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地方经验研究是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推出的系列著作。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大国,能够在20世纪后期迅速崛起,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得力于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改革开放,重要目的就是“搞活”。在搞活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市场机制。市场竞争机制不仅激活了经济,而且激活了地方和基层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极具战略眼光的顶层设计和极具探索精神的地方基层实践及其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中国政府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就是:先有地方创造的好经验,中央加以总结提高上升为好政策,然后经过若干年推广再确定为好制度。本书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我们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关注农村改革,研究农村治理,并以实地调查为我们的基础和主要方法。调查一直是立院、建院和兴院之本。在长期实地调查中,我们经常会与地方和基层领导打交道,也深知地方和农村基层治理之不容易。地方和基层治理的特点是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问题、直接面对压力。正因为如此,地方和基层领导势必解放思想,积极开动脑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由此有了地方创新经验。促使我们自觉主动与地方进行合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探索地方发展路径并总结地方创新经验,起始于2011年。当年初,地处广东西北部的云浮市领导为探索欠发达地区的科学发展之路,专程前来我院求助请教,我们也多次前往该市实地考察、指导和总结。至此,我们开启了地方经验研究的历程,并形成了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地方经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发现地方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举措,突出其亮点、特点和创新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必然伴随大量问题。对不理想的现实的批判思维必不可少,需要勇气;而促进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设思维也不可或缺,需要智慧,两者相辅相成,各有分工,共同目的都是推动社会进步。作为学者,不仅要持公正立场评点现实,更要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理解现实,并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实践者一同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历史的创造者每天都在创造历史,但他们往往是不自觉的,学者的参与有可能将其变为自觉的行为;历史的创造者每天都在创造历史,但他们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在创造历史,学者的总结则可以补其不足。地方与基层的探索是先行一步的实践,需要总结、加工、提炼,乃至推介,使更多人得以分享。地方与基层的探索是率先起跑的实践,需要讨论、评价、修正,乃至激励,使这种探索能够可持续进行。我们的地方研究便秉承以上目的,立足于建设性思维。地方经验研究的方法,绝不是说“好话”,唱赞歌。在地方经验研究中,我们遵循着以下三个维度:一是地方做法,时代高度。尽管做法是地方的,但反映时代发展的趋势,具有先进性;二是地方经验,理论深度。尽管是具体的地方经验,但包含相当的理论含量,具有普遍性;三是地方特点,全国广度。尽管反映的是地方特点,但其内在价值和机制可复制,具有推广性。正是基于此维度,我们在地方经验研究中,非常注意两个导向:一是问题导向。地方和基层实践者之所以成为创新的主要动力,根本在于他们每天都必须直接面对大量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实践发展的过程。二是创新导向。解决问题是治标,更重要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由此就需要创新,需要探索,也才会产生地方好经验。怎样才是创新呢?需要有两个标准:一是历史背景。只有将地方经验置于整个宏观历史大背景下考察,才能理解地方创新由何而来,为什么会产生地方创新?二是未来趋势。只有从未来的发展走向把握,才能理解地方创新向何处去,为什么值得总结推介?我们正处于一个需要而且能够产生伟大创造的时代。地方经验研究书系因时代而生,随时代而长!主编 徐勇2015年7月15日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企业剩余权劳资共同治理模式研究
作者:胡静锋
图书 企业剩余权劳资共同治理模式研究
-
2
图书 中国城市基层治理:路径、方式与转型
作者:李慧凤
图书 中国城市基层治理:路径、方式与转型
-
3
图书 大城治理: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社会整合与体制优化
作者:赵聚军
图书 大城治理: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社会整合与体制优化
-
4
图书 阳泉郊区实践:政党中心治理模式的一个诠释
作者:周庆智 刘杨
图书 阳泉郊区实践:政党中心治理模式的一个诠释
-
5
图书 中国基层治理新格局:一体三类多态
作者:卢福营
图书 中国基层治理新格局:一体三类多态
-
6
图书 秦汉里治研究
作者:张信通
图书 秦汉里治研究
-
7
图书 企业治理结构变迁研究
作者:肖焰
图书 企业治理结构变迁研究
-
8
图书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基于政治统合的视角
作者:汤彬
图书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基于政治统合的视角
-
9
图书 治理阳泉:党的组织力建设
作者:周庆智 刘杨
图书 治理阳泉:党的组织力建设
-
10
图书 全球治理观的“中国道路”:概念重构与实践创新
作者:刘天阳 谈笑
图书 全球治理观的“中国道路”:概念重构与实践创新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