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大唐说事:上册

ISBN:978-7-5161-6357-3

出版日期:2015-10

页数:468

字数:876.0千字

点击量:8606次

定价:10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夜之间,“国学”突然热了起来,大街小巷,邻里坊间,经常可以看到童稚满脸的娃娃,在父母的敦促下,既认真又漠然地背诵着《千字文》、《三字经》等古人用以儿童启蒙的读物。没有人怀疑这样做的益处,因为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灿烂文化,无论从哪一角度看,都不能算是一件坏事,既然对孩子有益,又与时代潮流相契,家长们自然是不惜血本的。于是形势一片大好,电视里刚推出六岁儿可背唐诗千首的人物专访,报纸上又爆出女童可倒背《老子》的新闻报道,一时间,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商人是敏感的,他们知道一个新的发财机会来了,于是各类国学培训班,几乎眨眼之间,便雨后春笋般从各个角落冒了出来。笔者所在的孔子培训中心,自然也想在这一千载不遇的大潮之中一试身手,既可作点贡献,亦可分杯羹吃。随便找上几位口齿伶俐的老师,仿照《百家讲坛》专家们的雍容和语速,带领孩子们念上几句“道可道,非常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绝对不是什么难事,但校长李朝占先生是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他不想借“国学”的名义,昧着良心,以误人子弟为代价,为自己换取不义之财,一日他突然对我说:“我想办一个原生态的、纯粹意义上的国学堂,可以吗?”“当然可以。”“学好国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历史。一个人连本民族的历史都茫然无知,仅仅会背几句书云诗曰,之乎者也,又有何用!”“那我们可否一试呢?”“让我想想。”谈话就这样结束了。办国学堂不难,讲授历史也易,但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这些知识。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编年体、纪传体,抑或是纪事本末体,都不适合拿来直接施教于孩子,一个卷帙浩繁,足可以吓退绝大多数企图对其亲近的爱好者。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文化快餐的时代,一旦过于麻烦,再好的文章,也极少有人能够耐着性子读下去,同时,对历史的记忆也是个大问题,学的再多,记不住也毫无意义,能否将五千年的文明史编成一个长诗式的东西,即可把繁杂的史实条分理析,又可使读者上口易诵,读后不忘或是少忘呢?这是一个大胆,甚至有些不自量力而又极富挑战的想法,虽然读史有年,并多有积累,但对能否完成这样一个前无古人(指形式上)的长篇作品,心中并无任何把握,却不妨一试。一日披阅《战国策》之余,忽心血来潮,信手写下数行:书有战国策,时代因其名。四海狼烟紧,百家俱争鸣。前后二百年,合纵又连横。名士尚游说,列侯喜用兵。一言千金得,三字处死刑。相挂六国印,血溅五步盟。李斯谏逐客,荆轲刺暴嬴。田单多良策,吴起负恶声……校长朝占先生偶阅之,大加赏叹,这使我信心陡增,在随后的几年里,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社会活动和节假日的休息,整个人埋在故纸堆里,即苦不堪言,又其乐无穷,渐渐地,翻过的书越来越多,一部二十五史并《通鉴》等已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历代史家的私人笔记成了我补充史料的首选,为了这些资料,调动了能够调动的所有朋友和老师,但即使如此,问题也无法全部解决,特别是写到五代十国和辽金夏时,几乎是一筹莫展,无论是所谓正史还是现代人编的通史,对五代十国(特别是十国)几乎都是一笔带过,仿佛这十余个小国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有人说,为这些小国劳神费墨大无意义,有人向我建议,这些小国可以存目缺文,如诗经中之“笙诗”一般,但思前想后,总觉得于心不忍,虽然它们存在的时间较短,在历史上也无太大的影响,但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一部分,无端的割舍和抛弃,是一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为我所不取。后来终于找到清人吴任臣所著《十国春秋》,虽资料亦属有限,但逾百万字的内容,还是为我提供了不少故事的伸展空间,可以毫不夸大的说,如果没有吴任臣的这套书(四卷本),关于十国,我也只能如前辈的史家们一样,付诸缺如。同样的情况还有西夏王朝,由于二十五史中无其专史,加以其文字在历史上快速消亡,因此后世谈及西夏,多数人只能语焉不详,虽然正史中相关章节时有涉及,但若想凭此概其全貌,几乎没有可能。幸运的是后来找到了吴天墀先生的《西夏史稿》和史金波先生的《西夏文化》等书,特别是吴先生《史稿》的注释部分,给我以极大的帮助和启发,虽如此,要想厘出章节,形成诗文,依然困难重重,所以是韵文开篇便道:“哀哉西夏事,悲乎难觅踪。正史语不详,野纪疑窦生。卷卷核本末,字字厘浊清。庶几衍成篇,聊可慰视听。”其中甘苦,非一言能尽。辽金夏诗稿既完,遂决定暂缓两宋、元、明、清部分的韵文的写作,回过头来,对已完成的韵文(史前至西夏)逐一注释,这时方想起应有一个名字,因该作品计划上下五千年以五言诗的形式一贯到底,经征得师友的认同,名曰《长歌五千年》。隋朝以前既已注释完毕,有学长提出建议:可否不用简单注释的方式,而改为长篇释评,如此可为阅读者提供一个完整而有趣的故事,就如同《史记》一样,如果没有大量鲜活的人物故事,又怎可能历代传诵呢?我不敢和伟大的司马迁相提并论,那是太阳和萤火虫的差距,但《史记》中的故事确是给过我无数的激动,而现代人写的史书,之所以少有问津者,原因虽多,其中空说乏味、毫无故事性可言或许是主要病症所在。于是我决定从唐朝开始,改用长篇释评,为名副其实。遂将本书名调整为《长歌五千年之大唐说事》,如无特殊因由,今后其他朝代的写作,一如此式。查日记,唐朝韵文释评部分于2011年12月8日动笔,至2013年9月6日结束,历时一年又九月,总字约62万余,其中2/3时间用于各种资料的查阅检索上,书后所列参考书目,只为其中的一部分,另有许多因购买无门,只能网上搜索,故未能列上,殊为憾事。仔细审阅,发现此书早已超出了儿童的阅读范围,可为始料不及。有网友读过部分韵文后这样评论:《长歌五千年》是一部寻民族之根,塑民族之魂的国学教育丛书,作者积三十年研史功力,历史上第一次通过五言韵文的形式将中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集字成书,使人们在轻松优美的韵律中享受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写作过程中,作者遣词严谨,征引详审,举凡所涉史料,均以正史或第一手文献作为最后校覈,以确保无误。这是褒奖,更是谬爱,读者诸君万不可当真。2014年9月30日于培民于大连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于培民.大唐说事: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于培民.大唐说事: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于培民(2015).大唐说事: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