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一个炎热的下午,程馨莹拿着她准备交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稿找到我,希望我能为她的著作作序。看到学生的辛勤之作行将付梓,甚是欣慰,眼前浮现诸多往事,历历在目。程馨莹作为我的博士生,自2011年入学以来,她的刻苦、努力,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每上课,她都是认真做笔记、勤于思考的学生之一;每每学术沙龙,她也是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学生之一。可以说,她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与这些认真分不开的。程馨莹的这本著作,是根基于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之上的。对于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我们历经数十次的讨论、修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是一本做得较好的、令我较为满意的论文。当初在她确定做历史虚无主义这个题目之时,我鼓励她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和申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确立较稳定的研究方向。经过精心准备,她成功地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而申报项目的成功,不仅是对她的肯定,也是对她的鼓励,同时还使她能够专心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这是令我十分欣慰的。翻开书稿,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立场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背景,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富有特色的理论分析,对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对策研究,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意见。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入手,从哲学和文化发展之源角度清晰地还原和展示出历史虚无主义理论产生演变的图式。故而作者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考察是客观可信的,是符合历史逻辑的。作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基于非社会主义情绪的,有别于正常学术争鸣的一种消解历史真理和历史价值的社会思潮。”这个概括既涵盖了当前中国学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一般共识,又创造性地从历史认识论和历史价值论的角度解释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在本质和政治实质,而且比较客观地将客观的、严肃的历史学术研究和“历史—政治—虚无”的意识形态言说严格区分开来。这种区分,在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研究当中是中肯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可见,作者在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刻意于客观性、真实性及历史的逻辑性,而与“左”和右的错误倾向保持清醒的距离。本著作的理论价值在于,探索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归纳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在逻辑、表现形式、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维方式、理论实质和具体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学研究。可以说,该书的理论探索是客观的,是基于扎实的学理探究的。这种深入的学理探究与那种停留在表面的情绪化批判相比,显然是更为可取的。当然,它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支持。理论更重要的作用是指导实践,本著作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目前我们尚未发现有专门对大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观教育、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于大学生历史观的消极影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出现,可以说,本著作在这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另一方面,本著作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所进行的分析也颇具新意。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类似实证研究,往往是对现象的简单归纳,缺乏对这些现象的演绎性思考,因而,经验研究的弊端较为明显。而本著作,从人类学、教育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出发,构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表达结构,让人感到作者对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呈现,具有非常简洁的历史透视感。我个人认为,本著作对于当前高等学校的历史观教育及其状态的评价结论,是符合我们这些身在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的日常经验的。成果中对于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舆论、媒体等因素的基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最少具有两方面的实际意义,即对于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从这两方面,本著作提出了“预防性”对策和“小微化”措施,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可行性方案。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本著作的出版,是对程馨莹同志相关研究的肯定与认可,但这绝非意味作者的相关研究工作可以稍作懈怠了。在后工业社会,意识问题似乎已经成为精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性危机,因而,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虚无主义批判也许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新的研究课题还会不断出现。因此,我真诚希望作者继续努力,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卢黎歌2016年7月31日于西安交大兴庆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