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意义生产与出版活动:中国现代文学的两维

ISBN:978-7-5161-2868-8

出版日期:2013-11

页数:257

字数:238.0千字

点击量:8427次

定价:4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把文学看作表达(representation),一类特别的表达,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表达,简而言之,就是说话。必须有一个说者(表达的制造者),再加上一个听说话的人(表达的接受者)。说话把这两者联结了起来。作为说话的一种的文学,便产生和存续于这种承担联结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学的工具与载体是语言符号,其实践方式便是以语言符号在联结的双方(多方)之间进行意义生产与传递。1大概没有哪个年代,比20世纪初的“新文学”倡导者们,更看重文学的意义生产的社会功能了。如果把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和写作,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那么对文学的“意义生产”功能的重视、解剖乃至反思,便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因为怀抱着对于文学的“意义生产”功能的期待,而关注、接近文学,参与文学讨论,甚至投身文学写作的最显著的人物或群体,大多来自政治或者相关领域。最早的当然属晚清的维新派。梁启超是其代表。梁对小说“支配人道”的“不可思议之力”的论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饮冰室文集之十》第6—10页。便源于他对文学所生产的“意义”的力量的信心。多少年以后,文学革命的猛将钱玄同,还不忘提醒他的同人——梁启超对于“创造新文学”/“现代文学之革新”功不可没。钱玄同:《反对用典及其他》,《钱玄同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10页。维新派之后,接着就是鲁迅所说的“革党”——革命党了。陈独秀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梁启超1902年在《新小说》连载《新中国未来记》惊人的相似,陈独秀1904年亦尝试在他编辑的《安徽俗话报》,连载章回体白话小说《黑天国》,表达其政治与文化意见。尽管事与愿违,他们的小说处女作皆磕磕绊绊,半途而废,这两代政治人物参与推动的文学改革,却成为潮流——既为一般知识社会所认可,也对社会政治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胡适1960年回顾“五四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时,引用了孙中山1920年1月写给海外国民党的信里头的一段话——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09—210页。胡适认为孙中山的看法是公允的,“至少孙中山先生说,因为思想运动,文学运动在前,所以引起‘五四运动’”。胡适:《“五四”运动是青年爱国的运动》,《胡适全集》第二十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第806—807页。而孙中山的这封筹款信讨论的两大事项,便是设立刊物与创办印刷机构,以推动他的“革心”事业。依这样一条线索检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作家”与“左翼文学”,无疑更加令人瞩目。“新兴阶级文艺运动”,以“新社会底理想底宣传及促进新社会底产生”为己任。见《萌芽月刊》第一卷第3期(上海,1930),第274—275页。其文学实践当时便引起政治反对派的警觉——盍此辈普罗作家,能本无产阶级之情绪,运用新写实派之技术,虽煽动无产阶级斗争,非难现在经济制度,攻击本党主义,然含意深刻,笔致轻纤,绝不以露骨之名词,嵌入文句,且注重体裁的积极性,不仅描写阶级斗争,尤为渗入无产阶级胜利之暗示。见《国民党反动政府查禁普罗文艺密令》,载陈瘦竹主编《左翼文艺运动史料》,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0年,第310页。这段文字出自当时国民党的一份机密文件。事实上的情形也如此。胡耀邦与陶铸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当年正是在蒋光慈的小说《少年飘泊者》的感召下,他们才投身革命。陶铸甚至怀揣着《少年飘泊者》一书,走进了黄埔军校——小说的“意义生产”成为读者人生历程的推动力。四十年代的延安以及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政治人物对于文学的意义生产的社会功能,由表达想望与期待,转变为现实中的政治规训。来到延安的知识者王实味,在《政治家·艺术家》一文里说——真正伟大的政治家,一定具有真正伟大的灵魂,足以感化清洗他人灵魂中的肮脏和黑暗;在这里,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艺术家。真正有伟大灵魂的艺术家,也一定能起团结、组织、推动和领导革命力量的作用,在这里,伟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朱鸿召编选《王实味文存》(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136页。在事实上,王笔下的“灵魂”一词,承担的便是“意义”的语义功能。王实味寄希望于文学表达的“意义生产”功能的,不仅仅是能够团结、组织一般的“革命力量”,而且能够作用于“政治家”,以至“领导革命力量”。延安的“政治家”持不同的意见。针对王实味等人的种种说法,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的“意义生产”功能加以直接的政治规训。与王实味的意见相反,毛在《讲话》中,“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针’”。他强调“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66—869页。便是为文学表达的“意义生产”功能,设置政治上的边界与规范——很显然,在“政治家”眼中,是“政治家”的意义生产引导“文学”的意义生产,而不是相反。2与此同时,现代文学史上,写作者在写作/表达的同时,对表达本身,特别是表达的意义生产功能,开始解剖、质疑与反思。比如鲁迅。我以为,鲁迅的最大的意义也在此。鲁迅有一个比喻——“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鲁迅:《长城》,《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58页。比喻所说的“长城”,指的就是表达,权力者的表达。解剖这一类表达的实际所指与意义生产机制,构成了鲁迅写作的一条红线。所谓“古砖”里头,蔚为大观的当然是史书与经书。补添的“新砖”则包括各种“主义”,还有“革命文学”——无产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它跟着无产阶级的社会的势力的成长而成长,在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很低的时候,无产文学的文坛地位反而很高,这只是证明无产文学者离开了无产阶级,回到旧社会去罢了。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四卷,第236页。鲁迅亦质疑自己的写作/表达,解剖知识者所共同面临的表达的困难。首先是语言本身的表现力——虽然不过是蚊子的一叮,总是本身上的事来得切实。能不写自然更快活,倘非写不可,我想,也只能写一些这类小事情,而还万不能写得正如那一天所身受的显明深切,而况千叮万叮,而况一刀一枪,那是写不出来的。鲁迅:《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四卷,第19页。还有文学写作/表达,赖以实现其意义生产的功能,所依凭的语言符号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制约。鲁迅说,就是写信,他也未尝如别人所说的,能写出“最不掩饰,最显真面”的文章来。相反,他无论给谁写信,“总是敷敷衍衍,口是心非的”。鲁迅:《两地书·序言》,《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5页。在一次演讲中,鲁迅又说,做教授的不宜弄文学——一做教员,未免有顾忌;教授有教授的架子,不能畅所欲言。这或者有人要反驳:那么,你畅所欲言就是了,何必如此小心。然而这是事前的风凉话,一到有事,不知不觉地他也要从众来攻击的。而教授自身,纵使自以为怎样放达,下意识里总不免有架子在。鲁迅:《读书杂谈》,《鲁迅全集》第三卷,第441页。对表达的解剖与反思,小说最为有力与深刻。在事实上,从鲁迅开始,中国现代小说家,亦即“说话者”,便有了反思“说话/表达”本身的自觉。他们“说”的同时,对“说”的位置、方式及功能产生了警觉、质疑甚至挑战,以致其“说”的实践与“不说”的谨慎相互依存与制约。这一对“说/表达”的困境的自觉与反抗,构成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一个重要侧面。首先,作家/知识者对“说者”的位置的自信开始动摇——说话者掌握了表达的工具,怀抱着表达的冲动,却眼见着表达所赖以立身的基石在动摇甚至危殆中。鲁迅的《狂人日记》、《故乡》、《一件小事》、《祝福》等小说都是十分显著的例子。对“说者”位置的质疑,同样也表现在一系列回归乡土、民间与地方的作家的小说写作中。鲁迅之后,可以列出废名、沈从文、师陀、萧红、汪曾祺等一系列名字。其次,小说家们在写作中,对既有的与公认的“表达方式”提出了挑战。这些既有的方式,要么与权力相联结,要么已经沉积为被人视为当然的话语、观念与准则,构成某一知识结构体。相对“小说”之小,其属于“大说”一类。“大说”固然坚硬、顽强,“小说”更是神通广大,甚至专为“大说”而来。小说叙事以其超越时空的灵便与突破规范的锐利,塑造种种“不说”的情景或人物,对既有的与公认的表达方式进行切割、拼接,从而反衬和放大这“大说”之“大”。鲁迅的《补天》、张爱玲的《封锁》、丁玲的《夜》和王安忆的《小鲍庄》都是典型的例子。小说写作对“说话/表达”的困境的自觉与反抗最后的目标便是语言。“小说”必须假以语言。要表达/再现身体的感觉与心理的律动,却并非语言所完全能够胜任。更重要的是,小说写作对“说的位置”的质疑,对既有的与公认的“说的方式”的解剖,同样要以语言为工具。因此,不少作家遣用语言(说)的同时,也发起了向语言本身的挑战(不说)。鲁迅之后,向语言本身的挑战成为风气,恐怕要到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乡土小说的创作潮流中。诸如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均为代表性的作品。这以后,自觉向语言挑战的代表作家要算韩少功。他1996年出版的《马桥词典》就表现出了这一方面的努力。几年之后,当写作《暗示》的时候,韩少功宣称,要“用语言来挑战语言,用语言来揭破语言所掩蔽的更多生活真相”韩少功:《暗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页。。3把文学看作一类表达/说话,我们便须时时留意,文学的“意义生产”必须在说话者(作者)与听说话的人(读者)之间进行。进入现代社会,联结这两者的最重要的物质手段便是出版活动。鲁迅说,“我们想研究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第501页。。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出版活动则是一个关键的环境因素。与“意义生产”相对应,“出版活动”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胡适曾经总结白话文学运动取得成功的几个重要外部因素。第一,我们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作品;第二,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年之中,渐渐地把一种大同小异的“官话”推行到了全国的绝大部分;第三是我们的海禁开了,和世界文化接触了,有了参考比较的资料;最后还有几十年的政治的原因——一是科举制度的废除,古文学失去了保护;二是满清帝室的颠覆,专制政治的根本推翻,中华民国的成立。胡适:《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16页。胡适尚未提及的是学校教育的兴起,以及因此而发展壮大的一种崭新的出版活动——遍于全国的大中学校,为出版业提供了具备新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理想的作者与读者,为新式的刊物杂志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众所周知,《新青年》的编辑与同人作者大多在校园里出没,其“通信”与“读者论坛”栏目的作者也大多是在校学生或担任教职。《新潮》则是胡适所说的北大的“一些很成熟的学生”,包括傅斯年、汪敬熙、顾颉刚、罗家伦等人,“在几位北大教授的影响之下”创办的“学生杂志”。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全集》第十八卷,第334页。《每周评论》的主要撰稿人亦多是北大教员。再看鲁迅有关《语丝》的记叙——当开办之际,努力确也可惊,那时做事的,伏园之外,我记得还有小峰和川岛,都是乳毛还未褪尽的青年,自跑印刷局,自去校对,自叠报纸,还自己拿到大众聚集之处去兜售,……但自己卖报的成绩,听说并不佳,一纸风行的,还是在几个学校,尤其是北京大学,尤其是第一院(文科)。理科次之。在法科,则不大有人顾问。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鲁迅全集》第四卷,第166—167页。这一类出版活动一方面使表达(“新文学”)实现其社会功能成为可能,一方面又对表达的意义生产发生影响。鲁迅有一篇讽刺小说,题目是《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生动地讲述了这一组常被人忽略的关联——他想到这里,忽然从床上跳起来了。以先他早已想过,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但作品就须有范围,否则,恐怕要不收的。范围就范围,……现在的青年的脑里的大问题是?……大概很不少,或者有许多是恋爱,婚姻,家庭之类罢。……是的,他们确有许多人烦闷着,正在讨论这些事。那么,就来做家庭。然而怎么做做呢?……否则,恐怕要不收的,何必说些背时的话,然而……。他跳下卧床之后,四五步就走到书桌面前,坐下去,抽出一张绿格纸,毫不迟疑,但又自暴自弃似的写下一行题目道:《幸福的家庭》。鲁迅:《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鲁迅全集》第二卷,第35页。鲁迅讽刺的是极端的事,而实际上的情形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一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要算创造社。作为上海出版市场的一分子,创造社一方面受到所处商业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以商业的手段和行为加入到这个出版市场的运作当中。创造社的种种活动——从崛起于泰东图书局,到筹办出版部自主经营;从最初标新立异的文学主张,到引发革命文学论争——都与上海出版市场这一商业环境息息相关。事实上,鲁迅也不能例外——鲁迅积极参与各种编辑出版活动,而编辑出版活动也对鲁迅的写作发生影响,特别是推动鲁迅的文体试验并为之提供了条件。《野草》与《朝花夕拾》两个专集的出版,奠定了鲁迅在散文诗和回忆性散文两种文体上的重要地位。然而,鲁迅选择这两种文体并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从事同一种文体的写作,却与《语丝》以及《莽原》这两种刊物的创办密切相关。鲁迅曾把自己比作一头疲牛,来形容他与刊物之间的关系——明知不甚大用的了,但废物何妨利用呢,所以张家要我耕一弓地,可以的;李家要我挨一转磨,也可以的;赵家要我在他店前站一刻,在我背上帖出广告道:敝店备有肥牛,出售上等消毒滋养牛乳。我虽然深知道自己是怎么瘦,又是公的,并没有乳,然而想到他们为张罗生意起见,情有可原,只要出售的不是毒药,也就不说什么了。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三卷,第376—377页。这“耕地”的结果,便是杂感的一个新样式——《马上日记》——的开创。这一新的体式便是缘于“老朋友”刘半农的约稿。刘半农当时在《世界日报》办副刊,创刊之前就打出了鲁迅为撰稿人的广告。这一体式,后来换了“夜记”、“杂记”、“题未定草”等不同的题目,断断续续,贯穿了鲁迅最后十年的写作生涯。而每一次重拾和搁置这一体式的写作,都与鲁迅的友人办刊与约稿以及刊物停办相关联。鲁迅专收短评的集子有《热风》、《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以及《花边文学》。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所收的文章基本上发表于一个或两个固定的刊物或栏目。而每一个文集的共同风格,都受到发表这些文章的刊物以及刊物的处境的影响。事实上,完全可以说,鲁迅也是一个出版活动的产物。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曹清华.意义生产与出版活动:中国现代文学的两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曹清华.意义生产与出版活动:中国现代文学的两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曹清华(2013).意义生产与出版活动:中国现代文学的两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