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农民经济合作:需求·能力·国家

ISBN:978-7-5004-9624-3

出版日期:2014-08

页数:237

字数:250.0千字

点击量:7760次

定价:4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这里,奉献给大家的是本人关于农民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的一点思考和心得。对于农民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有浅层到深层的渐进过程。思考开始于历史和现实认识的交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本人自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历史学教学工作,而且,由于身处教学型高校,教学任务繁重,无暇潜心阅读资料,深入研究,所以,在1995年以前,几乎没有学术专攻。但在教学中,本人遵循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马克·布洛克“从历史出发来认识现实、从现实出发去认识历史”的认识路线,贯通古今,交互认识,结果发现一个客观事实:小农经济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中间经过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制度之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再次复兴。基于如此的实践检验,不由得产生了对史学界长期盛行的“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观点的质疑——既然小农经济不适合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在一个王朝的前期自耕农成为农民主体背景下出现?如果说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为什么今天的“小农经济”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呢?如此经久不衰的历史事实,表明小农经济必然具有它的相对合理性,于是,我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深入考察中外小农经济的存在历史;以唯物史观为武器,分析了小农经济结构中包含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的本质联系。通过思考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实物地租(赋税)在封建社会比较劳役地租(赋税)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简单的铁制手工工具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合作,适合个体劳动形式。由此可言,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是相对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1997年—2000年论说发表后,受到学界的重视,所刊出的文章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历史学》等全文转载。对于一个独自钻研和探索的年轻人,这是一个多大的鼓舞啊!实际上,当时分析和思考是相当粗浅的。由于所拥有的理论的不足,没能进行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交叉综合研究;由于资料和时间的缺乏,没有对小农经济进行世界性的变迁追溯观察;由于认识思考的粗浅,没能把小农经济和家庭生产组织形式区别开来。但初步获得的成果激发了强烈的研究兴趣,也鼓舞了转向学术研究的信心。2005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脱产三年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使我有时间、有机会钻研政治学、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等重要认识理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也从此走出了“历史”,全身心的走入了“现实”。读博期间,在以往对小农经济认识的基础上,我研读了马科斯·韦伯的社会学著作、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翻阅了国内有关家庭生产、农户经济方面的著作,深化了以往的认识。同时,把视域拓展到中外农民经济合作的历史与现实、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在观察思考中,逐渐思考了一系列学术理论问题——农民需要合作,19世纪中期以来欧美国家逐渐普遍发展起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并取得丰硕成果,20世纪初传至亚洲日本,各地都建立起“农业协同组合”组织,三十年代中国政府也组织过农民合作,并得到农民的响应,但为什么各社会主义国家安排的合作化集体化制度都最终以失败为结局呢?是内容选择错误,还是形式选择错误?农民需要合作,但为什么在中国目前合作组织难以创生?农民经济合作到底应该是自组织还是他组织?政府在农民经济合作过程中应担当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经过思考,建构了博士学位论文的逻辑体系:“需求·能力·国家——农民经济合作的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也以此为题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以博士论文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农民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主题需求、能力条件、政府角色为视角”为题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因此,可以说,本专著既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也包含有博士论文的部分研究内容。本专著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1.农业初级产品的生产环节,不适宜同质劳动之间的大规模简单协作,只是在生产要素短缺情况下才产生合作需要,一般需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加工、营销、信贷等方面的合作。但家庭生产组织形式不是绝对永恒的合理,当容纳不了未来膨胀的生产要素和扩大的生产规模时;当生产环境和条件解决了劳动监督时,它才会被废弃。2.农业集体劳动和排斥内部商品交换关系,脱离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是欧文、傅里叶的理想陷于空想和国际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或集体化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运动中农民经济合作理论的致命缺陷是否认农业生产家庭经营在初级产品生产环节的相对合理性以及对大规模农业生产和集体劳动的盲目崇尚。3.社会主义运动中农民经济合作理论合理的一面是强调国家对农民合作的主动引导和扶持作用,同时强调以农民自愿为前提。4.由于农民经济合作需求和能力的分离而普遍出现农民合作的“悖论”,因此在农民经济合作形成与组织创生、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担当起主导者、扶持者、监督者多重角色,同时,依据农民合作能力的大小,政府角色会呈现多样性和动态性。5.根据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合作能力还普遍低下的现状,政府应该利用行政力量采取全面主动介入政策,输送人才、支持资金,完善内外部制度、加强文化灌输和运行监督。本专著主要有以下创新之处:1.从农民经济合作客观需求角度检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理论,明确指出其内容本身的某些局限是导致实践失误的根本原因。2.从主体能力条件角度论证了需求与能力背离的普遍现象,指出农民经济合作的“悖论”和社会主义农民经济合作理论自始至终都高度重视国家引导、扶持作用的正确性。3.采用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增强了论证的充分性。4.从农民经济合作需求、主体能力条件、国家行为三维互动角度,运用农业学、社会学、制度经济学、历史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本专著付梓出版之际,我心中充满浓浓谢意,借此机会向我一生感念的人们诚挚表达:首先,要感谢我的受业恩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李会滨先生,俞思念先生,是他们不弃我基础薄弱,毅然收入门下。李会滨先生在病榻上给我选定研究题目,俞思念先生则更是耐心解惑,可谓良师益友。他们的帮助使我实现求知心愿,并开始学术的新起点。其次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陈伟东先生。作为同龄人,和陈先生的切磋交流更是无拘无束,自由洒脱,他的“写博士论文要像打井一样”的治学方法,将使我受益终身。正是在陈先生的指导下,我才得以写成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再次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公室,是他们组织的学术基金委员会的专家们,以高度的公正心和创新的理念,使我这个对社会主义农民经济合作理论含有批判意味的立题得以通过,并资助本专著的出版,这让我由衷地敬佩他们。由于至今都无缘认识任何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所以,没有具体的感谢对象,只能模糊而诚挚地向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公室和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们致谢!最后,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哲学编辑室主任冯春凤先生,是她的接受和肯定使本专著得以及时面世,同时还要感谢编辑夏侠女士,是她的严谨和细心除去了本专著的瑕疵,使其以比较光彩的容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应该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我将把感激写在心里,化为不竭的动力。另外,还想告白大家:半路起家,实在惶恐,我将以一颗青年之心,孜孜求真,不求闻达,只为充实。李昱姣2012年7月夏于郑州东区龙子湖畔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昱姣.农民经济合作:需求·能力·国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李昱姣.农民经济合作:需求·能力·国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李昱姣(2014).农民经济合作:需求·能力·国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