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ISBN:978-7-5161-4556-2

出版日期:2014-07

页数:159

字数:169.0千字

点击量:9246次

定价:30.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由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的核心地位,金融风险成为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亘古是因为从金融业诞生开始,风险就一直跟随;而常新则是因为随着金融环境不断变迁,诱发风险因素变化莫测,风险特征随时而异,风险作用机制琢磨不定,故而对金融风险研究也就成为连续不断的课题。过去三十年,整个金融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金融资源整合速度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深化不断提高。这些变化使得金融行业的动荡性大大加剧,系统性风险大大加强,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也因此层出不穷,而且一次比一次惨烈。世界各国金融业及其监管当局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G20及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巴塞尔协议》。而本轮滥觞于美国的危机席卷全球,其速度之快、危害之大、持续性之强令人咋舌。更令人惊奇的是,为什么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在千辛万苦设计出来的复杂金融衍生品最后砸了自己的脚?为什么在危机之前号称金融监管系统最为严缜的美国没有丝毫察觉?本轮危机过程中的风险与以往危机有什么区别,已有的监管体制为何不能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是否忽略了某些重要的风险因素,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回顾系统性风险与审慎监管的理论,分析中国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理和传染机制并对其进行测度,以建立更为有效的防范中国金融系统风险的审慎监管成为有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共分为六大部分: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的一般理论研究。首先,基于金融理论的视角介绍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包括银行挤兑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资产价格波动理论、负债—通缩理论;其次,在金融一般风险的基础上,分析系统性风险的比较特征,提出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二维特征;最后,阐述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变,分析和辨别“金融机构微观稳定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键”、“金融体系宏观稳定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键”两个观点,介绍宏观审慎监管的最新理论进展情况。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生成机理研究。从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现状出发,分析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生成的一般基础,着重基于软预算约束的视角探讨中国特殊国情下的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生成的制度性根源:金融资源和金融控制的过度集中;政府主导型经济及激励机制下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中国企业“二高一低”的特点等。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性机制研究。在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理论基础上,以中国银行业为例并对其进行传染机制的实证分析,采用VEC模型对中国16家主要银行进行风险传染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的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及金融系统中的各部门间存在互动的长期均衡关系。二是短期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对实体经济影响大,但是长期内影响虽然依然存在,可是比较微弱,然而实体经济冲击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却大而持久。三是实体经济对汇率和资本市场等金融市场不仅冲击响应大而且持续时间长,丝毫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冲击的迹象,这也充分说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四是实体经济与银行贷款余额的拟合度较高,说明银行的放贷情况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而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拟合度比较低,表示包括实体部门在内的其他部门的变化对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影响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不是强有效的市场,还不完完全全是中国实体经济晴雨表,其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中国外汇市场国际化水平低等。对中国银行业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量。本书主要采用矩阵法和宏观压力测试两种方法。两种方法有所差异,其中一个基于微观层面,而另一个基于宏观层面,最后得到的结论有所区别:运用矩阵法所测量的中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和传染效应并不大;运用宏观压力测试法得出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名义流动贷款利率对银行体系贷款违约率影响显著的结论。具体而言,通过矩阵法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在单个银行引发的传染中,只有中国银行具有传染效应;从中国银行的传染发生过程看,银行是否受传染主要取决于核心资本和偿还力的大小;风险传染效应仅局限在第一轮,没有出现第二轮倒闭的现象。通过矩阵法的分析,提出重点关注系统性重要银行、提高核心资本等重要微观指标、重视银行间市场整体的宏观审慎监管等政策建议。宏观压力测试法发现: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和实际贷款利率对银行体系贷款违约率的影响是显著的,特别是GDP、CPI指标,对银行体系的冲击力非常强;在CPI上升的压力情境下的贷款违约率的增长幅度要高于GDP下降压力情境下的增长幅度。通过宏观压力测试法的分析,提出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把国民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等宏观指标纳入宏观审慎的监管范围的政策建议。金融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国际经验。此部分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监管改革为对象,分析国外金融监管改革的特点和经验,借鉴国际上公认的监管准则《巴塞尔协议》,为中国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提供参考。危机后,美国采取设立独立消费者保护机构、扩大美联储监管权限、对金融市场实施全面监管等措施加强监管。英国按照不同监管目标(如审慎目标和消费者保护目标)来相应设立监管机构和划分监管权限,建立了类似于澳大利亚“双峰”的监管模式。欧盟精简监管体系,新设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并提升了金融业务监管部门的地位。而为填补《巴塞尔协议Ⅱ》的监管漏洞,重新思考的《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提高资本充盈率、引入杠杆率指标、降低监管“亲周期性”等多种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措施。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建立。围绕系统性风险的识别、运用遏制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工具、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制度安排这三个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关键因素提出建议。在系统性风险识别上,应加强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前瞻性的系统性风险识别,做好数据的搜集积累等基础性工作,审慎把握、及时识别系统性触发信号。在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上,运用留存资本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动态杠杆率、动态拨备制度等多种纵向维度监管工具,增加额外资本要求、建立金融机构保险制度等横向维度监管工具。在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制度安排上,确立央行为主导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强化不同监管主体的联动机制,选择灵活高效的决策与实施程序。关键词:系统性风险 传染机制 微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敏娟.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宏观审慎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陈敏娟.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宏观审慎监管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陈敏娟(2014).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宏观审慎监管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