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徐迎春博士邀请我给她的这本书写序,欣然答应。我是即将出版的书的第一位读者,也是成书过程的观者。作序是要对书的内容做出恰当评价的,可是,我此时想说的不仅是这本书,还想说说作者。徐迎春在浙大读书前后6年,与她认识的时间更长。大约是1998年,我调到杭州大学任教不久,之前在兰大的学生介绍徐迎春与我联系,说她想报考杭州大学传播学硕士。接着,收到徐迎春的来信,托我给她买考研的参考书。买好书,到邮局寄给她。可见,当年购书的方便程度无法与今日相提并论。1998年到2013年,已经过了15个年头,徐迎春从做学生到做老师,从做女儿到做母亲,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她在同一个时间上并行走着两条线:成家立业。她在学业上获得进步,女儿也健康成长。时间匆匆,物换星移,回望15年,环境变化很大。不过,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无法将一个人的品质彻底改变了,这没有被环境改变的恰恰是人最可贵的。当年略显唐突地让我给她买书、寄书,到以优秀的成绩考入杭州大学,找到工作又辞去工作又读书的经历,让老师和同学看到一种执着:不计功利,不安于现状,保持向上的追求。徐迎春本科是学经济学的,记得她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春节联欢晚会与民俗文化,中文系的教授在送审评语中肯定了她的文笔,这是我接受她做研究生后曾经有些担心的方面。几日前与几位研究生小聚,说到语文水平应该是一个人一辈子修炼的事情,没有底 。又了解到她中学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是她以后读书、研究、工作、生活的基础。毕业后,她考入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做记者,又去世界自然基金会做中国长江保护项目的传播活动、志愿者培训以及项目调查实施等工作,两年中她先后到过中国的一些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考察调研,参与、策划、组织过一些大型的环境保护活动,如湿地使者行动、洞庭湖环湖科考行动、全国洞庭湖观鸟大赛、有机农渔业保护活动等,同时到荷兰接受环境教育的培训,学习当年莱茵河保护的经验。两种工作的经验积累和能力训练,使她不仅仅获得一手的资料和体验,也不断增进她对绿色环保意义的认识,自觉地培植起一个地球人关心、爱护地球绿色的责任心。之后,她又启程去英国学习,获取管理学专业的理学硕士学位。当一种研究不是仅仅为了功利而为,将其视作自己信念的实践过程时,这种研究就带有研究者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的踪迹,也会充满动力。绿色公共领域的研究基于研究者的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徐迎春选择研究“环境传播和中国绿色公共领域”,与她的工作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这个研究领域不那么热门,其价值也不是用工具理性评判的,它必须基于地球人的基本良知和对地球的本能呵护。本书通过分析和介绍国内外公共团体或个人进行环境传播的整体景象,探究大众传媒对环境的表征以及对绿色公共领域建构的作用和机制。通过对比NGO的环境话语生产机制,研究如何推动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发展,以及绿色身份认同的问题。书中有大量NGO相关案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地球熄灯一小时”、“湿地使者行动”等。作者以积极的姿态分析政府环境传播如何引导中国绿色公共领域建构,指出政府虽然不是绿色公共领域的一员,但是其话语生产机制却能引导或制约公共领域的发展。现阶段政府基于经济发展为主导的逻辑,与绿色公共领域建构有一致性。本书的整体思路和章节既有学理方面的建树,也有实践中生出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究。本书的结论性阐述虽然只是阶段性的,许多认知有待于政府、公民整体环保素养的提升。但是,这些思想对于持续性绿色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和深入都是难得的。徐迎春出生在春天,迎春应该是她父母对她的一种祝愿。这本书正式面世也是在迎春之际吧。绿色与春天的关系在这句诗中有淋漓尽致地表达:“春风又绿江南岸。”李岩2013年12月 杭州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公共领域冲突管理体制研究
作者:常健
图书 公共领域冲突管理体制研究
-
2
图书 中国环保传播的公共性构建研究
作者:贾广惠
图书 中国环保传播的公共性构建研究
-
3
图书 环保组织行动与企业环境责任建设研究
作者:张勇杰
图书 环保组织行动与企业环境责任建设研究
-
4
图书 走出“迷思”:网络传播公共性研究
作者:陈国战
图书 走出“迷思”:网络传播公共性研究
-
5
图书 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理论与实践
作者:鲁先锋
图书 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理论与实践
-
6
图书 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绿色经济转型
作者:蒋金荷
图书 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绿色经济转型
-
7
图书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报告.2019
作者:许勤华
图书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报告.2019
-
8
图书 2023年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分析
作者:谢伯阳
图书 2023年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分析
-
9
图书 新媒体环境下公民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研究
作者:李占乐
图书 新媒体环境下公民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研究
-
10
图书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与地区差距
作者:朱承亮
图书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与地区差距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