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伍尔芙随笔全集(三)

Collected Essays of Woolf

ISBN:7-5004-2745-X

出版日期:2001-04

页数:546

字数:1400.0千字

丛书名:《世界散文随笔大系》

点击量:8402次

定价:9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她是与乔伊斯、普鲁斯特比肩的文学大师。她是与斯蒂文生、劳伦斯并称的英国散文大家。她是与波伏娃、弗里丹齐名的女权主义领袖。她是与普拉斯、塞克斯顿一样饱受精神病折磨并因而自杀的一代天纵之才。她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当之无愧的“女状元”,是“作家中的作家”之一。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a Woolf,1882~1941)是她的名字。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伦敦,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乃父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学者、传记作家和编辑,博学多才,交游甚广,与当时文坛名流哈代、亨利·詹姆斯、罗斯金、梅瑞狄斯等过往密切。父亲的文化精英圈子、丰富的藏书、优越的经济条件,培养了弗吉尼亚深厚的文化根柢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斯蒂芬爵士去世后,弗吉尼亚随家人迁居伦敦的布卢姆斯伯里。通过在剑桥大学上学的兄弟,弗吉尼亚和姐姐使家里变成了一个文化艺术中心,形成了后来人们所说的具有“最敏锐的审美观”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它吸引了这些当时或日后赫赫有名的人物:小说家爱·摩·福斯特、作家奥·赫胥黎、经济学家约·梅·凯恩斯、历史学家林·斯特雷、艺术家罗·弗莱、数学家伯·罗素、哲学家乔·爱·摩尔等一代俊彦。弗吉尼亚到1904年才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由于家境优裕、生活无虞,她把写评论挣到的第一笔稿费上街去买了“一只漂亮的波斯猫”;她从此还变得雄心勃勃,想起了去写小说。1912年,弗吉尼亚和剑桥毕业生、布卢姆斯伯里成员伦纳德·伍尔夫结婚。伦纳德虽写过一些文学作品和政论,用弗吉尼亚的话说仍是个“不名一文的犹太人”。伦纳德性格善良忠诚,体贴妻子,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支持弗吉尼亚的创作活动。1917年,夫妻俩创办了霍加斯出版社,扶持严肃文学。出版社的办公室很快就成了青年作家的聚会地。伊·鲍温、凯·曼斯菲尔德、罗·尼·雷曼、克·依修伍德、托·斯·艾略特等人时来聚集。艾略特说,此时的弗吉尼亚,“并非一伙初出茅庐的试笔者的中坚,而是伦敦文学生活的核心”。斯蒂芬爵士的原配夫人是名作家萨克雷的女儿,已生育子女,后来续弦娶了朱丽叶又生下弗吉尼亚等二男二女。大家庭中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弗吉尼亚的个性又极度敏感,她在1895年母亲去世后有过伤害身心的经历,并第一次发作精神病。1904年父亲去世后,22岁的弗吉尼亚精神崩溃,跳窗自杀未遂。后来的岁月里,精神病又多次发作,弗吉尼亚不堪忍受,曾多次试图自杀。弗吉尼亚思维快捷如电,情绪波动如海,而精神的失控对她的文学创作却产生了一些积极意义。虽然饱受病魔煎熬,但弗吉尼亚仍创作不辍,从1915年她的小说处女作《远航》问世后,相继发表了《夜与昼》、《雅各的房间》、《黛洛韦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多部享誉世界的小说。弗吉尼亚大胆地努力地在小说上进行创新探索。用法国著名作家莫洛亚的话说,“她无疑想要发现一种新技巧,好让小说家有可能非常真实地把内在的现实描绘出来;而且,她还要表明这种现实只能是一种内心的存在。成熟时期的弗吉尼亚·伍尔芙既不像萨特那样判断,也不像劳伦斯那样说教。她所关心的只是为读者提供一种更清晰、更新颖的生活视域,以开阔其眼界,使之能够从表面事件之下发现出那些难以觉察到的思想感情活动。”弗吉尼亚·伍尔芙成为与普鲁斯特、乔伊斯一起开创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除了小说上的成就,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散文随笔也是卓然大家。她的散文创作贯穿了她的文学生涯。弗吉尼亚是《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耶鲁评论》、《大西洋月刊》等英美重要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她发表了大量随笔散文。这位呕心沥血、不拘惯例俗套的大作家,以随笔的形式、轻松的笔调、清新的文字、平实的态度,纵横无忌地娓娓谈说自己对文学、人生、历史的细腻感受。她的散文随笔,文风优美、风格特立、随心所欲、自然天成、独具只眼、想象奇异、色调鲜明、妙趣横生、幽默活泼、珠玑琳琅、精彩纷呈。弗吉尼亚渊博的学识、机智的思维、不同凡俗的情趣,使她的随笔散文自具一种高贵的格调、高雅的智慧。英国随笔散文有着辉煌深厚的历史传统,而弗吉尼亚·伍尔英是“英国传统散文最后的大师”,是“新散文的首创者”。除了具有“是谁也模仿不了的完完全全的英国式优美的洒脱”,弗吉尼亚的散文随笔以女性的蕴藉,巧妙糅合英吉利民族的含蓄和幽默,写得如行云流水,清新活泼,变化万千。弗吉尼亚·伍尔芙乃不世出的奇才,一生又好读不倦,她广泛的兴趣、渊博的学识,也体现在她的散文随笔之中,题目丰富多彩,内容包罗诸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弗吉尼亚思想激进,见解独到,也极其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印象,这在她的散文随笔中也有体现。虽然弗吉尼亚在写散文随笔时不像写小说那样刻意求工,但她也不时表现出了高度的技巧,像她在小说中“用散文和诗的手法”一样,她在散文中“使文学评论采取了小说的形式”,让人读来有趣,而使用冷僻的词语和复杂的长句,更是增添异彩。当年斯蒂芬爵士囿于上层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不让女儿上学校,而是在家中由父母教读。成年后,弗吉尼亚成了现代女权运动的著名先驱。在女权主义运动高潮的60年代,美国戏剧家爱·阿尔比还曾创作了一部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戏谑地影射她是一匹“狼”(剧名摹拟迪斯尼的一部著名动画片的主题歌《谁害怕大恶狼》。在英文里“Wolf”〔狼〕只比“Woolf”〔伍尔芙〕少一个字母,但发音相同。——编者注)。弗吉尼亚的散文中也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出激烈的女权主义观点。这种女权主义者的深度和广度,也为她的散文增添了韵味,体现着一种历史的进步在个人身上显示出来的独特性。弗吉尼亚和丈夫伦纳德十分恩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夫妇俩在伦敦的住宅被纳粹飞机炸毁。夫妇俩商定,若英国战败,即携手赴死,决不在纳粹统治下苟生。1941年,弗吉尼亚在乡间写完了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又一次陷入精神病的痛苦之中。因为深恐一旦精神病完全错乱而拖累丈夫,在一个早晨,弗吉尼亚·伍尔芙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绵绵的乌斯河;消息传来,举世震惊。为了文学,弗吉尼亚·伍尔芙把她的天才燃烧尽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生,是“一位语言雅致精妙的艺术家在一个粗野的、物质主义的时代维护着美和精神的价值”的一生。伦纳德在爱妻死后,勤恳地整理出版弗吉尼亚的遗著。伦纳德当年在追求弗吉尼亚时在日记中写道:“每当我想起爱丝帕夏(古希腊雅典的一位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名媛,伦纳德以之代称弗吉尼亚。——编者注),我的脑海里就出现背依冰冷的青天,遥远而清晰地矗立着的山峰,峰顶上覆盖着积雪,没有被太阳晒融过,也没有人曾经涉足过。”弗吉尼亚正是这样风华绝代,出世超尘。阅读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散文,领略她飘荡飞逸的思绪、超脱凡俗的风华,是一次赏美之旅、一次智慧之旅。《伍尔芙随笔全集》收录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几乎全部散文随笔,按英文原本,分为以下集子:《普通读者》(一、二)、《瞬间集》、《飞蛾之死》、《船长临终时》、《花岗岩与彩虹》、《现代作家》、《三枚旧金币》、《自己的一间屋》、《书和画像》。翻译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散文随笔是一件难度很高的工作,组织合适的优秀译者也是一件工作量很大的工作。所幸经过多方努力,翻译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前后历时三年多,今日终能将本书奉献给读者。回想其中滋味,组织者谨在此向各位译者表示敬意!向曾经关心和支持本项工作的各位同志表示感谢!编者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随笔全集(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随笔全集(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弗吉尼亚·伍尔芙(2001).伍尔芙随笔全集(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