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

ISBN:978-7-5004-8823-1

出版日期:2010-06

页数:324

字数:296.0千字

点击量:9623次

定价:3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我的博士生蔡红生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去年年底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答辩毕业,其博士论文《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在盲评和答辩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评。十年磨一剑,虽然他攻读博士学位、撰写博士论文的时间拖得长了些,但他长时间执著追求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毅力令人欣慰。作为导师,在他的博士论文即将出版之际,为其作序,当然十分高兴。蔡红生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副校级干部、研究员,作为援疆干部任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此前长时间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曾多次借调到教育部有关司局工作,这些丰富的工作阅历,使他有机会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1995—1997年,他作为访问学者被教育部派往美国,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州立大学(林肯校园)访问学习了一年半时间,专门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进行过考察和研究,其博士论文选题就是在此基础上确定的,该选题后来还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这一切,为他做好这个项目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令世人注目的今天,建设中国的一流大学已经成为中国政要和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大学人的孜孜追求。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流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撑,一流大学必定有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在当代,美国大学的实力已雄踞世界之首,以美国大学校园文化为比较研究对象,探索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之路,成为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的迫切需要。蔡红生的《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正是从这个目的出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穿科学发展观,运用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在纵横交错中以点带面的方法,从文化、校园文化、大学和大学校园文化等基本概念的辨析入手,在寻觅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分别对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主体、主要内容和主要载体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力图提出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选择模式。文化、校园文化、大学和大学校园文化等概念的界定是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学界关于这些概念的研究由来已久,也十分广泛。正是由于其“广泛”,没有定论,也显得庞杂,令人难以把握。作者在充分吸取学者们研究成果的有益部分的基础上,对这几个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做狭义理解的倾向,并且认为只有使用狭义的理解,其概念才是严格意义的文化。并在这个前提下将文化的概念表达为“人类社会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这个概念的确定,构成了本书写作的理论基础,书中关于校园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的界定、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点的选择,都是以这个概念为基础条件的。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进行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必须探寻这种历史轨迹。作者把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轨迹归纳为:在古代大学的萌芽中萌芽,在现代大学的兴起中兴起,在革命大学的探索中探索,在当代大学的发展中发展;把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轨迹则归纳为:殖民时期的欧洲化孕育,建国以后的本土化探索,昌盛时代的多元化发展。作者还深刻分析了这种归纳的基本依据,即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校园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中美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的差别。一是就现代大学意义而言,美国大学历史长而中国大学历史短;二是中美大学的起源与发展沿着不同的路径,中国经历了古代萌芽、现代探索和当代发展等阶段,而美国大学除了建国前的诞生外,后来的州立大学的创办、赠地学院的建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社区大学的兴起几乎是同时间交替进行的,从而形成了中美大学产生的基础、发展的过程和方式的差别。另一方面是因为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进程受到两国各自主流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相同或不同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中,各自主流文化制约方式基本相同,但影响方向差别巨大,而宗教的影响迥然相异,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言,由于中美两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大学校园文化受到的影响也有大小和先后之别。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有着相同的基本主体,即:大学管理者(主要是校长)、大学教师、大学学生工作者和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本书将这四类基本主体统称为“大学人”,并且认为,大学人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在同一个大学校园里,他们都分别承担或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主体作用。而同一类主体,由于其选拔方式、知识背景、社会地位和价值取向等不同,因而他们在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不尽相同,所表现出的群体精神样态也有所差别。根据作者的基本看法,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人在大学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而大学人的群体精神是由大学人在大学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道德构成。对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道德,学界依据不同的研究需要,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作者选取了自由精神、科学与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三个有代表性的方面来比较中美两国的大学精神,从大学使命观(大学是什么)、大学发展观(如何办大学)和大学育人观(大学如何育人)三个方面来比较中美两国的大学理念,从道德体系、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三个方面比较中美两国的大学道德。从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道德都是中美大学发展漫长的历史征途上不可或缺的群体精神,为了追求这些群体精神,中美大学人都在不断地付出艰辛的努力。有所区别的是,在表现形式上美国大学更加完善,在表现程度上美国大学更加彻底。在中国大学,抑制这种群体精神生长的因素更多一些,中国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道德的培育还有更大的空间,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大学人的群体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实质,但这种群体精神又不能离开载体而单独存在。它们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包括物质的、制度的、组织的和活动的载体存在和发展。但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常常挂一漏万。在物质载体方面,本书选取了校园环境、图书馆和校园网络三种载体进行比较,并且认为,虽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比起美国来,仍然有很大距离,但中国大学的校园环境、图书馆和校园网络也有自己的特点,借鉴美国的优点,发扬中国的优势的任务很重;在制度载体方面,作者认为,其实质和重心是大学的管理,因而选取了管理制度、管理体制、行为规范和制度的精炼表达——校训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并特别指出了这四个方面的各自存在的差异;在组织载体方面,作者认为,大学组织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大学教育工作者组织和大学学生组织,而大学教育工作者组织结构由围绕知识体系和学术业务形成的学术组织和围绕资源管理和行政事务形成的行政组织两维构成,大学学生组织则由以校方建立的“官方”学生组织和以校方指导、学生自发建立的社团组织两维构成。作者关于组织载体的比较主要在大学学术组织和大学学生组织中进行;在活动载体方面,作者认为,中美两国大学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大体上包括以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以文化熏陶、艺术感染和身心锻炼为主的文艺体育活动以及以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培养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其活动方式与价值追求以及活动效果都有差别,中国大学活动载体是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美国大学活动载体也有许多值得中国大学学习。比较的目的是实现超越,而选择与批判、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借鉴则是从比较到超越的必经之路。作者以对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基本主体、主要内容、主要载体进行的比较为基础,通过对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理想选择的依据分析,得出了“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理想选择,必须依据大学校园文化的当代全球时代境遇、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呼唤”的结论;通过对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理想选择的坐标解析,得出了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的理想选择过程,就是要在“以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欣赏与批判作为一轴,以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荣耀与忧思作为另一轴,以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提供的宝贵经验为第三轴的三维坐标体系”中,寻找一个三维空间的最佳坐标点的结论;通过对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理想选择的模式探析,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理想选择必须处理好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自由精神与责任意识、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三大关系,必须遵循方向性、民族性、发展性和适应性四大原则,必须遵循本土与国际的辩证统一、冲突与和谐的辩证统一、稳定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传统和现代的辩证统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主体、主体的群体精神与群体精神的载体三要素的辩证统一的六大规律。这两个结论、三大关系、四大原则和六大规律共同构成作者关于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理想选择的建议模式。为了让本书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作者作出了应有的努力。综观全书,应该说,在对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基本主体、主要内容、主要载体进行的比较分析中,渗透着探索,包含着启示,在对理想中的中国大学校园文化选择模式进行的初步探析中,传递着理念,勾画着轮廓,在概念辨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是值得赞赏的。然而,正如作者在本书开头所指出的:“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在这个万物共生的地球上,每一个个体都有它独特的地位。我们欣赏特色文化,我们追求和谐文化,希冀透过中美大学校园文化这个窗口,窥视并探究这个多彩世界色彩斑斓的文化的冰山一角。”建设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一项“冰山一角”的研究,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这个系统工程中的所有问题。本书存在的理论观点的提炼不够高度、操作层面的措施不够具体、文化现象的描述不够全面等问题,正是本课题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之昭示。沿着本书的研究思路,至少有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各类要素的分类深入比较、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可资中国大学借鉴的要素分析、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要素的分类深入剖析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我期待着,《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的出版,作为建设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这个巨大系统工程的一抹嫩绿,能够迎来一片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张耀灿2010年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蔡红生(2010).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