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灾害政治学

ISBN:978-7-5161-5568-4

出版日期:2015-02

页数:297

字数:292.0千字

点击量:11526次

定价:6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参考文献一 专著1.郑功成:《灾害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刘波、姚清林、卢振恒:《灾害管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郑功成:《灾害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马宗晋、高庆华、张业成、高建国:《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5.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8—2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詹颂生:《科技时代的反思》,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于梅英:《中国救灾工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9.祁国明:《灾害事故医疗卫生救援指南》,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10.岳茂兴:《灾害事故现场急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11.祁国明:《灾害事故医疗卫生救援指南》,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12.尚春明、翟宝辉:《城市综合防灾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13.玉梅英:《中国救灾工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4.莫于川:《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15.李立国、陈伟兰主编:《灾害应急处置与综合减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6.[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二 报刊论文1.罗祖德:《要十分重视灾害学的研究》,《城市规划》1990年第3期。2.于光远:《应当加强对灾害经济学的研究》,《光明日报》1999年4月5日。3.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4.蒋涵箴:《中国灾害学的创始人——谢礼立》,《瞭望》1991年第27期。5.章蓬、杨九龙、卜风贤:《中国灾害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李贵鲜:《灾害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光明日报》1999年4月5日。7.童大焕:《自然灾害管理中政府部门应承担什么责任》,《法制日报》2005年6月30日。8.王锡锌:《面对自然灾害的个体与国家》,《南方周末》2008年2月14日。9.曲彦斌:《自然灾害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探索视点》,《文化学刊》2008年第4期。10.金磊、李沉:《研究灾害就是关心未来——记著名经济学家、灾害经济学的创立者于光远先生》,《劳动安全与健康》2000年第1期。11.许甫林:《要高度重视灾害经济学研究》,《长江日报》2008年5月23日。12.黄育馥:《社会学与灾害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13.王涛、蔡德军、黄世祥:《农村学校灾害教育探析》,《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4.贤武:《灾害管理的7大方式》,《新东方》2003年第Z2期。15.李吉伟、张志彪:《中美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探析》,《武警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16.史培军、李长安、邹民生、乐嘉春:《构建预防救助综合体系应对巨灾风险》,《财会研究》2008年第10期。17.万晓榆、孙三山、卢安文:《我国特大自然灾害下的应急通信管理探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8.潘墨涛:《日本政府灾害应急体系的借鉴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3日。19.王振耀、田小红:《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6期。20.王权典:《论环境安全视角下的我国灾害防治法制建设》,《自然灾害学报》2003年第3期。21.张维平:《完善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制度体系》,《新时代论坛》2006年第2期。22.谷传军:《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的完善》,《大众科学》2007年第7期。23.张维平:《完善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制度体系》,《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24.莫纪宏:《完善我国应急管理的立法工作迫在眉睫》,《中国减灾》2008年第5期。25.门福录:《关于灾害、灾害学和灾害研究方法若干问题的浅见》,《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第4期。26.刘秉镰、韩晶:《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7.高庆华:《中国区域减灾基本能力初步研究》,气象出版社2006年版。28.史培军、郭卫平等:《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看中国减灾战略的调整》,《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第3期。29.郑力鹏:《为什么要研究传统建筑防灾》,《南方建筑》2008年第6期。30.季相林:《关于“人—科学技术—环境契合关系的伦理思考”》,《软科学》2003年第2期。31.林坚、黄婷:《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载与社会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32.文心:《“两院”院士谈减灾》,《中国减灾》2008年第7期。33.刘限、李建珊:《环境伦理与科学技术》,《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1期。34.林坚、黄婷:《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载与社会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35.时殷弘、陈潇:《现代政治制度与国家动员:历史概观和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7期。36.王宝杰、陈莉、李建良:《中国减灾领域的非政府组织》,《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第12期。37.梁志全:《青年志愿者:抗震救灾的组织类型和功能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38.钟开斌:《志愿者行动观察》,《决策》2008年第6期。39.梁志全:《青年志愿者:抗震救灾的组织类型和功能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40.杨凯:《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人道救援协调机制初探——以海地地震灾害中的国际救援为个案》,《国际展望》2010年第3期。41.丁仁杰:《组织协调理论在地震系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地震学刊》1996年第1期。42.张世奇:《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与资源整合》,《城市与减灾》2003年第4期。43.赵延勤:《从汶川地震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配送》,《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9期。44.李滢棠:《汶川地震引发的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思考》,《物流技术》2008年第8期。45.舒忠安、苏贵影、孔鲁晋:《浅论灾害应急物流》,《机械管理开发》2009年第2期。46.张俭:《国外应急物流管理掠影》,《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年第11期。47.施国庆、郑瑞强、周建:《汶川大地震反思灾害移民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6期。48.尹智、王东明、卢杰:《震后灾难心理及其救援对策研究》,《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49.王建康:《如何完善赈灾及灾后重建资金的筹措、使用与监管机制》,《西部论丛》2008年第8期。50.施惠斌、减树立、郭冬宁:《抗震救灾中卫生应急防疫管理的思考》,《海军医学杂志》2009年第30卷第1期。51.李锋、张辉、张明华、蔡勃燕、冷冰、袁正泉:《映秀镇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的筹划与思考》,《首都公共卫生》2009年第3卷第1期。52.杨亚清、李玉桃:《从汶川地震看国际援助》,《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53.李兴乾:《国际援助规划决策的经验及其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3期。54.安云凤:《非政府组织及其伦理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55.李峰:《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求索》2006年第8期。56.徐莹:《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人道主义救援的基本路径》,《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7期。57.王勇:《国家起源及其规模的灾害政治学新解》,《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58.张清敏:《援助外交》,《国际论坛》2007年第9卷第6期。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丁志刚.灾害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丁志刚.灾害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丁志刚(2015).灾害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