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ISBN:978-7-5004-8458-5

出版日期:2009-12

页数:269

字数:272.0千字

点击量:11216次

定价:3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李志强博士的新著《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就要出版了。作者邀我作序,我欣然接受,因为我和作者一样都关心这个领域。这部新著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是他开始学术生涯以来的最大收获;对于他所从事的道德教育来说,是一项适逢其时的重要研究成果,是近年来少数从人物思想入手挖掘经典著作资源的力作之一。这部新著是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杜威是20世纪世界公认的现代哲学大师。正是他把美国古典实用主义哲学推向巅峰,也使得20世纪美国哲学摆脱了形而上学之僵化的桎梏,成为关注实际生活和科学的现实哲学。杜威的哲学思想在许多国家都产生了冲击性影响,并在20世纪初给徘徊挣扎的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但是杜威哲学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并不顺畅,它经历着兴起、停滞、衰落、再兴起的颇为坎坷的历程。这个历程也成为我国西方学术思想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个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杜威就是实用主义的代名词,而实用主义也是杜威思想的基本概括。实际上,杜威的思想远不只集中在“实用”的视阈,即便如此也不像以讹传讹的“实用主义”那样简单化。我们经常谈到的所谓“工具主义”、“效果主义”、“经验主义”等特征仅是杜威庞杂思想的一些方面,并不等于对它的整体评价。这些众所周知的特征背后到底是哪些要素在决定着他的思想走向?对此我们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再者,杜威的思想虽然没有德国古典哲学那种高深的思辨,但它仍不失博大圆润、文思精深,也因此而使得人们既欲质疑问难而又难以全面把握。杜威思想的来源和走向是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论状况及其个人特征密切联系的。他的思想演变的复杂性使很多学者在阐发其思想时往往缘于不同目的而作出不同的取舍,甚至断章取义地误解其精神实质。这种情形,大体上可以透视出过去对他的思想有不同程度批判的历史背景,也预示出近年来杜威思想研究出现新一轮热潮的重要原因。的确,思想的澄清和把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为每种思想体系一旦产生就进入历史,亦即进入人类思想史的普遍联系,后人只有从这种联系中才能理解其价值和意义,而这几乎是需要诉诸历史的评判。每个有志于此并能严肃对待思想史的科学研究者大概都会有这种体验。我很赞佩志强博士勇于把这样的热点和难点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杜威庞杂的思想中,道德教育思想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不论我们把杜威思想看成是一种实用的哲学,还是一种道德教育思想,照他自己的说法,首先都表现为一种“教育上的道德原理”。因为,在哲学领域他最关心的是伦理学,在教育领域他最关心的是道德教育;而在其代表作《哲学的改造》中,他甚至把哲学的改造也落脚于“道德观念的改造”。在他看来,道德观念的改造是哲学改造的基本前提,而道德教育则是实现其理论体系最终目标的根本手段。他针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很多创建性思想,并从尊重个体、统一知行、彰显理智、关注生活等层面,构建了与以往道德教育理论不同的新体系。由此,杜威也被称为“道德教育改革家”。在他的思想框架中,不仅考察了以往历史上几乎所有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成果,而且还孕育了未来道德教育思想的萌芽,以至于深远地影响着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虽然道德教育在杜威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道德教育思想在他的著述中无所不在,且文思扑朔迷离,但志强博士还是从杜威思想体系中的经验、理智、知识、行动、生活、生长等核心概念的把握中,清晰地总结出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是如何在他的体系中展开的。通过全面研读杜威的著作可以发现,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具有经验的、人性的、科学的、全面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都有同一个归宿,即走进现实生活。这里说的是“走进”,而不只是“走近”。在走进现实生活的主题下,杜威所理解的道德教育,就是在生动的生活中促进个体道德经验成长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个体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个体适应并推进社会群体道德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实际的、丰富的、具体的,而不是形式的、枯燥的、空洞的。可以说,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始终伴随着注重行动、积极进取、创造生活的“实用”特征,这些特征,概括地说,就是“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既要使道德教育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回到并创造现实生活。这样的建议对于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不无借鉴意义。我们的道德教育太需要走进生活——走进受教育者自身的生活,走进教育者自身的生活,从现实生活发展的根据和条件中,提出“应如何”的道德目的和价值诉求。“应如何”与“是如何”是统一的。没有对发展的根据和条件的把握,没有对生活的理想追求,就难以作出具体行动——“应如何”的判断和选择。在这里,杜威的哲学及其道德教育体系虽然也还带有时代的局限和杂糅的缺憾,但它毕竟是打破了僵化的形式主义而开启了走进现实生活之路。迄今为止,国内对于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也有一些比较系统的著述,但鲜见从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宗旨入手,全面、客观、系统地把握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专著。志强博士的新著弥缝其阙,走出困厄,在这个意义上着实具有一种开拓意义。通篇阅读文稿,深感志强博士以经典道德教育家之思想原旨来关注现实道德教育的良苦用心。我非常赞赏他在道德教育理论上的执著以及在道德教育实践上的努力。这样的执著和努力也是他踏实进取品格的一贯体现。正如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宗旨“走进生活”一样,志强博士也是一个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学习工作之余,他经常会抓住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并记录下来,写出他在生活中的观察思考和人生体悟。我想,这样的功底对于他在道德教育上的理论研究和教育绩效,无疑会发挥重要作用。从攻读博士研究生以来,志强博士一直在完成着他所承担和预设的大小目标,奋发有为,成就斐然。对此,我深感欣慰,并由此想到,做德育教师既艰难又光荣。德育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其特殊的职责。其特殊性在于既要代表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名义进行道德教育工作,实现德育的社会目的,同时又要熟悉自己和受教育者的生活。这就是说,道德教育必须以公认的东西为内容,以应该一致承认的东西为原则,同时又要注意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作为个人的理论观点,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学术见解,但是作为公认的德育内容和国家要求,却不能把德育的原则要求当做学术问题讨论,而是要表达时代精神、社会共同体要求和切实的道德观念。他们必须掌握先进的思想和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引导受教育者达到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价值目标。他们应当是学者同时又是教育者,是德育教师又是受教育者的真诚朋友。他们要有必要的学科知识、理论水平和育人能力,必要的时候能够帮助受教育者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行为品格问题,以及人生选择的难题。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对自己所宣讲的内容应比一般人理解得更透,看得更远,更能打动人心。德育工作者所讲的东西,应该是多数人都能跟得上、做得到的。大家能跟上,才能取得一致,共同进步。只有大多数人都能跟得上或经过努力也能跟得上,才能达到德育的社会诉求,形成普遍的社会道德风尚。德育的要求一旦超过大多数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程度,大家都跟不上或多数人跟不上,它就不会再是大家认同的指导或忠告,它所表达的道德要求就会成为脱离大众的说教。因为,道德要变为个体的品性和德行,虽然要经过一般性教育,但它必定要通过个人的生活实践和体验,必须是通过主体的理性选择和意志决定。这就不能仅仅通过理论的认同和确信来达到,而要唤起主体已有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排除其动摇不定的因素和从外部加给他的无法付诸行动的东西,并建立起自觉、自主、自律的坚定信念和行为习惯。在这里,要使一个人从不成熟的人变为“能定能应的成人”,必须使他在生活实践中增强直接或间接的经验知识,同时还必须使之上升到理智,增强智慧。德与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为了实现道德的要求,就必须理解生活的目的和理想,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要义;要作出合理的、正确的道德选择,就需要作出明智的自主的理性判断,并正确地理解共同体的义务要求和自己的道德责任。正是这一点,德育内在地包含着个人作出道德选择应有的智慧,包含着个人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良心。知是德的基础,但德更在于智慧。荀子说:“知有所合谓之智。”这个智就是知识的综合,而道德的认同和选择本身就包含着应有的理智。这就是为什么孔子提出“智仁勇”、《化书》强调“礼秉规持范必有疑滞,故授之以智”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理性和真知才能使践行者悟出并把握其行为的道德意义。科学的道德教育不应简单地、机械地把德与智的关系绝对化,而应该从实际出发,注重培养智德和德智,注重德与智统一的辩证法。德育工作者不是从理论原则出发,而是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受教育者成长、成人的建议。他们所讲的内容不是作为思辨推论的结果,而是作为自己对真理的把握和生活经验的体悟,从内心里真诚发出来的忠言。因此,德育工作者不仅是真心实意的教育者,而且也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德行的榜样。可以说,做德育工作者难也就难在这里,但德育工作者的光荣和尊严也在这里!如果说做一个数学教师因能够把所传授的数学理论公式讲清楚并演绎正确而受到欢迎,那么做一个德育教师不但因为能够把理论讲清楚而受到欢迎,而且因为能够说做一致和品德优秀而更加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以上赘言,是为序。宋希仁2009年9月20日于北京圆明园花园寓所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志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李志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李志强(2009).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