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文化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讲座

ISBN:978-7-5161-5384-0

出版日期:2014-12

页数:392

字数:296.0千字

点击量:11039次

定价:5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一 信仰——文化的源泉信仰也是一种文化。信仰不但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精神源泉。那么,什么是信仰呢?简单地说,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从本质上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有神论信仰。有神论(theism)一词来自希腊文“theos”,即“神”的意思。这种信仰把神和神灵当成人格的、值得崇祀的礼拜对象。神可以将他的意志通过某种媒介(人、物、事迹、经典等)传达给人间。神在道德上是至善的,能力上是无穷的,所以,有神论者相信神能左右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是值得礼敬、崇祀和膜拜的。另一类是无神论信仰。无神论者认为,宇宙本身及其基本规律决定了发生的一切,一切都属于自然的,只存在已知和未知,不存在超自然的神,不相信一切的鬼神和灵魂的存在。因而,无神论者重人事,不敬鬼神。神,也叫“神仙”、“神灵”、“神道”,是宗教和神话中所幻想的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神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对神的信仰和崇拜是一切宗教的核心。有神论信仰者谦卑,相信宇宙中的一切是神所创造,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因果循环,靠内心的善恶道德法庭来约束自己,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无神论信仰者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科学,相信眼见为实,相信生死是必然的,人死了什么也不存在了,永远地“安息”了,所以把精力和时间主要花费在此生的荣辱成败、尊卑贵贱上。历史上无神论者一般都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传统宗教的精神束缚,讴歌人的尊严和自由。但是,既然相信人无前世,也无来世,那就更容易破旧立新,敢想敢为,即所谓天不怕、地不怕,更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信仰是一个人的行动指南。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自然的人化,纯粹自然的现象不能称其为文化,信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信仰是人类文化现象中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是文化最精微的部分,是文化的灵魂。通过探讨文化与信仰的关系,能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光。因为信仰和宗教是文化的灵魂,文化因信仰而丰满,离开信仰我们甚至无从讨论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关系是什么呢?信仰又是如何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的?让我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思考,沿着中国传统宗教的文化长廊,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与灵魂,追寻天、地、人之间的秩序与融合。让我们用心灵去感知、去领悟引领人类跨文明时代门槛的信仰之光,曾经怎样照亮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又将如何传承与延续下去?让我们一起去追寻文化与信仰的永恒魅力。可以这样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信仰传承文化的力量有多大,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就有多强。在我们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许多俗信,包括节日俗信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究其原因,不是我们不过了,而是我们不信了。信仰问题才是根本问题,是民俗信仰动摇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所以,在此呼吁全社会: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人说,有一种文化叫信仰,有一种力量叫文化。的确,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文化指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明显标志,而信仰,是文化的活水源泉。二 宗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和信仰现象,是人类精神文化财富的结晶。宗教对人类的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考察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是我们理解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一)宗教的起源宗教(源于拉丁文Religare),原意是“联系”,所以“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中国古代典籍很早就对宗教现象进行探讨,如《易经》中有“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解释,认为圣人可以沟通人神,并以神道来教化百姓。古代民间属于多神信仰,人们除了虔诚地信奉日神、月神、山神、河神、天神、地神外,还信仰祖先神和大禹、女娲、关公等神格化的古代英雄和圣贤等。对于神的理解,中国人普遍认为“善而智者,死后为神”,所以,值得后世敬仰,并在内心奉行“祭神如神在”的宗旨,信仰十分虔诚。在西方,宗教的含义是人对神的信仰,相信神创造了人类和整个世界,并怀有“信我者得救”的信念。因此。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宗教与迷信不同。迷信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的信仰和崇拜。迷信是反科学、非理性的一种盲目的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迷信在国家政策上特指算命、看相、看风水、巫婆神汉跳大神等,强调其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方面。所以,在政策、法律上,应区别对待宗教和迷信。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与迷信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因此,简单地用迷信说明宗教是不合适的,也容易引起争议和社会不稳定。宗教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从文化的视角看,无论从宗教的产生还是发展来看,宗教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宗教研究。虽然宗教起源甚早且历史悠久,但关于宗教的起源问题,依然没有统一的解释。不同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如,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而来,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提出宗教的心理起源说,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情感的意识转移的产物,归根结底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的社会崇拜,神不过是社会的化身;丹尼尔·贝尔认为宗教起源于人们的超越意识,以超越的形式将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死亡等转化为象征性符号,以各种仪式使之固定并加以流传;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起源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在人类之初,由于智力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于物我不分的混沌世界。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智力水平的逐渐提高,原始先民逐渐能够把人类自我作为“类”与自然界和动物界区别开来,并逐渐萌生人类自我意识,他们对自身的本质及自身与自然界相互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有这时,他们才有可能抽象出一个与“人类”相对立的“神”,并祈求神灵的赐福和庇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原始的宗教产生了。因此,宗教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宗教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它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我们知道,宗教产生于史前社会的后期,最初是做梦的现象引起了灵魂的观念,人们在梦中见到死去的亲属,并觉得自我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活动,由此推及其他自然事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还无法控制自然力量,只能幻想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从而形成了最初形式的宗教仪式。阶级社会出现以后,阶级压迫给人们带来了较之自然灾害更加深重的痛苦。当人们不理解其社会根源时,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同时,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都竭力支持宗教,宣扬痛苦的原因是人们自己犯了罪,只有忍耐、顺从才能来世得福,借以麻痹民众的反抗和斗志。在人类历史上,由于各种不同政权形式的出现、交错和更替,便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宗教和信仰体系:由拜物教到多神教继而到一神教;由氏族图腾崇拜到民族神和民族宗教,最后又出现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可见宗教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各异,所以宗教的判断标准也并非唯一的。我们应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宗教这个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判断和分析。(二)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文化的起源、本质、发展还是传播和交流看,宗教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与人类文化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但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成果的哲学、科学、文学、书法、绘画、音乐和雕刻建筑艺术等深深地打上宗教的印记,而且就连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至于宗教对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心理、文化特征的影响就更是无处不在了。以中国学术思想为例。儒家学说作为我国传统学术思想,一直是为世人瞩目的显学和主流学派。而儒家学说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伦理哲学,其核心思想是“孝”。“孝”既包括对活着的父母长辈的尊敬与奉养,也包括对已故先人乃至祖宗的孝敬和祭祀。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祖先崇拜的继续和发扬,而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则是其在制度文化上的现实体现。如果对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缺乏最起码的了解,那就很难较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以“孝”为基础的儒家伦理哲学及其思想。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是多神崇拜与信仰的国度,所以,中国的宗教文化异彩纷呈,祖先崇拜与信仰、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与宗教文化。中国古代为多神信仰,宗教文化内容极为丰富,从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天帝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到后世流传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都属于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范畴。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非常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宗教。另外,随着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外来宗教也传入中国,并且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传统宗教既包括本土宗教,也包括对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已经中国化了的外来宗教,如佛教等。(三)影响中国文化的世界宗教在当今世界众多的宗教中,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传播遍及世界各地,是被公认的世界性宗教,这三大宗教对中国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其创始人为耶稣。罗马奴隶制帝国的残暴统治导致社会极其黑暗,基督教正是当时苦难现实的真实写照。基督教产生初期,遭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直到公元313年才被承认,并于391年定为国教。1054年,基督教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而分裂,西部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称为罗马公教,即天主教;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称为正教,即东正教。16世纪,西部教会在马丁·路德和托马斯·闵采尔等人领导下发动了宗教改革,产生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些新教派,总称为新教(我国习惯称其为耶稣教或基督教)。由此,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遂成为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基督教的教义比较复杂,各教派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但都以《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为基本经典。佛教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又称为佛陀或释迦牟尼。佛教教派林立,主要可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寻求自我的解脱,主要修行“三学”(戒、定、慧);大乘佛教徒不仅要求自身解脱,还要普度众生,主要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佛教外传,以小乘为主流者则传播于东南亚一带,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称为南传佛教;大乘佛教则经中亚传至中国、韩国、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南传佛教保存了较为浓厚的原始佛教色彩;北传佛教则多与传承地固有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伊斯兰教,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伊斯兰教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的古莱氏部族人穆罕默德所复兴。公元7世纪至17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起初,伊斯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大约有50个。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都生活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这些国家既包括一些西方国家如英、美、俄、法、德等国,也包括中国。(四)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对宗教的基本态度和政策按照唯物论的基本观点,虽然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而宗教则主张有神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宗教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了解这些规律的基础,并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宗教政策中,才能解决好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宗教政策的原则是:宗教是私人生活中的自我选择,不能简单通过行政手段取消宗教。任何人都有充分自由信仰任何宗教,也有自由不承认任何宗教。社会主义政党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无神论宣传,不仅要坚持自己世界观的纯洁性,还要逐步提高公民对宗教的科学认识,明确宗教存在的根源。无神论宣传要服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不能伤害宗教界人士的情感和利益。为此,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和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反对利用宗教进行违法活动,反对外国的宗教干涉和控制。三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泉本书是我多些年来关于文化问题,特别是文化与信仰问题的一些思考。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人,考察一下自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传统信仰文化对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我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文化的视角看,虽然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成果,但对于深受其影响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的宗教文化,恐怕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一些人的心中,一提起宗教,就会想到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甚至以反对迷信为名义,盲目拒绝一切宗教和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因素和智慧,这都有失偏颇。因此,我们只有分清宗教与迷信之间的本质区别,认识文化与信仰的关系,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才能不受迷信和种种偏见的羁绊,真正从传统信仰文化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正像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一样,成为滋润我们现代人心灵和生命的活水源泉。总之,宗教文化是多元文化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尽管不必是宗教信仰者,但一定要对宗教有所了解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近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保证在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避免因误解和无知对一个民族或宗教构成不必要的伤害。为此,我将多年教学、研究的实践经验与思考进行总结,撰写了这本专著。为了反映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真实面貌,揭示宗教文化的发展规律,力求做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本书语言通俗,可读性强,适合各类大中专院校师生作为教材和参考书目,也可供广大文史爱好者、公务员等社会各界人士阅读。但由于中国宗教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其中问题也很复杂,再加上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专家、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有关修改意见,请及时提出反馈意见(mafuzhen@126.com),以利于以后修订补正,在此深表致谢!本书自2006年9月开始写作,2008年元月完成初稿,2012年,本书在河南省政治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资助下,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立项并进入出版程序,2014年终于可以出版。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借鉴了不少前人宝贵的研究成果,我的家人、师长、朋友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此对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2008—2014年国家宗教局两次组织专家审核稿件,并提出宝贵意见,本书的出版也与国家宗教局诸位专家的支持分不开,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马福贞2014年于河南开封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马福贞.文化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讲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马福贞.文化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马福贞(2014).文化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