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曹植文学研究

ISBN:978-7-5161-4451-0

出版日期:2014-06

页数:515

字数:550.0千字

点击量:12509次

定价:77.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滨州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展开

图书简介

一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各种文化观念纷纷输入中国,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呈现出新的面貌。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西方文化的输入改变了我们的‘史’的观念,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学’观念,我们有了文学史。”朱自清:《诗言志辨序》,《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7页。人们摆脱以往感悟式、诗话式的套路,运用历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系统的方法,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关于汉魏之际文坛巨擘曹植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概括来说,研究成果的载体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期刊论文,二是研究专著,三是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一)曹植作品的整理及研究代表性著作如黄节先生《曹子建诗注》。黄节是民国时期研究汉魏六朝诗歌的名家,对建安诗歌的研究用力尤勤。《曹子建诗注》分古诗和乐府两部分,注释诗歌71篇,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出新见,成为后人研究曹植的重要参考书。1956年,余冠英先生《三曹诗选》问世,该书结合曹植生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曹植的优秀诗歌进行注释,解析精审,论断惬当。1984年,赵幼文先生《曹植集校注》问世,此书是曹植作品搜辑、校订、注释方面的重要作品,不计零篇单句,共收作品230余篇,在数量上超过前人。作品的编排,打破了体裁界限,以时间为顺序,分为建安、黄初、太和三个部分,这样,就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了作品以后,对曹植的文学创作在各个阶段的特色及前后期的变化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二)曹植生平资料的整理和研究《魏志·曹植传》对曹植生平事迹的记载相当粗略,这与曹植作为文学大家的地位很不相符,以致长期以来曹植的一些生平事迹仍不能明晰,一些作品的写作时代和写作背景仍不能弄清。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情况有了较大改观,出版了俞绍初先生《曹植年谱》,张可礼先生《三曹年谱》,尤其是《三曹年谱》,用比较丰富的史料,勾勒出三曹的生平事迹,让人们在了解三曹生平的同时,了解了建安时期的社会形势、文学发展面貌及三曹各自的思想状态和文学创作的前后变化情况。这时也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专题论文,徐公持先生的《曹植生平八考》是这类文章的代表作,文章对曹植生平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考证。俞绍初先生也对曹植生平事迹的考证作出了贡献,如其《曹植生平若干事迹考辨》《关于曹植初次就国的问题》等,材料确凿,论证严密。(三)曹植哲学思想、政治观念的研究对曹植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研究比较系统、深入的是钟优民先生,其《曹植新探》用较大的篇幅,对曹植的自然观、人生观、生死观、政治理想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一些单篇论文也对曹植的思想观念进行探讨,如徐公持《略论曹植及其创作的特点》一文,该文认为曹植在思想倾向上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是广泛撷取先代各家思想;第二是在多元之中又以儒、道两家特别是儒家思想占据最重要的地位;第三是对一些问题颇有值得重视的见解,有的还具有唯物论色彩,但往往不够彻底,缺少系统性。关于曹植政治表现上的特点,徐先生认为,曹植对政治事业怀有始终一贯的热情,非常执着、自信,在政治上是有一定理想的,而且对一些具体的政治问题有颇为独到的见解,但是,他虽有对政治的热情,但缺乏观察、分析政治问题的头脑,缺少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手段,表现得疏阔少实干才能。《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5—61页。(四)曹植文艺思想的研究魏晋时期,中国文学发展进入了自觉时代,人们对于文学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有了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认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曹丕和曹植是建安时期在文学批评上的代表人物。对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人们早已作了充分的探讨并给予较高的评价,而对曹植在文学批评思想上贡献的研究,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即使如此,也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钟优民先生的《曹植新探》,设专节讨论曹植的文学观、创作论和批评论。在论文方面,裴登峰、张廷银先生的《略说曹植的文艺观》,小星的《曹植美学观初探》,陈飞之的《论曹植的诗学思想》等,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曹植的文艺思想和文学观念。特别是注意到了他对俗文学的贡献,如张亚新先生《曹植对民间文学理论的一点重要贡献》一文。值得注意的是,有论者为了强调曹植的贡献,证明曹植的成就不比曹丕差,还在一些问题上刻意附会,在具体的论证上存在“伛偻似恭”的现象。(五)曹植文学创作成就的研究曹植在诗歌、辞赋、散文的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此,古今学者也大都给予较高的评价,故而在对曹植的研究中,有关成果较多。1.曹植诗歌创作的成就与特色。人们在说到曹植文学成就的时候,可以说主要就是指他的诗歌创作。早在20世纪初,黄节先生就在其《曹子建诗注·序》中说:“陈王本国风之变,发乐府之奇,驱屈宋之辞,析杨马之赋而为诗,六代以前莫大乎陈王矣。至其闵风俗之薄,哀民生之艰,树人伦之式,极情于神仙而义深于朋友,则又见乎辞之表者,虽百世可思也。”黄节:《曹子建诗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钟优民先生在《曹植新探》的“曹植的诗歌”一节中,分前后两部分论述了曹植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的特点。王钟陵先生的《中国中古诗歌史》、钱志熙先生的《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都设专门章节论述曹植诗歌的特色及成就。各种中国文学史也都给曹植的诗歌留有一席之地。近年来不少论文从美学的角度探讨曹植诗歌创作的风貌,如吴怀东先生的《论曹植与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确立》、蔡振雄先生的《论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等,都是有分量的论文。2.曹植辞赋创作特色与成就的研究。与对诗歌创作的研究相比,人们对曹植辞赋的研究,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相差很远。曹植辞赋的研究,更多地依附在各种文学史、赋史和建安文学的研究著作中,或是附着在建安辞赋研究的论文中,曹植辞赋研究的专著尚未见到,即使专门研究曹植辞赋的文章也很少。3.曹植散文创作特色与成就的研究。对曹植散文创作的研究,目前来说还相当薄弱,这自然与古代文学研究中古典散文研究的不景气相适应,但这种情况尤其与曹植研究的现状不相协调,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曹植的散文创作成就,虽在各种文学史及散文史中有所涉及,但大都浅尝辄止,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如徐公持先生的《魏晋文学史》只是略微谈了一下曹植的章表,然后得出结论说:“要之,曹植表文作品,在政治实用上甚为拙劣,在文学欣赏方面却价值极高。”专门论述建安散文的文章不多,而专门讨论曹植散文的著作和文章就更少了。周建国先生的《文章曹植波澜阔》将曹植的散文按体式分为颂、碑、赞、铭、章、表、令、文、七、咏、序、书、论、说、诔、哀辞十六类,认为“曹文体式众多,兼善各体”,展示了其鲜明的审美时代特征,表现为“风力高昂”“骈俪化”及“局法多变、率性抒写”等美学特征。(六)曹植文学继承的研究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植是一个承前启后、具有枢纽地位的作家,他广泛继承了以前的文化资源和文学创作传统,又为后人的文学创作创立了法则,故而钟嵘在《诗品》中说:“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但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仍不够全面深入,仅有少数的讨论文章,如虞德懋先生的《曹植诗歌艺术渊源粗探》、小星先生的《远绍旁搜 自铸伟辞》、周建忠先生的《曹植对屈赋继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及《陈思情采源于骚》、邹树德先生的《汉赋对曹植诗歌创作的影响》等。(七)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对曹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古今学者和评论家大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但如同文学史上的其他大作家一样,对曹植的评价也不是一致叫好,文学史上也有所谓抑植派,如王夫之、郭沫若先生等。20世纪50年代曾发生一场关于曹植评价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由郭沫若的《论曹植》引发。在该文中,郭沫若继承王夫之的观点并大加发挥,对曹植的人品、才能和文学成就基本持否定的态度。1955年,贾斯荣先生发表《关于〈论曹植〉》一文。该文反驳郭沫若的观点,并特别批评了郭沫若的“研究方法”。此后不久,张德钧先生发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廖仲安先生发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这两篇又反驳贾斯荣的观点,为郭沫若辩护。这场争论虽然没有使曹植研究获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客观上使曹植研究问题更加引人注目。事隔二十余年后,徐公持先生发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重提这一几乎没有结论的论争,指出了郭沫若观点的偏颇,对这场争论作了一个总结。曹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古今学者大都是认同的,不过,随着历史文化语境的变化,他对后世文学影响的形式和幅度也发生了变化,对此,王玫先生在其《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中对这个变化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八)曹植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将曹植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以考察其文学创作的特色及成就,进而凸显其在文学发展史上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对后世作家的影响,近年来,这一类的文章也比较多。对曹植的比较研究,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主要是将曹植与其父兄进行比较,如李南冈先生的《试谈三曹诗歌的审美特征》、沈念慈先生的《三曹乐府的音乐特色》、顾农先生的《曹丕曹植文艺思想比较观》、傅正义先生的《三曹诗义比较论》及《三曹诗歌艺术比较论》等。纵向的比较,有曹植与其前人的比较和与其后人的比较。与前人的比较,显示了曹植在人文精神和文学创作上的继承和创新,如小星的《曹植与屈原文学创作之比较》、汪大白的《曹植与屈原:历史性距离》等。将曹植与后代作家,主要是魏晋六朝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则显示了他对后世作家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在这方面,虞德懋的成绩比较突出,他连续撰写了《曹植与阮籍诗歌意蕴比较》《曹植与嵇康诗歌气格比较》《曹植与陶潜诗歌渊涵比较》《曹植谢灵运诗歌薮脉比较》等一系列文章,通过曹植与这些魏晋南朝大家的比较,揭示了历史文化语境对于作家的陶铸,汉魏六朝文化大潮的屈曲流变在作家身上所沉积的珠贝、所激起的泡沫及文化潜流的巨细迁变在作家身上留下的旋涡与浪花,具有历史、文化、美学的深度。(九)对曹植与“古诗十九首”关系的研究最近几年,木斋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于2009年出版了《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一书,论证“古诗十九首”产生于建安十六年以后,曹植是“古诗十九首”的主要作者,而且曹植的这些作品都与曹植与甄后的恋情有关。笔者认为,木斋关于“古诗十九首”产生时间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认为其主要作者是曹植,且其创作背景是曹植与甄后的恋情,观点虽然惊世骇俗,似乎对陈年的悬案有了突破,并得到许多著名学者的吹捧,但他的论证完全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牵强附会,甚至是曲解作品的胡乱联系,缺乏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二关于曹植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进一步的研究空间仍然很大。举其要者,有以下方面:1.对曹植生平的考证仍然不够,这大大影响了人们对其作品的理解和研究。《三国志·魏志》曹植本传对曹植事迹的记载极为简略,而其他地方的有关记载也很少,这就使曹植的生平事迹很不明晰,影响了对曹植本人及其作品的认识和评价。虽然徐公持、俞绍初等先生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但近年来这方面的文章很少,研究显得远远不够。2.与第一点相联系,曹植作品的整理工作做得远不能令人满意,这影响了对曹植作品的研究和接受。如有些作品创作于何时,在何种情景下写成,都没能搞清楚,这就很难说对作品有准确的理解和恰当的评价了。在曹植的作品中,这样的情况不少,如《泰山梁甫行》写于何时何地,在何种背景下创作,迄无定论。再如《朔风诗》,写于何时何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其主旨如何,都没能搞清楚。这方面的工作,前人虽然做了一些,但还称不上详尽精审,且成果数量较少,不能适应曹植研究的需要。3.曹植的学术渊源问题。曹植博览典籍,学识渊博,但他对古代典籍的摄取,有他自己的特点和注意方向。在曹植研究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特别是他与荆州学的关系、与《诗经》,特别是《韩诗》的关系,尚无人作专门的探讨。4.曹植的文学师承问题。曹植的文学师承对象十分广泛,如对《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汉赋的继承,人们已有所论述,但曹植文学创作最近、最直接的取法对象曹操、王粲却很少有人提到,特别是曹植与王粲的师承关系,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5.曹植一生经历了建安、黄初、太和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曹植的生活处境有较大差异,因而文学创作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面貌。对曹植在这三个时期中的文学创作,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虽有人论及,但远不够深入全面。6.对曹植辞赋的全面深入研究还远远没有做到。曹植的创作是从辞赋开始的,辞赋也是曹植喜爱并终生创作不怠的文章体裁,可惜由于文集的大量散佚,现存曹植的辞赋多为残篇,这为人们的研究增加了困难。7.对曹植诗歌的综合研究。如对不同体裁和题材诗歌的特色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地位的研究等。虽然诗歌是曹植研究中用力最多的,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而仍有继续研究的较大空间。8.曹植散文的研究。在曹植作品的研究中,这是最薄弱的环节,有些体裁的文章,还根本没有人讨论过,就更谈不上对曹植散文的全面系统研究了,所以,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三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当初在拟订选题的时候,我向导师王琳先生谈了自己的想法,先生认为,曹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既师承广泛,对后世又影响深远,其文学创作的互文性很强,在文学史上居于枢纽地位;他文备众体,而又诸体兼擅,是中国美文的创立者。研究曹植,既可以前后勾连,熟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脉络,又可以通过研究他的作品,弄清当时各种文体的体制特点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情况。这对博士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可以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目前对曹植文学创作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不多,先生希望我能做这个工作。我不揣浅薄,接受了先生的建议,然在此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这个课题的困难。这是因为史籍记载的曹植的事迹及相关资料很简略,后世由于战乱等原因,曹植的文集散佚情况严重。今所存的文集是宋人依据史籍、类书和选本等重新编辑的,不少是残篇,许多作品的创作年代、写作背景及其目的都不明确。此外,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热点之一,曹植作为“建安之杰”,更是受到包括不少大家在内的学者的关注,故而要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开拓,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我一度想放弃本课题,但王琳师一再鼓励我、指导我,我终于把这个课题做了下来,虽然未必达到了预想的目的,但我自觉颇有收获,所以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王琳先生。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邢培顺(2014).曹植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