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野径与禅道:生态美学视域下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禅学因缘

WILD PATH AND CHAN DAO THE KARMA OF CHAN AND AMERICAN POET SNYD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OOLOGICAL AESTHETICS

ISBN:978-7-5161-4524-1

出版日期:2014-07

页数:240

字数:202.0千字

点击量:9759次

定价:4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加里·斯奈德( Gary Snyder,1930—)是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BG代表人物之一。斯奈德的生态思想在西方世界影响很大。这些思想与东方文化,特别是禅宗有着深厚的渊源。研究二者的关系,一直是比较文学界的关注点之一。区鉷的博士论文《加里·斯奈德与中国文化》在学界第一个涉及该问题;钟玲的《斯奈德与中国文化》和《美国诗人史耐德与亚洲文化:西方吸纳东方传统的范例》,耿纪永的《生态诗歌与文化融合:加里·斯奈德生态诗歌研究》,毛明的《跨越时空的对话——美国当代诗人斯奈德的生态诗学与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等著作辟专门章节,沿着比较文学的思路对该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值得强调的是钟玲开辟了经由书画作品了解斯奈德佛禅思想的路数;毛明研究了道家思想在斯奈德佛禅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推进了研究。但由于缺乏基于原典的禅宗佛教思想的系统研究,零星出现的佛禅资料多成了斯奈德思想的注脚。陈小红、洪娜、高歌有关斯奈德的专著对此问题也有零星涉及。陈小红的《论加里·斯奈德的禅宗生态观》和耿纪永的《论斯奈德的生态区域主义与佛禅》等文章通过比较零散的事实证据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宏观的论断。陈智淦等人的《漫游山野,隐于人世——加里·斯奈德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联姻》首次尝试将禅宗作为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一部分与斯奈德进行对话。总的说来,学界从亚洲文化、中国文化、佛教文化三个层面入手探索该问题都有诸多进展,但缺乏基于原典的佛禅思想研究始终是深入考察二者关系的最大障碍。另外,上述研究的切入点选择也值得商榷。文学、诗学、伦理学、生态思想、佛禅的有机整合需要一个合适的框架,作者认为,这个框架应该是生态美学,因为一般来讲美学介于文学与哲学之间,便于沟通二者,且能较好地符合斯奈德作为后现代诗人、生态思想家的特点。作者认为,应该深入系统研究佛禅原典,包括相关的重要佛经和禅门公案,挖掘蕴含其中的生态思想资源,更好地与身为佛教徒的斯奈德展开对话;主张深入研究中国禅宗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更好地理解斯奈德常将禅、道并举的原因;主张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研究该问题。希望通过上述做法推进研究,并以此为中国道、禅文化提供一个后现代思想的观照视角。因此,本书主要研究斯奈德的生态思想与禅宗的事实联系与学理联系,了解佛禅思想在斯奈德生态思想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是界定生态美学的概念,弄清“生态”、“生态学”、“艺术(审)美”、“自然(审)美”与“生态(审)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揭示生态审美的内涵与外延。二是基于原典研究禅宗思想的历史渊源,内部体系,挖掘蕴含其中的生态思想资源;研究其与原始佛教、佛教诸派别、道家思想的关系(即“禅宗中国化”的问题)。三是梳理斯奈德与禅宗的事实联系,包括自述的阅读经历(《坛经》、《金刚经》、《妙法华严经》、寒山诗、中国古诗、铃木大拙的著作等),旁人转述(老师、《达摩流浪者》、《荒凉天使》等),禅修经历(在美国自修、在日本学禅、回美国修行),斯奈德对禅宗的独到见解,对含有禅意的远东艺术作品的评论,富含禅意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等;考察斯奈德与道家思想的事实联系,主要是对道家思想的提及与评论;研究禅、道思想在斯奈德那里如何化为一炉。四是研究斯奈德与禅宗的学理联系,包括思想宗旨、所由路径和思想风格。基本观点如下:首先,二者都以生命自由为宗旨。斯奈德认为世界的本性是“空”,人类需要保持开放,与“神圣的生态”( divine ecology)相联系,发慈悲心,拯救苍生于生态危机。禅宗讲求“自性清净”,去除分别与拣择,走出迷误,“回归本心”,重获生命自由。其次,二者都以文化批判为途径。斯奈德的生态思想可以称为“生态精神学”,不断地批判和否定,又在批判和否定中试着建立一种神圣性的,以当下为永恒的生态文明。具有出世情怀的禅宗认为“妄执”的根本就是“业识”,对世俗与偏见进行了深入的批判;禅宗还强调“自力”,否定一切外在救济,否定一切权威和成见,甚至到了“呵佛骂祖”的地步,将批判精神推到了极致。最后,二者都以自然审美为风格。斯奈德的生态思想的核心部分——生态诗学包含了自然审美和生态审美两个组成部分,自然审美部分认为“山即是心”,人类只有通过冥想和直观回归“野域”(内在的潜意识与外在的荒野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美感;生态审美部分推崇“野性”,主张多样性、无限制的开放性,认为只有“失路”才能“逍遥游”,颇具后现代色彩。禅宗主张“自然悟道”,一方面认为“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另一方面认为自然的心境才是关键因素,所以又主张“平常心是道”,实际上与老庄道家同出一辙。四是研究斯奈德与禅宗的相异之处。可以概括为“野径”与“禅道”的区别。有三个方面:首先,斯奈德将“生态价值”置于首位,是一种伦理学意味极浓,并包含了文化人类学、自然科学、生态学在内的生态学说;禅宗则主张“即心即佛”,是一种审美超越意味极浓的性情修炼学说。其次,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斯奈德不得不采取激进的行动主义姿态,呼吁社会变革,并从国家到社区,从家庭到个人的各个层次、诸多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变革方案,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亲身实践;而禅宗主张随缘任运,在社会压力面前更多地采取了回避、承受、以逆为顺的个体审美超越态度。最后,斯奈德是山的孩子,狂热地热爱大自然,与“野域”有着天然的亲和,“野域”、“野性”是他所有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禅宗更强调自然的心境、平和的心态,大自然更多地成为平常心的象征,禅宗让人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五是研究禅、道思想在斯奈德生态思想中的地位与作用。基本观点是:道禅思想起了升华和体系化其生态思想的作用。斯奈德是一个后现代禅僧诗人,他的生态学说深入挖掘和完整体现了禅、道思想蕴含的诗意和后现代性,其形成经历了早年经历的孕育,印第安民族生态实践的催发,以中国道、禅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的升华和体系化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中,美国当代社会的“逆向文化”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原始未来主义”理念共同营造的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成为斯奈德持续前进的精神助力。本书的研究思路是先理清关键概念,再进行事实联系研究,继而进入异同比较研究,最后研究二者在斯奈德思想体系中的相互作用与有机构成。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渊源学、媒介学、译介学、异同比较等方法。本书是作者常年关注中国自然审美观,并致力于斯奈德生态思想研究的一个成果。著作希望推进学界对于斯奈德生态思想的研究,并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性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毛明.野径与禅道:生态美学视域下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禅学因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毛明.野径与禅道:生态美学视域下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禅学因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毛明(2014).野径与禅道:生态美学视域下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禅学因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