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话语表达的心智研究

ISBN:978-7-5161-6881-3

出版日期:2015-07

页数:233

字数:260.0千字

点击量:9080次

定价:4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本书为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心智哲学视阈下的英语辞格系统研究”(13BYY155)的中期成果。 展开

图书简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以出世之姿横扫学术领域,语言的认知研究也应运而生。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语言研究打破了结构主义的藩篱,从认知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心智由此进入了语言研究者的视野,“语言活动本质上是心智活动”的观点逐渐深入人心。认知语言学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推进,人们发现将语言研究置于哲学研究的大视野中可望更进一步得出哲学视阈的结论。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从心智哲学的角度切入,尝试将心智哲学有关心智的本质和特性、心智的功能、心脑关系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语言研究活动的学术资源,为语言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阈和方法。因此,本书从语言的不同层面对语言表达式(Language Expressions)的生成机制展开研究。研究借助心智哲学的相关理论,对话语生成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心智因素、心智运算等进行了描述,目的是较为清晰地刻画出语言表达式的涌现过程和心理实现基础。为了更好地阐明本书的理论基础,也考虑到“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这一研究范式与早期认知语言学的传承关系,本书在第二章对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内涵外延传承说”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列举的方式对于该理论框架下的语言研究进行了说明。既然是立足于心智哲学的语言研究,自然需要对心智哲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阐述,以整合成能为本研究所用的理论框架。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易者而用之”的原则,本书第三章在对西方近代哲学演变历程和现代语言学发展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挖掘了适宜语言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主要包括:意向性、感受质、拓扑空间理论、涌现性、同一性等。并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整合,本书建构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对后面具体的语言研究进行指导。借助这一理论框架,本书从第四章到第九章分别从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层面对语言表达式的生成机制展开研究。其中重点是语义研究,涵盖了第六、七、八三个章节。词汇层面,本书以转类词为例,通过研究名—动转类的具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语言思维在心智和语言中的不同体现,揭示了同一性在转类词生成过程中所发挥的本质性作用;句法层面,利用溯因推理和意向性解释的研究方法,对诸如中动句之类的句式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反溯性研究,指出意向性是促成句式结构形成的最根本的动因;语用层面,本书第九章以“淘宝体”为例,通过个体意向性和集体意向性在“淘宝体”中的体现,对“淘宝体”的产生和流行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对“淘宝体”语言实现的基础进行了说明。本书的重点是对语义变异进行研究,因此分别从英语辞格、汉语非语法表达式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前者可看作典型变异语言,后者是非典型变异语言,及辞格以外的修辞性表达。具体的研究对象包括:转喻、歇后语和典故式成语等语言现象。第六章是对语义变异的英语辞格的研究。首先对英语辞格研究历史进行了概述,阐明了修辞学与哲学的历史渊源;进而对修辞格的本质属性进行了探究,接受“辞格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语言变异”的说法,为辞格的语义变异研究做好铺垫;其次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对辞格给出了一个工作定义,描述了修辞格产生的心理过程;最后针对英语修辞格分类不明确的问题,作者尝试在传统的“形式”“意义”二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意义”类辞格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考虑到概念与概念之间大致存在着“相邻关系”“相似关系”“既相邻又相似”三种关系,本书以此为维度将“意义”类辞格再次分为“相邻辞格”“相似辞格”“既相邻又相似辞格”。这三类辞格可再次细分。如相邻辞格包括同向、反向、双向几种情况,各自对应一些辞格类型。在此基础上,作者以相邻类辞格为例对辞格产生的心理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意向性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统摄”的作用,而修辞格最终的形成与语言频度密切相关,是用例事件不断累积的结果。但这一结论还是比较笼统和概括的,为了使论证更加翔实,作者特以转喻为例,说明在认知主体的意向性指引下,转喻的本体是如何被喻体“解释”的。也就是转喻的意向性阐释。本书第七章转入对歇后语的研究。通过对第三章“语义的解释框架”进行了部分修订,形成了更适宜歇后语研究之用的“歇后语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中意向性仍然起着统领的作用,但同时心理随附性和涌现性对歇后语的形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歇后语的产生正是在意向性的关指下,认知主体以合乎语境的意向态度选择了一个恰当的语言表达式,这就是歇后语的后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激发了认知主体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这些感受和认识经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心智活动后涌现而成前言。一个完整的歇后语就此产生。从本质上来看,前言和后语是具有同一性的。无论是“黄鼠狼给鸡拜年”还是“没安好心”都表示“某人做某事居心不良”这一语义内容。最后一类用于讨论的修辞性话语是汉语非语法表达式(第八章)。这一类语言现象所涉范围甚广,包括典故类成语、藏辞格、缩略词、弹性词语等。总之,凡是不符合汉语基本语法结构而需要借助故事背景对缺省信息加以补足从而达成正确识解的表达式都属于本部分的讨论范畴。本书以网络新成语“十动然拒”为例,对这类语言的语言动态性进行了剖析,说明正是语言潜势在心智活动中的运作才使人们能够理解一些貌似毫不相关的语素组合。第九章是对网络语体展开的研究。主要以“淘宝体”为例,从意识和意向性出发,对各种网络语体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指出“意向性网络—背景”是“淘宝体”之类的语言的实现基础。纵观整个研究,本书在第十章得出如下结论。(1)心智哲学对“身心关系”的研究对语言研究具有辐射作用,语言学研究可借助心智哲学的相关理论对语言现象进行新的解释。(2)对语言研究而言,可借助心智哲学相关理论建构起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对语言现象作出宏观层面的描摹。(3)语言表达式的生成是语言、世界和心智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涌现体现了语言主体一系列的心智活动,这些活动往往受到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的制约。因此意向性在语言表达式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最核心的作用。(4)语言表达的语义变异究其根本是两个在本质上相同的概念互换的结果,从语言表达的层面来看,就是一般话语和修辞性话语互换的结果,因此此类语言现象可以用“同一性”来统一作出说明。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何爱晶.话语表达的心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何爱晶.话语表达的心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何爱晶(2015).话语表达的心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