业务模式仍有待信托公司进行探索。

三是创新信托业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整个金融行业的重要课题,也将是信托行业创新转型的基本点。对此,我们建议未来信托公司的创新业务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布局:其一,创新信托业务和产品,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其二,通过证券化、供应链金融、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产业基金等形式,深度参与资产盘活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其三,通过资产管理信托业务等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第五,基金资管稳步发展,创新与投研将成核心竞争力。

从基金业分指数来看,2013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基金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同比增长率方面,2014年至2019年上半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下半年至2021年波动回升,2022年增速整体趋缓。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基金业资管指数为1431.17,同比增长21.77%。通过系统梳理2022年以来的行业发展情况,本书发现以下几点。

一是产品类型和策略进一步多元化,公募产品创新持续进行。2022年,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微幅增长,但产品创新速度未减,混合估值法债券基金、中证1000ETF、个人养老金就专属Y份额等新基金品种相继问世,都受到投资者追捧。对此,我们建议公募基金管理人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进一步丰富资本市场工具,以满足投资者多层次投资需求,也承担起经济体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重任。

二是全面注册制与监管新规落地,管理人投研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全面注册制落地实施,降低发行门槛,弱化监管审核,对投资者甄别个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叠加监管新规强调公募基金提升投研能力要求和外资管理人入局带来的竞争压力。对此,我们建议公募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而不再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

三是多元化销售渠道布局,提升公募产品规模与客户黏性。公募基金已建立涵盖银行、券商、第三方销售等多维度销售渠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品线上化需求已由传统的消费购物扩大到投资领域,传统与线上结合的多元化销售渠道布局是大势所趋。对此,我们建议公募基金在稳固传统银行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全方位发展多元销售渠道建设,提升客户黏性。

四是受金融市场波动和全球高利率环境等因素影响,私募基金行业规模增长明显放缓。2022年年末私募基金规模维持在约20万亿元,大致持平于2021年年末。从结构上看,估值效应对私募证券基金管理规模产生较大影响,全年私募证券基金管理规模缩水约7000亿元,其中估值效应带来的缩水约1.2万亿元;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这些负面因素在2023年仍将有少部分持续存在,我们建议从业主体提前预估自身业务风险敞口,积极规避全球经济下行、国内经济复苏力度有限、全球高利率环境等周期性风险和冲击。

五是监管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和促进私募行业发展。在规范层面,在落实资管新规的基础上,建议监管层面对于超额的监管力度考虑以更加稳妥有序的方式推进,适度考虑行业转型过程中,代表性行业主体的承受能力问题。对于新的监管标准出台,建议积极稳妥推进一批已经在实践中采用但还未明确为标准的措施,有助于减少额外的监管措施对行业的影响。在促进层面,充分考虑私募基金行业近两年的发展环境,予以一定的监管救济。同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引领私募基金对接国家高质量发展任务,为私募基金参与现代资本市场建设、参与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六是私募基金行业积极提升自身高质量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和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红利机遇。随着行业体量的成熟,市场环境、监管环境、业务环境的变化,私募基金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私募基金行业自身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该阶段核心还是要顺应监管趋势和市场形势,回归自身“私募资金”“资产管理”的业务本源,锻造自身投资管理、分散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私募基金作为资本中介也处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进程中,对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绿色经济等领域有特殊价值,可以从上述行业的发展中汲取红利。

第六,大财富管理时代到来,互联网理财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是大财富管理时代到来,互联网理财市场空间广阔。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居民资产配置拐点加速到来,未来金融风险资产在居民资产配置中占比有望提升。截至2021年年末,中国居民可投资金融资产规模已达到229万亿元,预计2030年居民金融资产规模有望达到486万亿元。与此同时,互联网理财产品凭借交易门槛更低、透明度更高、交易操作更便捷的优势,或将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加入,同时伴随高净值人群呈现的年轻化趋势,亦为持牌互联网平台的客户分层上行提供一定机会。对此,我们建议互联网理财平台抓住机遇、积极布局,在产品端进一步引入丰富且领先的理财产品,以满足居民日益提升的风险资产配置需求;在客户端打造金字塔形分层次财富管理体系,针对长尾客群不断开发标准化、低门槛的一站式管理产品与服务,针对高净值人群不断强化财富客户服务和培育升级,持续提升互联网理财市场渗透率。

二是从严规范互联网营销行为,促进互联网理财行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2021年在完善行业监管机制的基础上,监管的重点开始转向规范互联网的营销服务。2022年进一步细化对金融网络营销活动的监管细节,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对此,一方面,我们建议互联网理财平台顺应监管趋势,在监管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展业,向零售长尾客户提供公/私募基金、券商资管等产品和服务,同时建立健全内部合规管理机制,规范自身的金融产品营销活动,避免过度营销、娱乐化等营销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对投资者理财观念的教育与培养,提升用户对净值化产品的接受程度,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理财产品的潜在风险,同时依靠精准的用户识别、优异的资产配置、贴心的投后陪伴,持续建立客户信任,在积极拥抱监管的同时为未来实现长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互联网理财行业竞争加剧,未来行业头部效应越发明显。随着互联网覆盖人群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理财产品日益增多,互联网理财市场规模和用户数量大幅增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叠加金融开放背景下外资资管机构加快在华布局,国内互联网理财平台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对此,我们建议互联网理财平台充分发挥自身在客户流量基础、线上渠道建设以及全产品布局的优势,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差异化产品,提高在争夺市场份额时的竞争力,积极应对市场扩容下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应用,如智能投顾、智能投研;顺应趋势做出转型革新、提升业务效率,强化科技赋能财富管理全流程,提高互联网理财平台竞争力。

四是买方投顾试点大扩容,推动互联网理财平台业务模式升级。自2019年试点以来,买方投顾快速扩容发展,截至2022年年末试点机构已有约60家,截至2022年9月底,基金投顾试点涉及440万个账户,服务客户资产规模合计近1200亿元。“买方模式”下机构多通过存量资产管理规模向客户收取管理费,盈利模式由以产品销售为导向转向以用户服务为导向。“买方模式”对抗市场波动的能力相对较强,同时较为成熟,具备品牌影响力的投顾方拥有较高的客户黏性及定价能力,由此带来较高的附加值及稳定的ROE水平,进而能够提升机构收入稳定性,形成良性循环。对此,我们建议互联网理财平台积极拥抱买方投顾的趋势,一方面,建立更为丰富的底层投资产品线;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客户画像分析,为其进行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财富管理服务,满足客户真实投资需要。此外,通过投后陪伴引导客户理性和长期投资,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实现互联网财富管理行业的商业模式升级。

五是个人养老金政策落地,为互联网理财机构带来更多业务机会。2022年,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建立起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体系。未来,以个人养老金为代表的更多长期资金有望流入资本市场,带来额外资产规模以及服务需求。同时,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推出,亦为互联网理财带来更多业务机会。对此,我们建议互联网理财平台积极拥抱养老新机遇。对于互联网理财平台而言,优势在于广泛的用户触达,但由于用户群体较年轻,与养老金客群有所差异,短期来看渠道端能力不如银行,但长期潜力较大。在此背景下,强化年轻用户的投教服务能力是关键,对于互联网三方平台而言,可以通过挖掘年轻用户的养老投资需求,以提升个人养老金用户转化,发挥自身渠道优势。具体而言,三方平台可与资产配置及投顾服务能力领先的机构深度合作,帮助用户进行养老规划,提升年轻用户养老储备意识。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人物

地点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庄毓敏,宋科.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2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庄毓敏,宋科.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2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庄毓敏和宋科(2024).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2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