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英国经济史

ISBN:978-7-5161-3289-0

出版日期:2013-09

页数:538

字数:567.0千字

点击量:12351次

定价:8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本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资助 展开

图书简介

英国在19世纪曾经作为世界工业的霸主,雄踞天下,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使一个国土面积只有31万余平方公里(当时包括爱尔兰)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其工业产值最高时达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近一半。到19世纪中期,英国生产了世界制成品的1 /3,世界煤铁和纺织品产量的一半,钢产量接近世界总产量的1 /2,它的对外贸易占了世界贸易的1 /4,航运总吨位超过世界其余国家的总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大国、航运大国、殖民帝国,其军事力量居世界之首,当时其综合国力没有一个国家堪与之匹敌。但在英国主宰世界近一个世纪以后,在第二次技术革命期间,它就被后起的美国和德国先后赶过,从此走向相对衰落的道路。英国的迅速崛起和相对衰落在世界历史上都非常典型。

研究这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史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至今我国尚无一部我们自己编写的比较完整的英国经济史。我们能够找到的有英国学者J.H.克拉潘编著的中文译本《现代英国经济史》。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分三卷出版,其优点是史实翔实,缺点则是内容过于繁杂,不适合中国一般读者阅读,当然,在观点上也存在问题。此外,还有一些有关英国经济史的专题著作。首都师范大学英国史研究室对都铎时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出版的研究成果中有戚国淦教授主编的都铎时期的社会经济史论文集《撷英集》、陈希文教授的《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王乃耀教授的《英国都铎时期经济研究》。在农业史研究方面有杨杰教授的《从上往下看——英国农业革命》。沈汉教授对英国中世纪和近代的土地制度做过专门研究,出版有《英国土地制度史》。笔者论文集《笃学集》的主要内容是对英国社会经济史的专题研究。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方面出版了几本小册子,其中有林举岱教授的《英国工业革命史》、陈紫华教授编著的《一个岛国的崛起》和刘淑兰教授的《英国产业革命史》。有的学者对英国的衰落做了一些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罗志如教授和厉以宁教授著的《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及陈炳才和许江萍的《从凯恩斯主义到货币主义》。从这些出版物来看,我们对英国经济史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缺,研究深度也不够,需要我国同人做出更大的努力,去填补研究的空缺。

笔者的这部著作不敢妄言填补了这一空缺,但意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在英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搭一个框架,抛砖引玉,为后继者把研究深入下去铺路架桥。

由于英国迅速崛起和在走向衰落方面十分典型,有重要的警示意义,笔者在对英国近现代经济史做总体叙述时,特别留意探索和分析英国首先实现工业化及转向相对衰落的原因。我们在做这一工作时,尽量把英国放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与跟其发展水平类似的国家的比较分析中,去论述英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弱项,从而归纳出英国兴衰的根源。

在工业革命以前,英国在欧洲最多只能算作一个中等国家,其国土面积、人口和综合国力都不及法国。为什么它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一跃而为世界头等工业强国呢?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英国的封建割据势力相对较弱。红白玫瑰战争以后,在欧洲率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消除了封建割据,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市场,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英国实现政治统一的时间比德国早两个多世纪。(2)最先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法国大革命早一个半世纪。革命后建立的政治体制虽然还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但其后建立的历届政府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3)英国在17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后,除了个别城镇的食品暴动以及1715年和1745年“王位觊觎者”在苏格兰发动暴乱以外,国内长期保持政治稳定和和平的环境,即使参加国际战争,战事也在境外进行,没有对英国的经济造成破坏。这样的环境对经济的顺利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安全有利于商业冒险和吸引长期投资。而大陆的两个主要国家法国和德国在17—19世纪受战争和政治动乱的严重影响。(4)在早期的科学革命中,英国出现了诸如威廉·吉尔伯特、弗朗西斯·培根、罗伯特·波义耳、罗伯特·胡克、伊萨克·牛顿等杰出的科学家,为技术革命准备了人才。(5)圈地运动、农业革命、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量的提高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食品和原材料,农业中的资金积累是工业资本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农业的发展还为工业产品开辟了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创造了条件。(6)近代的殖民扩张不仅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而且为英国开辟了市场和原料来源。

工业革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机遇期,英国在这一重要关头一马当先,其工业最先实现了机械化和工厂化,创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一举取得工业上的垄断地位,在世界工业品市场上占尽了各种优势,获取了大量超额利润。在多半个世纪里,英国稳居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第一航运大国、最大殖民帝国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机遇期。在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地表现出来,美国、德国等后起的工业国家利用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成果,最先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后进变先进,很快在工业生产总量上超过英国,使后者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领先地位,进入相对衰落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削弱了英国的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都取得了飞跃发展。在这一时期,英国若与自己的过去比较,发展也不算慢,但若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起来,其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经济“走走停停”,增速迟缓,通货膨胀高企,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收支困难,英镑贬值,福利开支过快增长造成财政入不敷出,如此等等,“英国病”各种病征非常突出。

英国的衰落既表现为绝对衰落,也表现为相对衰落。绝对衰落主要表现为殖民帝国的土崩瓦解、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下降、某些工业部门的衰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但经济上的衰落从总体上来说是相对的,其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比其他主要经济体慢,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下降。在经济相对衰落时期,英国总体的经济实力、经济增长速度、居民的生活水平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代。经济的年增长率在1900—1913年间是1%,1922—1938年间是2.3%,1957—1965年间提高到3.2%。在这三个时期,年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分别为0%、1.1%和2.4%。1187803

英国的衰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880—1913年,第二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一个时期,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上的垄断地位,但在航运、世界贸易和金融等领域还占有相当的优势。在第二个时期,英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削弱,并从一个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第三个时期,英国的优势地位全面丧失,在经济增速、劳动生产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都落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英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位次在1961年是第九位,1966年第十三位,1976年第十八位,2012年已降到第二十二位。1187804

英国相对衰落的根源是什么?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其中有从经济上进行分析的,还有从理论和政治层面进行研究的,也有从文化上分析原因的。他们的结论都各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也正是本书论述的重点之一。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对英国衰落的根源做了一些梳理,概括为以下主要几点:

第一,外国竞争加剧,工业垄断地位丧失。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它的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享有垄断地位,工业资本家可以赚取超额利润。但在19世纪上半叶,主要欧美国家先后走上工业化道路,后起国家实行保护关税,对本国工业实行保护,增加了英国工业品进入这些国家的难度,而英国本国的市场却受到来自国外的冲击,英国工业品开始遭遇日益激烈的竞争。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背上了先行者的包袱,没有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变为生产力,而后起的美国、德国等则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在炼钢、合成化工、内燃机、汽车和电力工业等新兴产业中使用了最新的技术成果,在工业发展速度方面很快超过英国,使后者丧失了工业垄断地位。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纺织、钢铁、造船、采煤等行业因技术设备陈旧,劳动生产率低下,也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英国在工业领域的优势几乎丧失殆尽。

第二,经济结构不合理,在生产管理方面落后于竞争对手。美国在19世纪晚期就在生产标准化、流水线作业法、利用专业化机械、采用“泰罗制”这样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新的营销方法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为规模化生产方式创造了条件。由于其他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英国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主动去适应外界的变化,去满足市场出现的新需求,长期过分地依赖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煤炭、钢铁、纺织、造船等传统产业。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结构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战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些调整经济结构的措施,压缩传统产业的过剩生产力,实现合理化,但效果不理想。

第三,产品市场萎缩。英国是成熟经济,传统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而国外市场也因其他国家先后实现工业化,提高了工业品的自给能力,对英国产品的需求减少。在后起的工业国家高筑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的时候,英国没有及时调整关税政策,使本国市场受到外国廉价商品的冲击,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萎缩。

第四,教育制度的缺陷。尽管英国的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和各种长处,但存在重文科、轻工程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英国的工程技术教育开始得比较晚,教育和科学研究与生产企业的联系不紧密。高等学府的学生大多接受了贵族文化的价值观,大学的优秀人才和科学家对应用科学和生产技术缺乏兴趣。生产企业缺乏雇佣高技术人才的积极性,没有对科学研究提供足够的支持。英国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选拔高级管理人才时特别看重社会背景,而不看重技术资格、相关的训练、技能和经验。

第五,帝国遗产的消极影响。拥有广大殖民地和英联邦市场曾经是英国的一种优势,它们为英国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供应地、工业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但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殖民地的存在也对英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广大受它控制的殖民地和英联邦市场的存在使英国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没有足够的忧患意识,没有想方设法去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五六十年代帝国的瓦解对英国经济是很大的打击,但即使在这以后,英国对原殖民地的传统影响、英联邦国家间的特惠制度和英镑区的存在,使它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对原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力,许多英联邦国家基本上仍然是英国独占的市场。过度倚重于帝国和英联邦市场,在几个方面妨碍了英国工业竞争力的提高:(1)这种市场的存在减轻了英国企业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压力,推迟了传统产业向新兴工业的转移。殖民地市场主要需要中低档产品,这种情况妨碍了英国制造业去提高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2)帝国市场的存在不利于英国改变传统体制,助长了英国人对其他民族的优越感,许多精英热衷于参加帝国的行政管理,英国的银行和企业家热衷于在帝国投资,转移了本可用于本国现代化改造的人力和物力资源。(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市场比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得快,过分依赖欠发达国家市场妨碍了对潜力很大的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市场的开辟。为了阻止和推迟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英国花了大量军费进行殖民战争,因而影响了工业投资。

第六,在研究开发(简称“研发”,R&D)方面落后。英国是一个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国家,在科研和技术发明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在创新活动方面经常落后于竞争者。英国在研发方面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比竞争国低。英国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研究缺乏联系,企业缺乏训练有素的管理人才和从事工业研究的专业工程师。英国不仅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少,而且投入方向不当,经济效益不好。英国虽然一去不复返地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但其统治者总是放不下大国情怀,总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英国政府长期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并在朝鲜战争和镇压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战争中耗去了大量资源。英国在有限的研发投入中,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军事技术和航空方面。而其他发展比较快的国家把投入研发的财力和人力主要用于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如电子、化工、机械制造、交通等。英国在基础研究和军用技术研究方面用去了过多的资源。英国在军事航空技术、雷达、通信技术等方面比较先进,但军品市场狭窄,在经济上的影响力小,而且在这方面也竞争不过美国。军用技术没有及时向民用工业转移,民用技术处于落后状态,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第七,金融界与工业界缺乏建设性联系。金融资产阶级对国家政策的影响远超过了工业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在制定国家财政政策,如决定利率、汇率、货币发行量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战后,英国的投资率也低于其他几个发达国家。投资率代表了一个国家增加和更新生产设备的投入,只有不断增加投资,才能提高产量和劳动生产率。英国投资率低不是因为缺少资本,而是金融界和工业界缺乏建设性联系。银行热衷于购买本国政府和外国政府的债券、铁路股票、放高利贷和输出资本等。银行与工业部门的联系不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密切,对工业的投资力度不够。银行对工业的贷款非常谨慎和保守,惟恐收不回钱来。对工业的投资多为短期贷款,主要提供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英国银行没有兴趣或没有能力用财务清算手段来促使企业改变结构和管理,没有积极参与工业的长期投资、合理化和集中化。为了维持英镑作为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及伦敦金融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把英镑的汇率定得过高,这对商品的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削弱了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八,体制上的缺陷。在19世纪末,美国、德国等都建立了股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英国企业继承了与19世纪经济组织相联系的体制上的遗产,未及时采纳技术上和体制上的创新,未及时吸纳法人公司的管理技术和组织形式,根深蒂固的制度结构——集体谈判工资的制度、教育与生产的脱节、银行与工业的联系松散、国际贸易的格局、国家—企业关系等都长期沿袭下来,抑制了生产系统的改造。19世纪英国公司内部结构简单,典型的商号是由所有者或有亲属关系的人管理,管理人员少,成本核算和生产组织粗放,生产技术的发展主要靠经验,而不是靠系统的研究。企业在成本核算、营销手段、技术革新等方面也做得比它的竞争对手差。体制上的缺陷、管理制度的惰性妨碍了对生产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国家和工业的关系上,英国过去长期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比较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加大,但政府的干预往往是保守的、防御性的,不一定都起着建设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推行福利国家政策,把大量生产性资源转到了非生产性部门,不利于生产性投资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九,贵族文化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企业家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英国由于最先实现工业化,其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赚取了大量超额利润,开始追求享乐文化和奢侈生活。在工业资本家取代贵族地主阶级、在经济上占据了社会的中心地位以后,他们在文化上并没有战胜贵族地主阶级,反而成了后者的俘虏。发了财的工业资本家纷纷模仿贵族的生活方式,广置田产,兴建乡村宅第,崇尚田园式的生活方式,把大量时间虚度在垂钓、打猎、骑马等贵族式的娱乐方式上。有钱人把日常消费置于比投资实业更优先的地位,就连普通老百姓也安于现状,他们认为只要能过上愉快的生活,就没有必要做更艰苦的工作。他们崇尚经济的稳定,而不是追求经济的更快发展。

英国经济的相对衰落是很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英国的研究者列举的原因中还有很多,如没有正确处理好劳资关系,企业的技术改造会加重工人失业,势力强大的工会对企业主采用新技术和裁减工人的措施常常实行抵制,在技术革新问题上,资本家的利益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等。

本书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意兼顾经济发展史的各个主要方面,书中对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概况、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工商业、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人口和人口革命、交通运输、自由资本主义的确立、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两次大战时期的经济状况及战后的发展等都设有专章,在对重点问题做深入论述的同时,注意对英国近现代经济史做一个总体的勾勒,力图给读者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

本书所涉及的历史时期大致是从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开始,直至20世纪90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终结,把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纳入本书的叙述范围是因为撒切尔夫人入主英国政坛后,急遽地改变了英国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英国经济史内容浩繁,我们国内研究基础比较差,凭一己之力,很难做得很好。如前所说,作者的目的仅是抛砖引玉,先趟趟路子。笔者虽在这个领域耕耘多年,但研究的深度还很不够,特别是对当代史的研究更是欠缺,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者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书中的不足和错误,敬请读者多加指正。

王章辉

2012年11月 北京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章辉.英国经济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王章辉.英国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王章辉(2013).英国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