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

ISBN:978-7-5161-5121-1

出版日期:2014-12

页数:210

字数:220.0千字

点击量:10281次

定价:3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著作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老实说,对于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这样宏大的论题我做起来是很吃力的,因为在学术界,关于两人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术成果是非常丰富的,我怎样做才能避免与别人重复,避免炒剩饭,这是我面临的第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难题。另外,如何实事求是地比较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既反映两人社会主义观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又体现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发展性和创新性,还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成果相衔接,这是我面临的第二个必须处理好的难题。为此,在动笔写作之前,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在数次与我的导师荣长海先生和余金成先生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形成了下面的写作思路。笔者认为,社会主义观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它是一个包括方法原则、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这三个层次为一体的认识体系。从这三个层面看,毛泽东、邓小平在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和价值目标上都坚持唯物史观,体现出基本一致性。他们都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认识社会主义。此外,相同的文化基础和共同的政治取向也使得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基本一致。但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他们在具体方法运用和目标追求上又有所不同。毛泽东处在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战争初胜、经济发展,新型科技革命尚未规模性运用的历史时期,而邓小平处在国内经济发展受挫、继之国际共运发生重大变革,资本主义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并借助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时期。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思路上,毛泽东考虑的是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越资本主义,邓小平考虑的是如何提升社会主义生产力追赶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上,毛泽东侧重的是平等,邓小平侧重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逐步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上,毛泽东致力于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选择了精神激励为主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建设的动力问题,主张通过“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实现“抓革命、促生产”;邓小平致力于克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弊端,选择了物质激励为主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建设的动力问题,主张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市场经济手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比较研究的当代启示是:由于理想社会需要经历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在其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需要依据时代条件的不同,对社会主义战略和策略作出客观判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必须处理好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当下,与毛泽东、邓小平时代相比,客观的时代条件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生产力领域发生了重大向好的变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进程酿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这要求通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解释新的事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前瞻性判断。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本书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敬请各位同行多多包涵,提出宝贵意见,我会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欧健2014年5月于开封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欧健(2014).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