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老龄伦理研究

ISBN:978-7-5004-7669-6

出版日期:2009-04

页数:262

字数:265.0千字

点击量:8496次

定价:3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重点学科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项资助;北方工业大学出版基金资助 展开

图书简介

人生有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而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年龄所面临的问题。社会亦如此。一种社会制度一经建立,便开始了它的从童年向青年、壮年和老年的发展历程。就像人到了垂暮之年会有死亡一样,一种社会制度到了老年时期便弊端丛生,不能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论人怎样努力也不能改变其走向灭亡的大趋势,最终必然会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像中国清朝末期的封建社会便是如此。这是政治学和历史观意义上的老年社会,伴随它的是社会革命。本书的主题词“老龄社会”却不是在上述意义上谈的。如果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一个社会中人口的年龄结构,当老龄人占到全部人口的一定比例时,这个社会就称之为老龄社会。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接近全国人口的7%,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已经基本上步入了老龄社会。尽管老龄问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但现代老龄社会中的老龄问题却有其不同的性质、内涵和类型。老龄社会的来临使老龄问题变得异常突出。目前超过1.4亿的老龄人的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以此观之,老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尤其是从社会伦理视角研究老龄问题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伦理学本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关注现实问题并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找出一条合乎伦理的道路,可以说是伦理学的本有的特色和使命。从传统的研究视角看,老龄问题一直是社会学、人口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这方面的著作已有很多,而老龄问题的伦理学研究被这种厚重的底色所掩盖,造成了老龄问题的伦理研究视阈空缺。老龄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学、人口学问题,而且与代际公正、代际伦理地位转换、养老伦理、再婚伦理、临终伦理关怀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它也是一个伦理学问题。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的社会伦理及个体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刘喜珍博士抓住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伦理问题并聚焦于老龄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反映了她所具有的关注现实的理论热情。这本《老龄伦理研究》就是刘喜珍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也是她自读硕士研究生以来,对老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的一个总结。如何看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在社会学、人口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带来了一个为期40年的“人口机会窗口”,直到2030年左右才会关闭,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红利期”。另一种观点是“未富先老”论,它作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而得到学界普遍认可。持这种观点者强调,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应对这种挑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发达国家在走向老龄社会的过程中,一般都经历过人口“红利期”。不能否认,目前我国正处于这样的一个“红利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不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尽管“未富先老”论在学界还存在诸多争议,但其中所包含的忧患意识应当得到肯定。《老龄伦理研究》正是立足于中国老龄社会的基本国情,以老龄阶段必然会经历的主要事件为线索,从代际公正、让贤伦理、养老伦理、再婚伦理、善终伦理诸方面依次进行探讨,系统地研究了老龄伦理问题,以解决我国老龄社会来临之际的社会矛盾,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有益的社会伦理参考,同时为老龄人幸福度过人生最后阶段设计了一些可操作的伦理方法。论著围绕以老龄群体为核心的老龄人与其他群体及整个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实现该关系的公正调节、促进该关系协调发展,提出并论证了“老龄伦理”的概念及其相关观点。老龄人基本上可以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日益丧失着生存能力、丧失着希望和被不幸越来越频繁地光顾;老龄群体的弱势性更重要地体现为现代社会的老龄歧视。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老龄人曾在其所处的不同群体中具有经济和日常事务管理方面的宰主地位,曾是传统伦理所尊崇的社会群体之一,即使在现代社会,他们也是从宰主的地位上下来的,因而享有一定的“霸权”。论著从批判老龄霸权与老龄歧视两种现象出发,从社会伦理关怀视角探寻代际公正的基本理念、模式及其制度伦理建构,提出代际平等、代际互惠、代际补偿是代际公正的基本理念;借用社会保障精算原理,建立并论证了精算公正与非精算公正两种模式;同时,从制度伦理设计与实施两个层面进行制度伦理建构。从老龄社会伦理关怀视角研究代际公正有别于以往的论著从社会公正的一般原则对代际关系的阐述。作者认为,在老龄人与其他群体的人际关系的调节中,老龄群体并非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道德延伸就是从老龄群体作为道德主体的视角看待代际伦理关系的调节问题。具体而言,它是指老龄人通过以生养心提高自身道德品性,并以让贤、传道、教化的方式实现余生价值的道德实践。让贤是对传统的老有所为的重新诠释。论著对养老伦理问题进行了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分析,指出了养老伦理在性质、内容、形式、责任分担方面所呈现出的时代差异。作者认为,中西方代际情感回报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为:西方是一种“有距离的亲密”模式,而我国则是直接的家庭亲情回馈模式。随着居家养老的发展,中国式的代际情感回报已主要不再是传统的家庭亲情回馈,而是逐渐与西方“有距离的亲密”模式趋同。论著关于“再婚伦理”的创新性见解在于提出了代际婚姻的伦理规则,分析了老龄非婚同居的风险,为老龄丧偶群体走出阴霾,重塑爱情,并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顺利实现由配偶角色到单身角色的转换提供了可操作的社会伦理方法。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如何对老龄临终者实施伦理关怀,使之安详地走向生命终点,成为医学、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社会课题。论著结合相关社会调查,在概括分析老龄人口的临终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老龄临终关怀的三个基本伦理原则。刘喜珍博士的《老龄伦理研究》是一部有新意和独到见解的社会伦理学著作。尽管论著还有诸多方面有待完善,但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填补了老龄问题的伦理研究空白,在社会伦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刘喜珍曾在我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她对于学术研究的孜孜不倦,对于老龄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都令我感到高兴和欣慰。在这部《老龄伦理研究》出版之际,她希望我能为此书作序。我发了上述感想,是为序。焦国成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2009年元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喜珍.老龄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刘喜珍.老龄伦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刘喜珍(2009).老龄伦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