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研究

ISBN:978-7-5161-2922-7

出版日期:2014-04

页数:311

字数:302.0千字

点击量:10033次

定价:5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政治思潮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时代精神变动、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及社会发展走势的“感应器”。通过对这一重要“信息库”的把握,可体会时代的脉搏,发现社会矛盾和问题。当代中国诸多思潮起伏跌宕,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意识领域的重要现象。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思潮,进一步深化对政治思潮运行规律的研究,对深化具体思潮的研究,对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政治思潮的工作有益。一 政治学视野中的思潮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的研究始终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不同政治思潮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政治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离不开对政治思潮的梳理,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研究离不开对政治思潮所提供的现实图景和理论想象的关注,对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对其与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相互作用的关注。政治学研究从某个角度说,也在为政治思潮的发生、发展添砖加瓦。可以说,政治思潮始终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政治思潮绘制改革的路线图。改革是推动当代中国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也是政治思潮的核心语汇。如何改、怎么改,是当代中国政治思潮表达的主要内容。尽管这些路线图不尽相同,甚至互相冲突,但都是经过相对慎重考量后提出的重要思考,值得关注,为我所用。党的十八大开过之后,中央就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落实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这说明,改革仍然是执政党今后要高举的旗帜,各项改革措施,也将在更深入的层次上推出。由此,如何改、怎么改仍然是多种政治思潮关注的焦点之一。尽管在这方面,不同思潮之间存在分歧,所提出的路线图也未必能容于主流意识形态。但多一种思考,多一种设计,会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机会。对于不同政治思潮提出的改革路线图,我们应该抱有相对平和的心态。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恩格斯早在1890年就指出这一点,他说:社会主义社会“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改革是必然的,在这点上基本没有分歧,但如何改是有不同意见的,这是客观的。不同意见之间,没有剑拔弩张的必要,执政者同样需要以包容的胸怀和建设性的姿态加以审视。政治思潮提供转型的路线图。社会的发展进步,实际上就是社会转型的题中之意。社会发展否定之否定的上升过程,也就是转型的过程,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政治思潮在社会转型期往往表现活跃,是社会转型的窗口,也是社会如何转型的路线图之一。政治思潮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出判断和前瞻,往往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有出入,这恰恰丰富了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思路,丰富了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进步的答案。政治思潮探究执政的合理性。执政党是政治思潮关注的重要对象,而执政合理性往往是政治思潮高度关注的问题。综观当代中国主要的政治思潮,其研究内核往往都指向执政党的执政问题。这也非常好理解。在当代中国,没有什么问题比共产党加强和改善领导、执好政用好权更重要的政治学议题了。政治思潮对执政问题的关注,也给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参照。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执政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但风险和困难也前所未有。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必须靠党来聚合正能量;经济建设乘势而上、转型发展,需要党引领方向。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离不开党的领导、驾驭和谋划。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历史重任。面对机遇与挑战,在发挥政治优势,继续推动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时时照照“思潮”这面镜子,对加强自身建设是有益的。政治思潮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基本格局。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符号体系仍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亦称作官方意识形态。此外就是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这些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着既斗争又合作,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的关系,在共同诉求和不同诉求之间,求同排异,构成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多种思潮并存的意识形态基本格局。政治思潮是呈现社会矛盾的窗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彼此间对立性凸显,人民内部矛盾趋向多样化复杂化。不同利益群体往往成为某种政治思潮的主体,不同思潮之间的论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社会矛盾的边界。政治思潮向我们呈现的这些方面,都是需要政治学加以回答的重要问题。政治思潮应该长期为政治学研究所关注。二 研究对象政治思潮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式,在社会危机、冲突、变革的时代特别活跃,反映着社会动态进程,是一个历史时代的重要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思潮相当活跃。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潮,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社会思想文化水平的作用,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精神动力;而与时代潮流相悖的思潮,则产生负面效应,危害社会稳定。进入新世纪后,政治思潮更加活跃,几种社会影响较大的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颇为引人注目。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研究任务是通过对政治思潮的总体性研究探索思潮的运行规律,探索当前思潮大格局中表现突出的几种具体思潮,以期对理论创新、社会实践有所裨益。在对政治思潮一般规律的论述中,论据的选用不仅仅局限于“当代”这个时间段内,而是放开视野,关注古今中外。一般来说,对政治思潮的研究可在政治思潮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具体政治思潮的研究两个层面展开。政治思潮一般理论研究以政治思潮为基本研究对象,探讨其运行的一般规律,相关的理论问题主要有:思潮的意识特性,探讨思潮与社会心理、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思潮的一般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内涵、结构、主体、特性、种类、功能等;思潮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探讨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潮重要成员在思潮生发过程中的作用,思潮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等;思潮的运动,探讨思潮传播的方式、特点、过程等。对不同的具体思潮的研究一般包括各种具体思潮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流变过程、主要表现、代表人物等。思潮的规律性问题是多种具体思潮的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对它的研究离不开对具体思潮的研究。总的来说,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思潮;具体来讲,是在两个层面展开,既研究政治思潮的一般,也研究具体政治思潮。三 研究意义进一步深化对政治思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使对政治思潮的研究更全面、深入,把握规律;实践意义在于有助于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做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政治思潮的工作。有助于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到发展,总是在与同时代的各种思潮进行着对话和论辩。直到今天,我们要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仍需了解当时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各种政治思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同各种学派所做的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既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不断变化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在于在社会急剧变革中,汲取各种进步的政治思潮,批判各种落后的政治思潮。针对现实矛盾产生的政治思潮,往往包含着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意义的重要学术见解和理论形态,能够推动人们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整理和发掘政治思潮所包含的这些精神资源,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启发和灵感,能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其现实针对性。各种思潮提出了一些由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把这些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的视野,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得出新的结论,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思潮的交锋中得到发展。有助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研究。政治思潮的意识特性既是政治思潮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也是社会意识理论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的实践能力的提高,社会意识的复杂性增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表现更加突出。政治思潮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着社会意识的特性。加强对政治思潮的研究,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理解。明确政治思潮的意识特性,弄清政治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可以为把握政治思潮发生、发展、消退、控制等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也为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理论提供一些新思路。已有研究对政治思潮意识特性的关注不多,对社会意识的层次、内容的研究中也鲜见政治思潮的身影。与人类实践密切相连的政治思潮,是社会意识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多方面验证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的基本判断。深化对政治思潮意识特性的研究,无疑既是对社会意识理论研究的补充,也是对社会意识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有助于深化对具体思潮的研究。对政治思潮运行规律的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具体政治思潮提供“导引”。学界在研究具体思潮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某一具体思潮在不同的研究中却呈现不同的面貌。这是因为部分研究者大都按照自己的标准,定义、归纳和概括某种具体思潮,于是出现对同一种具体思潮有多种把握方式和评价,这样既使思潮呈现出更多的真实情况,同时也使某一具体思潮不能以比较完整的形象示人,使人们似乎仍然难以把握思潮的“真面目”。这种情况客观上也要求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视野,加强研究深度。新的研究视角之一就是从研究政治思潮的基本问题和运行规律入手,探讨政治思潮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为“标杆”,进一步深化对具体思潮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对某些政治思潮的形成、发展的大致走向做出预测。以政治思潮的运行规律指导对具体思潮的研究,是完全可行的。对思潮规律的认识源于对诸多具体思潮研究的抽象,是从个别中得出的一般,在一般规律的指导下,对具体思潮的研究可以从一定程度的“片面”走向全面,可以把具体思潮的面目较完整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增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政治思潮的现实针对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政治思潮是社会意识领域的“传声筒”,千姿百态的社会意识往往通过政治思潮表现出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地位,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增强对多样化政治思潮的引领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将有助于深化理论研究,强化实践力度,有助于从价值观的层次消除隔阂、化解矛盾,扩大社会思想共识,把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毫无疑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好社会思潮,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本书选题的现实落脚点。政治思潮是社会思潮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重要对象。只有深入研究政治思潮的一般性质和具体思潮的现实表现,引领工作才会更有针对性。从理论上把握政治思潮的一般性质和基本特点等基础性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政治思潮的总体状况,有利于增强引领政治思潮的灵活性,提高对政治思潮的预判能力。比如,政治思潮的社会心理成分往往通过某些社会热点表达出来,意识形态成分往往通过特定的知识分子群体表达出来。所以,在引领政治思潮过程中,积极关注社会实践中的热点和思想理论领域中的焦点,研究特定群体的思想理论动向,是准确把握思潮状况的有效途径。政治思潮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些条件在不同政治思潮的产生中所起的作用有大有小,使得不同思潮关注的焦点也有不同。通过深入了解政治思潮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能够更准确地对比不同政治思潮,确定它们社会作用的大小、发展方向如何。深入探讨不同性质的政治思潮的功能,则有助于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政治思潮过程中,针对政治思潮的不同功能,采取不同的方式。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稳定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凡是妨碍稳定的就要对付,不能让步,不能迁就。”《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页。研究政治思潮,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治思潮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晴雨表”,是判断一定时期意识形态整体状况的“风向标”。政治思潮既可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号角”,也可能是社会动荡的“催化剂”。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最初就是作为一种“新思潮”传入中国的,由于其伟大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最终在古老的中华大地生根,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而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思潮则被历史大潮涤荡冲刷而消失殆尽。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政治思潮多样性更加明显,思潮的性质愈加复杂。政治思潮的发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有的政治思潮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有的政治思潮则会引起思想混乱,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加强政治思潮的研究,掌握其实质及发展、传播规律,对帮助人们提高认识,更准确地把握思潮的运行,预测其可能带来的现实的政治后果,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意义。四 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研究政治思潮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阶级的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等,都是政治思潮研究的根本方法。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在研究中自觉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具体研究中还要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因果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主要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社会历史条件的综合作用中解构思潮的方方面面。如,从思潮所代表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方位,从政治思潮的核心理论诉求出发,分析思潮的基本性质、政治取向和兴衰命运;从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发展态势、思想文化条件等因素出发探讨思潮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看政治思潮的具体表现,从时代主题和社会心理的变化中找寻思潮的发展趋势,等等。在探索原因的过程中,充分注意“一果多因”的因果形式在思潮生发过程中的特殊表现。系统分析方法。在研究中主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探讨历史的特定阶段政治思潮的整体状况。主要用以讨论思潮的总体状况,包括思潮的整体结构、发生发展的规模、流转态势,讨论政治思潮的各个子系统的情况,包括每个具体思潮内部的基本要素等,研究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包括思潮子系统与思潮整体系统的关系,研究政治思潮大系统与其他社会意识系统的相互关系,如思潮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包括思潮子系统与其他社会意识系统的关系等,考察政治思潮大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等,思潮系统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外界条件系统的关系等。此外,比较的分析方法也是重要的分析方法。运用此方法可以探讨思潮与思潮之间的关系,包括探讨中外思潮之间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潮之间的关系,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思潮之间的关系,不同性质的思潮之间的关系,性质相同的思潮之间的关系;政治思潮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式与其他意识形式的关系,如政治思潮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政治思潮与社会主导思想的关系,政治思潮在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所有方法都应是为了探寻事物本质而在研究过程中被合逻辑地运用。在对对象的研究过程中,任何方法都不是刻意加于对象的,不是为了方法而方法。对思潮的研究过程和表述过程是循着历史和逻辑合一的线索自然而然地展现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还是其他具体分析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应用都是自然而然的,既符合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五 结构和观点本书讨论政治思潮的基本理论问题,落脚于对当代中国特别是近期思潮的基本情况分析上,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现实的思路展开。全书除导论和结语外,分为上、下篇,共七章内容,上篇包括四章内容,下篇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讨论政治思潮的意识属性;第二章讨论政治思潮的一般特性;第三章讨论政治思潮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第四章讨论政治思潮的传播;第五章讨论普世价值思潮的情况;第六章讨论公民社会思潮的情况;第七章讨论民族主义思潮的情况。结语论述思潮的引领问题。上篇为方法论,是“一般”;下篇是对方法的运用,是“特殊”。本书认为,政治思潮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在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两个层面上活动着的,政治性较强、社会影响较大的社会意识的特殊现象。政治思潮既有社会心理成分,又有意识形态成分。政治思潮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功能,进步的政治思潮对社会存在产生积极作用,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政治思潮,会对社会存在产生消极作用。政治思潮政治性是最主要的特点,群体性和运动性也是政治思潮的重要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政治思潮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政治力量的形成和出现、政治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是政治思潮产生的政治条件。任何政治思潮的产生都离不开当下的思想文化环境和历史上的思想理论渊源。部分代表性人物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是政治思潮产生的重要条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精神生活过程更加复杂,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更加明显,并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各种政治思潮表现出来。从总体上判断,在当代中国纷繁芜杂的思潮中,普世价值思潮、公民社会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社会影响大,受众广,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民众的心理和知识界的关切,值得关注和研究。本书对这些思潮客观呈现,并做评析,总体上认为以这些思潮为主的中国思想界的精神生产是积极的,是有助于思考、有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炳权.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王炳权.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王炳权(2014).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