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范畴类型逻辑是当代自然语言逻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使用逻辑学中的方法,甚至数学中的方法为自然语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条形式化的解决路径。当下范畴类型逻辑中主要有传统的范畴类型逻辑、多模态的范畴类型逻辑、对称范畴语法三个分支,其中传统的范畴类型逻辑是在不结合的兰贝克演算的基础上通过添加算子或者结构假设的方式而获得的一个范畴类型逻辑分支;多模态的范畴类型逻辑是通过算子加标的方式将具有不同结构假设的范畴类型逻辑系统混合到同一个系统中后得到的范畴类型逻辑;对称范畴语法是通过将兰贝克演算中已有算子)的对偶算子)引入到系统中去之后得到的范畴类型逻辑。对于这三个范畴类型逻辑分支的特点、表达力等问题已有逻辑学者加以论述,但是却很难找到通过语言学实例来说明三者之间区别和联系的论文或者著作。因此,本书将从汉语反身代词回指照应问题出发,以具体的语言学问题为基础,通过构造三类不同范畴类型逻辑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说明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在处理语言学问题上的优缺点。汉语反身代词的回指照应问题是语言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对象。在梳理语言学界已有研究成果以及现存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将尝试从范畴类型逻辑的角度,使用不同类型的范畴类型逻辑系统讨论汉语反身代词回指照应中的一些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语反身代词回指照应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有如下的这几个:[1]长距离约束的问题、主语倾向性的问题以及语句中先行语缺失的问题。[2]先行语后置的问题。[3]次统领问题。[4]先行语多于一个的问题。[5]反身代词泛代词化的问题。[6]反身代词回指照应与量化短语辖域歧义或不连续现象相关的问题。针对[1],贾戈尔(G.Jäger,2005)中已使用其带受限缩并规则的兰贝克演算,即LLC进行了较好的处理,而我们将分别从传统范畴类型逻辑、多模态的范畴类型逻辑以及对称范畴语法的角度分别解决余下的5个问题。其中,针对[2]和[3],我们构建了传统范畴类型逻辑系统(Bi)LLC加以处理。对于[4],我们将其细分为(i)先行语多于一个且先行语被合取联结词连接的情况以及(ii)先行语多于一个且先行语被析取联结词连接的情况这两种。在此基础上,问题[4]-(i)和[5]将在多模态的范畴类型逻辑系统MMLLC中被解决。针对问题[4]-(ii)和[6],我们将在对称范畴语法的框架下,构建系统LGdis加以处理。除上述内容外,本书还将说明两个问题:[1]以汉语反身代词回指照应问题在语言学上的特征为基础,阐释传统范畴类型逻辑、多模态范畴类型逻辑以及对称范畴语法这三类范畴类型逻辑各自的特点以及在解决与反身代词回指照应相关的不同问题上各自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2]本书中,除范畴类型逻辑外,利用其他一些逻辑分支处理语言学问题的代表性成果也将会被列出,以展示范畴类型逻辑与这些逻辑分支在处理语言学问题上的不同特点。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如下:第1章:简要说明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所要利用的逻辑技术工具。第2章:简要介绍传统范畴类型逻辑中的LLC系统,即由贾戈尔(G.Jäger)所创建的带有受限缩并规则的范畴类型逻辑系统。第3章:修正LLC系统以处理与汉语反身代词回指照应相关的一些问题。第4章:从多模态范畴类型逻辑的角度出发,构建系统MMLLC以处理与汉语反身代词回指照应相关的一些问题。第5章:介绍对称范畴语法的主要内容。第6章:从对称范畴语法的角度出发,构建对称范畴语法系统LGdis以处理与汉语反身代词回指照应相关的一些问题。第7章:对上述方案的比较以及对未来工作的说明。第8章:介绍其他逻辑分支对语言学问题的处理。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研究
作者:安华林
图书 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研究
-
2
图书 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
作者:朝戈金 董晓萍 萧放
图书 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
-
3
图书 权利话语的生长与宪法变迁
作者:张烁
图书 权利话语的生长与宪法变迁
-
4
图书 方象瑛研究
作者:王成 杜桂萍
图书 方象瑛研究
-
5
图书 复现中的迷思:电视节庆仪式化传播及其认同研究
作者:陈文敏
图书 复现中的迷思:电视节庆仪式化传播及其认同研究
-
6
图书 法式善文学创作研究
作者:李淑岩
图书 法式善文学创作研究
-
7
图书 清初计东文学活动与文坛生态
作者:于金苗
图书 清初计东文学活动与文坛生态
-
8
图书 认知隐喻学经典文献选读:英文
作者:孙毅
图书 认知隐喻学经典文献选读:英文
-
9
图书 进化治理理论:导论
作者:(比利时)克里斯托夫·范·阿斯切(KristofVanAssche) [荷兰]拉乌尔·博伦(RaoulBeunen) [荷兰]马泰恩·杜勒维尔德(MartijnDuineveld) 吴畏 王琳
图书 进化治理理论:导论
-
10
图书 何以“新”闻:电报的应用与晚清《申报》发展
作者:钱佳湧
图书 何以“新”闻:电报的应用与晚清《申报》发展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