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基础理论研究

ISBN:978-7-5161-5670-4

出版日期:2015-03

页数:291

字数:305.0千字

点击量:9390次

定价:5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 展开

图书简介

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未能完整建立有关。19世纪50年代末期,马克思准备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总标题下,分六册来阐述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成果。这六册著作分别是《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1285452其中,《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研究对象就是国际经济关系。如果马克思能够完成他的宏伟著作,那么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就有了最可靠的文本依据。遗憾的是,马克思只在1859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包括“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两章,并在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续篇。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位伟人的一切思考和创作不得不终止。虽然1885年和1894年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后来考茨基整理出第四卷(于1904年、1905年和1910年分三册出版,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但实际上,这四卷的核心内容都是资本主义国内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一般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少有涉及国际经济活动的内容。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对外贸易》主要研究“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1285453,或者“对外贸易。汇率。货币作为国际铸币”1285454,而《世界市场》从狭义(各国经济往来所形成的市场)和广义(从世界范围来考察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两个角度来研究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可见,从抽象到具体,从国内到国际,马克思有着构建政治经济学的宏伟视野和清晰思路,只是可惜这一事业并未完成。

虽然马克思没能完成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创作,但在其他著作里,马克思表述了国际政治与经济相关范畴的关系。国际分工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概念,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外扩张、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际社会的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反过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又深化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互推动,使国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条件下,产生了国际价值,导致世界货币流动,形成了各国货币的汇率。国际信用体系在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又会引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到一定程度必然发展为总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而战争是解决危机、转移危机的途径之一。周期性爆发的全面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克服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也就是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理论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市场和资本全球化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理论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分析世界市场和资本全球化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世所罕见的。出于对最底层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同情,他们对旧世界的无情批判和新世界的美好勾画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同时,他们所创立的伟大学说以其丰富性和科学性吸引了后来的许多研究者。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其不断挖掘和补充,构成了不断发展、有机联系的完整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无疑,上述经典作家对国际政治经济理论的阐述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此外,我们还关注了罗莎·卢森堡、布哈林、卢卡奇、希法亭、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萨米尔·阿明、安德烈·弗兰克、多斯桑多斯、霍布斯鲍姆、考克斯等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学者的观点,力图揭示马克思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承关系和发展脉络,从学术逻辑和思想体系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进行基础研究。“划界”和“整体性”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个热门话题。从学科建设角度,必须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梳理清楚,但清晰框定所谓的“学科边界和正宗标准”很难,因为文本一旦产生就具有了生命力,而文本理解的开放性、生成性和个体性恰恰是读者和学者参与文本价值建构的基础,可是没有清晰的研究边界就等于没有明确的学科范围,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将成为不可把握的东西,实践上也必然削弱其现实指导意义。在与错误思潮斗争中划界和在实践发展中扩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和歪曲误解不断交锋中进一步阐明自身的,不允许各种芜杂观念打着发展的旗号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研究范畴,如晚年的恩格斯就针对“经济决定论”和各种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庸俗化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斗争。当然,针对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和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如股份公司的出现、信用制度的扩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条件和进程、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等,晚年恩格斯都有进一步的完善、修正和补充,这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理论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指导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重要的是从理论到实践,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总结,所以实践的视角永远是第一视角。“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之所以镌刻在马克思的墓碑上,正因为它最集中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哲学基础。或许今天我们还无法断定后人林林总总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究竟哪个是真的马克思主义,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而实践的结果很复杂,正如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和康·施米特等人的信中所说,历史是一种“合力”,与单一因素的关系要认真辨析。在历史行进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抱着开放的心态,广泛地研究国内外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构建的世界政治经济理论,关注各种流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因为它们可能都是构成“合力”的一部分。

必须强调的是,国际共运史上的诸多争议不是本课题的关注重点。虽然“马克思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一个具有清晰内涵的说法,甚至某些人物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某个阶段曾遭批判,但我们认为,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结合不同的时代、国情、民族特点等具体情况探索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都应该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将马克思后的马克思主义者贴上各种标签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正是后来者不断涌现,观点纷呈,才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学科而不是某种“教条”存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具有特殊性,但也具有学科的一般共性。如果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自行搞思想禁锢,那么想要把研究推进哪怕一小步都很难。万无一失的做法当然是在经典作家的框子里做阐释,否则就要面临界定谁是或谁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这超出了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也超出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区分“真的”还是“假的”马克思主义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过鲜明的例子:伯恩施坦和考茨基曾被看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继承者,尤其伯恩施坦曾与倍倍尔一同是恩格斯指定的遗嘱执行者,但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的主张日益与马克思的观点背离,特别是关于法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前提等一系列文章使其成为修正主义的代表,以至于他的好友考茨基也要反对他,罗莎·卢森堡和列宁更是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实,以社会民主党内的“康德”自居的伯恩施坦的观点中并非完全没有“真理的影子”,比如他对资本主义生命力的判断、对何谓科学的辨析等,因而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拥有一定的支持者,甚至在纪念第一国际成立100周年的布鲁塞尔大会上有人说“伯恩施坦今天已在全线取得胜利”(卡洛·施密特语)1285455。假如不是卢森堡、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等人有足够的资格和理论素养对其进行批判,谁又能给伯恩施坦定性为“修正主义”呢?后来,修正主义的概念几经扩大,列宁把英国的费边主义、法国的米勒兰主义、俄国的经济派都称为修正主义,再后来又用修正主义泛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斯大林则称一切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外国共产党以及本党反对派为修正主义。可见,修正主义是个变动不居也颇具争议的一个范畴。当然,我们也担心由于我们的误读,“修正主义”被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来,尤其在众多的研究者对“修正主义”的理解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区分修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卢森堡认为:“如果同伯恩施坦一样承认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走向其自身的灭亡,那么社会主义将不再是客观必然的了。”1285456也就是说,分歧的焦点在于承认资本主义是否必然灭亡。对资本主义的各种粉饰和改良都不是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者把自己置身于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在理论创新的旗号下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进而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1285457。是否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应该是我们区分“修正”与“发展”的节点。考察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国际政治经济理论提出的新观点,这一标准仍然适用。多方面考虑后,我们决定谨慎地扩大研究范围,即不仅研究马恩列斯和中国领导人的相关理论,也研究国外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有影响的左翼学者的相关理论,以期将一些新鲜的元素纳入到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基础理论中来。由于认识的分歧和材料的限制等各种原因,新人物和新内容仍然较少,这是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就国际问题的某些方面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分析具有影响力的各种观点,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为开放的体系,在学科建设上做初步的探索,而不是勾勒所谓“马克思主义的谱系”,是本课题的宗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理论研究,某些概念和理论虽与国际问题相关,或是其研究基础,但不构成我们的研究重点,比如我们会重点关注“国际分工”而不是“分工”,会重点关注“国际金融”而不是“货币”,会重点关注“资本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而不是“资本在经济危机中各个部门的表现”,对人权和民主的研究也不单从一国的状况出发,而是从两种制度、国际关系的角度论述,其他相关专题研究也是如此。各章评析部分侧重分析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其继承人和发展者相关经济理论的来龙去脉和逻辑线索,结合其整体思想和时代特点加以评价,但没有充分展开。今后,这一部分大有继续研究的空间。

本课题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领导小组审批,接受其资助和审查。具体分工:刘国平(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欧阳向英(前言、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李燕(第六章、第八章),欧阳向英提出全书框架并统稿,各章作者文责自负。作为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的基础项目,课题参考了李慎明主编、刘国平和王立强副主编的三卷本《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感谢年高德劭的刘国平老师加入合作团队,感谢路爱国研究员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对课题立项与结项的审核。马克思主义是跨学科、跨时代、跨地域的伟大理论,而课题组成员见识粗浅、水平有限,或致漏误百出,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2014年6月 北京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欧阳向英,刘国平,李燕.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欧阳向英,刘国平,李燕.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欧阳向英,刘国平和李燕(2015).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