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ISBN:978-7-5161-4410-7

出版日期:2014-06

页数:405

字数:415.0千字

点击量:11593次

定价:7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战略中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项目编号:07AKS004)最终成果 展开

图书简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是我们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战略中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项目编号:07AKS004)的最终成果。这部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概述项目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基本结论。“最终成果”并不能够详述项目所研究课题的全部重要内容而无所遗漏,也不意味着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判断不需要再做进一步的探讨了。实际上,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到,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探讨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异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实践领域的有关问题更远未达到在学理上加以总结的地步。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研究和这部著作,以确定基本的致思路径和主要观念的形式,只是更为深入分析和研究的一个开始。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以下四个观念,构成我们的研究工作和形成“最终成果”的基础:第一,对意识形态的思想和言说,无论所思想和言说的对象是历史资料还是现实问题,本身就是某种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问题上,以纯粹“客观”、“公道”相标榜,过去、今天和可预见的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大概只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的作为是,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论的意识形态性有所自觉,努力去克服其中“虚假”和“幻想”的成分。第二,在马克思以后的意识形态观念史上,无论人们是否认同马克思的观点和结论,却始终不能超越他的思想,实际上,林林总总的理论和学说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回答他所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因而,从学理上探究意识形态现象并因此而确立某种自觉的“实践的意识”,首先弄清楚把马克思和后来直到今天的研究者联系起来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问题”,是合理评判思想史也是科学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第三,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领域的演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体现着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而马克思基本的意识形态观则是这个思想体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前提性预设”,因而,坚持马克思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根本观点,保证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基本规定,是马克思主义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应有的理论立场。第四,思考和尝试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并没有现成的“药方或公式”,也不能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而只能是以“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作为方法,从现实的前提出发,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描绘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通过意识形态批判获得“科学的”意识形态。本书由“理论”、“历史”、“现实”、“结论”四大部分构成。“理论”,意味着对“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认识而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这一部分主要分析自马克思以来的观念史上,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认知及其学理性的阐释。我们没有企图全面而详尽地描述100多年来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学说流变和理论建树,这里所提供的,并不是一部完整的现代意识形态的思想史。从“此在现实”出发,对有关思想作一种“来龙去脉”式的梳理,特别是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讨论那些重要理论和学说的“本文”、发展及其实际影响,我们希望因此能理清异常复杂而艰深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学说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在认识方法上的主要要求。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为了使得其中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可见,我们又将“理论”拆分为两小部分,在著作中分别以“理论之一”和“理论之二”呈现出来。第二大部分题名为“历史”,着重描述在苏联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前3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际变化和发展。选取这一历史加以研究,一方面,能够具体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重要社会现象的机制和作用过程,即这种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方面所由产生的基础、其建构和实际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另一方面,又为深入理解和确切判断当代中国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标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基本国情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当代中国现实的重要“历史”。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尽管在20世纪就有人宣布了“意识形态的终结”,但现实生活告诉人们,今天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意识形态将终结、意识形态现象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实际上,在当今世界,尤其对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中国社会来说,以积极的姿态研究和建设意识形态,倒是一个十分迫切和重大的任务。以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为依据,第三大部分“现实”,主要用实证方法分析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作用机制的条件、主要元素、基本过程,尤其是近30年来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简要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作为“新的伟大革命”的“实践的意识”的发展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和理论的与时俱进。中共十七大关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十八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我们分别就“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最后一部分概括说明这些研究的主要结论,对当前历史条件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尝试性的回答。在把研究成果整理、修改为本书的过程中,各部分的执笔人分别是:武东生(前言、第一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余一凡(第二章、第十七章),寇清杰(第三章、第四章),孙寿涛(第五章),薛晓斌(第六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盛林(第七章),韦幼苏(第八章),李国忠(第九章),安祥仁(第十章),寇清杰对部分章节进行了认真修改,最后由武东生和余一凡对全书做了统稿工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武东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武东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武东生(2014).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