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宜雨亭杂俎

ISBN:978-7-5161-5947-7

出版日期:2015-05

页数:372

字数:388.0千字

点击量:8325次

定价:7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早年涉世未深,处事莽撞,磕磕绊绊闯入学术界,相继使用过五六个笔名,“宜雨亭”就是其中之一。

大约在1984年春夏之交,一个难得的机遇突然降到我面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看中我的栖息地——北京建国门大街62号院947709——想在这里开一家“社科书店”,动员我让地。搬迁的地点是劲松九区新落成的塔楼,朝阳的两居或朝北的三居,任我挑选。这对于我这个过惯了逆境生活的人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从此结束了大杂院平房生活。坊间有句俚语,“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我所住过的大杂院平房,前后有三处,除了最初一处一间西房外,其余两处,不是东房就是南房。这主要还不是因为身微位卑,而是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部就这个条件。那些东房或南房,都是年久失修,房顶上铺盖着油毡,一遇阴雨天,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外边雨停了,屋内还滴答,因此,要动员脸盆等各种日用容器来接雨。当我搬到塔楼以后,第一感觉,就是再也不怕“屋漏偏逢连夜雨”了。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心情也好了许多。这是我取“宜雨亭”为笔名的直接诱因。

由笔名演变成书斋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苏州拙政园的西小园内有座“两宜亭”,那是当年初恋时曾躲避过暴雨的地方。

“两宜亭”,是取白居易诗“明月好同三更夜,绿杨宜作两家春”而得名,意指与邻家墙柳相见。大概是与诗人同姓的缘故,对此亭名的来历,尤为在意。

大学三年级暑假,即1962年7月16日午后,我与女友去逛久负盛名的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极品,她的廊、桥、亭、榭构思奇巧,厅、堂、阁、斋的布局精妙,是千年以来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流连驻足的地方。这里存留着大量诗画和趣闻逸事,初到这里,令你目不暇接。当我们穿过石板桥,越过波形水廊,曲转回阖,携手来到极富隐逸之趣的西园时,突然间,倾盆大雨,漫天而降,来不及躲闪,已被打了个半湿。我拉着她快步跑进西南隅的亭子躲避,定神一看,叫“两宜亭”。说来也巧,亭内空无一人。瓢泼的暴雨自亭檐而下,形成水帘,仿佛把亭里亭外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我快速帮她清理淋湿的秀发及残留身上的水珠。因为是盛夏,她身着短衫与裤裙,也被淋了个半湿,连打了几个喷嚏。我担心她会感冒,心里忐忑不宁。巧夺天工的园林建筑所勾起的跌宕起伏、移步换景的雅兴,被这阵突如其来的暴雨所驱散,直到翻滚的乌云西去,水帘消失,暴雨初歇,斜阳西下,才知道暴雨把我们阻滞在这里已经多时了。这成了我永志不忘的经历。二十年后,忆起这段往事,决定附庸风雅,将之嵌入书斋名中。于是,把“两宜亭”的“两”字改为“雨”,把“宜”字调到前面,就成“宜雨亭”了。20世纪末,最后一次福利分房,乔迁至西坝河寓所,老友王春瑜教授闻讯挥毫题写了“宜雨亭”匾额,令敝舍顿时蓬荜增辉。

本书取名《宜雨亭杂俎》,是把手边能找得到的短论、随笔、序跋、书评、访谈之类短肥长瘦不一的文章,网罗在一起,或根据其内容性质,或依据其体裁形式,分编并选择能概括其品质的成语做标题,遂成七辑。它们是:

第1辑,惟敩学半(意在宣示“教,然后知不足”的理念)。

第2辑,谈天说地(从金莲川访古,说到政治学的无可替代性)。

第3辑,变俗易教(从村民自治,谈到“治理”的变革)。

第4辑,执简驭繁(是一些序跋的集成)。

第5辑,规圆矩方(是部分书评辑览)。

第6辑,儒学小史(速写了儒学演变的轮廓)。

第7辑,谈言微中(辑录了媒体的部分访谈录)。

2014年9月30日,特记于宜雨亭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白钢.宜雨亭杂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白钢.宜雨亭杂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白钢(2015).宜雨亭杂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