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本书以北朝石刻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体学、文本分析以及文学史研究等方法,对石刻文献中包含的文学文体、文学文本及其所体现的文学的时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与文学有关的宗教、文化因素等做了全面论述。这些论述以图达到以下目的:首先,通过对北朝石刻文献中文学文本的拣择、描述,补充北朝文学的基本材料,把石刻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使得北朝文学文本更加丰富、完整,为全面客观地描述北朝文学提供文本支持。其次,通过对石刻文献中的文学文本及其文体特征、发展分布的研究,与现有的北朝文学史对照,补充说明北朝文学发展的各个环节,更为详尽地描述这一时期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最后,通过对石刻文献中所包含的儒、释、道以及不同民族文化因素的分析,结合传世文献,厘清它们对北朝文学的影响,解释北朝文学特征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为清晰论述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本书在绪论部分辨析了石刻、石刻文献、石刻文学这三个概念,将器物、文字信息和文学文本区别开来。在第一章中,通过分析不同文本的文体特征,确立了颂碑文、墓碑文、墓志、造像记等石刻文学文体,补充、扩展了北朝文学中的散文门类。在第二章中,通过对上述四种文学文体中思想观念和情感模式的论述,说明其作为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应用文。这两章的结合,共同说明石刻文献中的这些文本作为石刻文学所具备的文学作品的特征及其与其他文学文体的关系。在第三章中,本书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论述了石刻文学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不同结构层面的文学特征。在逻辑结构上,石刻文学有递进式和分总式两种类型,而从叙事结构上看,与表达赞颂、崇拜的功能相适应,石刻文学都包含了双重时空结构。在修辞和表现手法上,比喻和用典的提升效果,也适宜于表现由具体形象、事件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宗教感情。石刻文学在句式上的骈偶化,则集合了辞赋、诗歌、散文诸文体的成就,表现在碑文、墓志、造像记等文体中。第四章通过对石刻文学不同文体时序特征的描述,指出石刻文学发展中各文体的变化过程以及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可以概括为:碑文这种在北朝以前已经发展完备的文体,其变化较为缓慢。墓志这种脱胎于碑文但又自具抒情特征的文体,更能积极吸收南、北文学的成就,在太和后期形成以后,迅速表现出文学技巧多样、语言骈偶化程度高的特点。造像记这一文体在太和后期成熟之后,其发展相对墓志要缓慢,最晚到北魏末,其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渐趋成熟,并以其明显的宗教内容形成了奇异瑰丽的审美特征。第五章以石刻文学的地域分布为基础,描述了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几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碑志文、造像记的文学特征,并与前一章的时序特征相结合,指出在河南,以洛阳为中心的石刻文学处于最发达、最活跃的状态,更多地接受、吸收了多种文学因素。而河北地区则相对保守。在造像记中,河北、山西一带的北朝后期作品显示出很高的文学成就,可见,随着政治中心从洛阳向邺都的迁移,不同地域文学呈现出动态的不平衡。第六章从作家的文学素养和北朝佛、道二教活动的特点入手,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从元氏家族墓志中可以看到,北魏皇族在太和以后所形成的家族传统,呈现出多元化、包容性的特征,已经超越了两晋南朝的汉人文化,初步具有了隋唐文化的一些特质。北朝佛、道二教的兴衰,都与儒学政治的支持与否紧密相关,这样,在与儒学的不对等关系之下,它们的发展都没有在精神层面对以儒学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产生足够的影响,难以进入主流作家的思想世界并对以应用性散文为主的北朝文学创作产生明显影响。在石刻文学中,往往更多地表现出儒学观念对宗教的渗透。附录部分列举了北朝石刻文献中记载的作家94人,并依据文献考证了他们的生平、创作。这是对北朝作家、作品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本书论述过程中的重要文献依据。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石刻文献与文学研究
作者:杜海军
图书 石刻文献与文学研究
-
2
图书 《左传》文学研究
作者:高方
图书 《左传》文学研究
-
3
图书 刘宋文学研究
作者:孙耀庆
图书 刘宋文学研究
-
4
图书 《国语》文学研究
作者:史继东
图书 《国语》文学研究
-
5
图书 曹植文学研究
作者:邢培顺
图书 曹植文学研究
-
6
图书 《逸周书》文学研究
作者:赵奉蓉
图书 《逸周书》文学研究
-
7
图书 隋代文学研究
作者:李建国
图书 隋代文学研究
-
8
图书 黄侃文学研究
作者:李婧
图书 黄侃文学研究
-
9
图书 《维摩诘经》文献与文学研究
作者:杨瑰瑰
图书 《维摩诘经》文献与文学研究
-
10
图书 钱谦益佛教文献与文学研究
作者:王彦明
图书 钱谦益佛教文献与文学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