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边界·穿越·旅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研究

ISBN:978-7-5161-2212-9

出版日期:2013-02

页数:251

字数:242.0千字

点击量:11363次

定价:4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本书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90年代以来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研究”(10YJC860007)最终成果 展开

图书简介

周星笔者公干远道来英伦三岛,此刻正在伦敦市中心挨近地铁的小宾馆住着,每天早早晚晚都听着名闻遐迩的伦敦地铁来来去去的声响,那忽然一阵子的车行驶声,悠远而来又咯噔而去的铁轨摩擦声,免不了凝神怀想:时空在节奏中跨越断断续续的,而忽然感知到真切的文化的差异和融合的错综复杂。自然,阅读本书文字的感觉分外别致。和本书研究者崔军相别已经多年,但重看他的长篇论文依然记忆起其对于学术研究、尤其是跨族裔研究的深沉内在的沉入状态。看他在读博士期间的研究,别具一格的偏重和执迷于跨族裔这原本难度很大的研究,总有点担忧,不只是因为能数得上进入跨族裔的人物相比起来不能不说多,研究的对象把握有难度;却实在也是复杂难辨其族裔自身的优势和跨国创作的立足点,以及跨族裔作品的依存特点应该如何辨析;还因为这一研究的视角重要。担心他能否在差异不一的创作中找到关乎跨族裔价值研究的意味。如今看来这都不是问题,他的努力的确开通了跨族裔研究中需要铺排的重要层面和核心问题。尽管对于我而言,跨族裔依然留足在兴趣且浅尝辄止的状态,但细细研读崔军逻辑伸展的论文文字,多少感受到他研究的兴味盎然的快感和学术研究的内在乐趣。实际上,这一研究得到了时代推进的重要呼应,越来越具有研究观照的价值。自然,这就和我们更为熟悉的李安相关。2013年奥斯卡奖中,李安获得了殊荣,这一个中国族裔、美国创作、印度人物故事的电影,间涉东方哲学宗教和西方文化精神等等的表现,展开了跨族裔创作在成功中的诸多要素。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一个印度的青年,对于国度宗教的态度,对于自然宗教的认知,和经历了跨越洋流的人生沉淀后,产生的跨文化的思考,难免和李安这一华人族裔这一难以剥离的背景,对于东方文化的沉积,与在好莱坞电影文化中修炼而生的影像成熟经验息息相关,而表现得却又是印度多样宗教文化人的生存观念,这里的复杂性交融,使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具有了典型的跨族裔特点。由于李安,自然更为凸显了对于跨族裔创作研究的意义。如作者“序”中所言:“跨族裔现象由来已久,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指称着一种独特的身份构成,在社会领域和文化层面形成并推进着一个特定族群的存在形式和认知方式,其特质是跨越性,体现在地域、人种、语言、风俗习惯、思维、信仰等各个构成要素中。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民族话语再次勃发,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跨族裔导演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走到了世界文化舞台的前景和亮光区。”的确信然,跨族裔创作的规模化是和地球村的实现相吻合的,越来越多的地域流动、跨地域文化交流,让创作的本土性和民族特色被减弱,而牵扯不去的本土精神和文化情怀又在跨越后的人们创作中难以割舍,滋养的留影还在,新的面对所造就的冲击必然呈现。于是陈英雄、王颖和李安等等中国人所熟悉的异样新鲜创作,自然成为欣赏的对象。而超出了自身的局限,跨族裔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凡响的效果。如何理解跨族裔创作,已经有相关于文学等的跨族裔研究在前可以参照,而电影的跨族裔随之出现,作为时代影像的宠儿,理当给予新的阐释,因为21世纪已降的影像跨族裔创作越来越具有研究的对象感。而跨族裔的文化指称应该是创作者基于本族与它地的创作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文化血脉和开放之间的接受的差异。犹如李安创作所带来巨大票房,却未必是一样的理解认知;反过来说,未必一致的文化看待,却有共同的感知价值在内。这样想来,跨族裔文化的美妙实在是难以言表,既有似乎熟悉中触动的某种根芽,又有差异化所带来的惊讶感。犹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漂流者在和自然动物的相处中,以为需要借助、防范的习惯却发现其实未必合适,而在惊讶不已的对峙中学会了相互适应,却又是莫名的不同感悟。世界的构成实在是在走向融通,而认同的机制却从来是慢慢形成的,其间的讶异和理解需要的是精神的感悟和宽容的对待。这里的关键是跨族裔的走向是否合理,而研究要告知我们如何更为恰当。诚如作者研究所论:“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步伐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逐渐进入以欧美世界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之中,与此同时,各种冠以‘区域合作’的政治经济组织纷纷亮相,名目繁多、动机殊异的地缘优势之文化共同体也纷至沓来;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伴随跨国资本、文化保护、国际‘援助’滋生而起的还有地区冲突的加剧、欠发达地区的种族、宗教矛盾的逐步升级、西方国家的直接武力占领等等。”实际上,对于我们而言,跨族裔创作的得失也在这里,是“跨”而单一走向,还是“跨’而具有文化融通意味?我们可能看到的是跨族裔的有数成绩,但是不是还有诸多的跨族裔失落在未知的群落中焦灼于不成功,或者是单向的影响而没有重生的意义?这里的疑问并不影响对于跨族裔研究的要义,因为确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言:“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民之间的迁徙、杂居、融合已经持续了漫长的几个世纪,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和互渗不仅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文化格局的不断更新,也使得单一民族文化在与‘他者’的碰撞中实现着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的世界上,拒绝以独立的姿态进行文化对话无异于掩耳盗铃,最终将会阻碍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第三世界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作为今日文化之隐喻不仅在传播并促进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他们也以群体姿态在书写当下第三世界境遇意识的同时、凸现了人类的普遍困境。”全书从不同层面所探究的跨族裔电影创作,不仅有宏观文化理论的观照,更有细致的文本分析印证,在理论上,崔军的把握和阐释逻辑性强,且个人思考精神突出,他对于跨族裔理论这一还不太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研究,不仅热衷且深入,言之所及与选取典型都具有信服力。而这一切其实还建基在几个毋庸置疑的跨族裔创作对象的把握上。如何选取和理论剖解是否对应合宜,正是文章成功所在。而最为我欣赏的还在于其文字概括的精要得体,读起来舒畅简明。舍不得割裂就便摘来,看看其对于费斯·阿金(Fatih Akin)的论述文字:“到了2004年的剧情长片《勇往直前》(Gegen die Wsnd)中,两个男女主人公虽然依旧是一副叛逆者无所畏惧和在所不惜的架势,男主人公没有职业,生活在德国社会的最底层,以捡破烂为生,衣裳褴褛,终日昏沉,女主人公厮混于街头小帮派和没完没了的声色歌舞中,这种对于青春的挥霍与其说是潇洒,不如说是绝望的放纵,为了脱离与传统的土耳其家庭/父母兄长的关系、摆脱束缚,一个如此娇柔的青春女孩可以在公众场合选择割腕自杀,又可以在公共汽车上用针线缝补割破的皮肤,这样的举动甚至让早已对生活无动于衷的男主人公震惊;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向。男主人公因为生活找不到激情,无爱亦无求,没有安定也没有梦想,而一份安定的感受最终在影片中化身为一个女人的靠近以及一个名义上的家庭的组建,也正是在婚礼上,男主人公露出了他沧桑而不失希望的脸庞,就在那一霎那,不经意间让人捕捉到了这个仿佛无望的男人嘴角微微的一抹笑意,也正是这个以合同形式签约的新娘和那昙花一现的爱情却坚韧地在男主人公心中扎根并最终投下一片绿荫,男主人公不仅懂得了付出,而且返归了故土去建立一个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温暖的家;女主人公曾经梦寐以求摆脱的命运却以另一种方式与她如影随形,那最初没有真情和付出的爱情让女主人公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了人间情感的重量,曾经的亲情被如今的真爱唤醒,她也返归了她起初执意割舍的土耳其,也是在那里,她剪去了一头美丽的长发,以一种洗尽铅华的姿态开始了她服务员的平淡生活,在这期间,她曾被一群街头混混纠缠,但她勇敢地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或者说守卫了她来之不易的幸福,尽管她最后有了一个重新的爱情和家庭,无法再续前缘的遗憾让人欷歔不已,但是两颗灵魂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未来不再是一片迷茫。”研读作品的细致才能精确把握,而概括的到位又是研究者内涵抓取的长处,将影像幻化为文字的流转周折的动听也是一种学养的体现。正是在此基础上,论著展开了对于跨族裔创作的思考分析和概括比较,将似乎没有联系的内涵加以揭示,将现象背后的细微关系给予展开,为跨族裔创作的逻辑分析做了很好的阐释。关于本书主旨的论述,相信读者自可体察到,我也相信在不多见的跨族裔电影研究中这是具有独特价值的研究文本。由此还促发产生了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影像创作的一些思考。在一定意义上,跨民族的创作也具有一种跨族裔的性质。在中国环境下民族艺术电影也多少触及了某种状态下的“跨”的性状。我们看到民族电影本身较少受到市场功利性的诱惑,从而保存着相对纯厚的本土的特质和地域文化的多彩。而创作者也不乏跨族裔的身份。所以我们当然必须持有在开放视野中的大本土观念,是为了强化民族文化独特性意义的抗拒一统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看,广义的“民族电影”就是对外的中国性电影,它差异于好莱坞的商业性。影视的民族性或者本土性的基本所指是视觉景观的非好莱坞化、民族生存地域和习俗的个性化、文化承传的独异性等等。于是,本土性的意义就在于民族性创作的聚焦点,也包括对于全球化背景中的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电影的范畴。对于世界而言,本土创作的中国电影就是相对的族群创作,其包容了国家、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等多样构成,又包括多样少数民族创作的特定所指。当然,这不妨碍强调的本土性更为集中的狭义的民族电影的认知。只有保护好民族地域风情的创作,国家电影形态的完满才可以实现。民族情态表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天性上具有风姿多彩的气质,这一类型创作在历史上也因其独特表现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回顾以往,在多民族聚合中的影像创作,为我们记忆中留下诸多美好记忆,并为中国电影的文化影响留下富有趣味的艺术创作中,不少是脍炙人口的民族电影,当今中国电影文化尽管在市场支配中丧失了许多文化生存空间,但依然存在着出色的民族电影生产,独特韵味的别样风景与喧闹的市场创作不同,《香巴拉信使》的散文诗般的风格,让人感受到中国电影曾经具有过的抒情动人性;《可可西里》的残酷表现,将观影者和人的命运思考带入深刻性的层面;《益西卓玛》的美好回忆,在优美的歌声中讲述了久远的爱情故事,缭绕的旋律是当今电影歌曲难以复现传世的记忆。而其中的主要创作者未必是本族人,却在民族电影的文化景观上呈现着细致的风情表现和人文情怀的呼应,文化的价值反而更为凸显。比如21世纪初叶著名汉族导演谢飞创作了表现藏族生活故事的《益西卓玛》,讲述主人公姥姥益西卓玛这一生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从年轻时美丽的益西卓玛和加措、洛嘎庄园的少爷贡萨的情感纠葛开始,辗转的情节让欷歔人生增添上悲戚,加措大胆抢夺心爱的益西并与之成婚,狂野的爱恋曾经是女子疯狂相向的理想,但放浪不羁的性格却让生活难以忍受,益西卓玛回到贡萨身边。尔后贡萨逃亡带走了他们的小儿子,加措又带着她的大孩子回康巴老家。命运的捉弄让这个女子难以自持,然而,益西卓玛却在加措重病的时候去寻找加措。而在最为困难时,益西卓玛又和他的青梅竹马桑秋相遇,受戒后的爱恋对象天各一方,在“文革”中桑秋被迫还俗。恋人重新获得机会,陷入灵肉情理冲突熬煎的关口,桑秋却告诫鼓励益西与丈夫和好,回国定居身任政协委员的老年贡萨、已成为格西大师的桑秋喇嘛、垂暮之年的加措与益西卓玛在几十年后相见,历史沧桑、时代迁变、情感潮起潮落都映射在四位老人的悲喜中。民族电影的人生启迪具有恒久的价值,不事声张却深深刻印着文化的印记。自然,上举的未必是本书所指称的跨族裔创作,但“跨”之间的意义却具有可以类比之处。而在“跨”之间的个人人文素养与表现对象的文化感知却十分重要。“跨”的文化呈现的世界性实际上是表现人的超越性接受和达到接受的优势视点、切入点等等问题,是研究的基本内容,这在崔军的认知中可以得到启发。毋庸置疑,再一次强调本书的研究是稀少的跨族裔电影创作中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对于正在进一步发展本土电影且要加大对于“走出去”工程的中国电影而言具有参照思考价值。(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院长,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专业艺术学科戏剧影视广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崔军.边界·穿越·旅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崔军.边界·穿越·旅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崔军(2013).边界·穿越·旅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