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

ISBN:978-7-5161-6072-5

出版日期:2015-04

页数:257

字数:258.0千字

点击量:10450次

定价:53.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2014年的元旦是在阅读陈映戎的《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书稿中度过的。映戎于年前发来该书的书稿请我为之作序。写序并非初次,但为自己学生的专著作序尚属首次,故而欣然应允。《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是在映戎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阅读书稿,往事复如昨日,一一浮现。映戎来对外汉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已在华东师范大学度过了七个年头,之前的本科和硕士是在外语学院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博士阶段,她的主攻方向是第二语言习得。映戎谦虚好学。除了博士课程,考虑到她的跨专业学习,我建议她再听一些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本科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其实我在提出这一建议的时候略带犹豫,不知道她作为博士生是否愿意进本科生的课堂。没成想映戎欣然答应,而且每次上课她都认真做笔记。最后,一节课都没缺席地听完了整整一个学期的课。映戎善于思考。我在课堂上举的一些实例,她常常在课后与我讨论,有的还进行了进一步的演绎,成就为论文。博士课程中关于认知模式的内容引起了映戎极大的兴趣。于是在讨论博士论文选题的时候,这自然成了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同时,我建议映戎充分利用自己良好的英语语言专业背景以及硕士阶段师从王世静先生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映戎积极地采纳了我的意见,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发现,在认知隐喻研究领域,做动物隐喻研究的论文已有不少,而做植物隐喻研究的,主要集中在对隐喻自身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植物文化意义的探讨上,由二语习得角度切入的认知研究是当前大多数植物隐喻研究所未及注意的一个方面。于是,经过充分酝酿和反复讨论,进行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这一博士论文题目就定下来了。接下来的博士论文写作,映戎始终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来对待。无论是大量的英汉植物隐喻语料的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还是二语植物隐喻理解调查的展开,她都踏实而有序地安排计划,有条不紊地着手实施。在写作中,她总是主动跟导师联系,积极沟通,虚心求教。博士二年级仲春的一天,映戎笑吟吟前来告假,说要回杭州完婚。我原以为她总得度蜜月,过了五一假期才回学校。没想到不几日,她就匆匆赶回来又一头扎进论文里。接下来酷热难耐的暑假,她也是在学校里度过的。那时候宿舍里没有空调,实在热得受不了,就去冲个凉再接着写。“业精于勤”,辛勤的耕耘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毕业后,映戎离开学习了十年的华东师范大学到浙江工商大学工作。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朝夕相处,但我们师生仍保持联络。时时,会有映戎的消息从杭州传来——申报的项目通过评审立项了,申报的成果后期资助获批了。映戎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她继续修订、打磨和完善博士论文,于是成就了我现在手头的这一部书稿。《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在概念隐喻理论和语言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对二语植物隐喻的理解认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作者根据概念隐喻的映射关系对英汉植物隐喻进行了分类对比,对各类范畴中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了文化剖析。英汉语植物隐喻虽有其共同性,但相异大于相同。不同之处除了体现在两者的总体数量上,还反映在映射关系、语义对应以及构词等方面。其次,在语料分类对比的基础上,选取英汉隐喻异同点设计问卷,对英语学习者与汉语学习者进行了目的语植物隐喻的理解调查。调查结果揭示了二语学习者在理解目的语植物隐喻时所采用的认知加工方式,找出了他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理解误区,以及母语文化、语境、联想和推理方式、视觉信息的不当刺激等是影响隐喻理解的各种因素。再次,根据植物隐喻的特点以及调查结果建构文化因素贯穿始终、认知手段逐层分工递进的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模式。这一模式是在认知手段推动下的隐喻信息加工模式。它对概念隐喻和语言性隐喻联系的阐释,有助于二语学习者在思维中形成目的语概念,帮助学习者循序渐进、多角度地把握目的语植物隐喻的意义,并在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中明确两者在思维和语言形式上的差异。这种将语言、文化及认知与思维相结合的跨文化理解模式,可以在目的语习得的同时促进目的文化的认知以及目的语思维的培养,从而使语言习得和文化认知同步进行。文章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入手,对目的语植物隐喻的理解认知展开研究,对于植物隐喻研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维度,为植物隐喻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此为本文重要贡献之一。其二,对植物隐喻展开跨文化理解。通过植物隐喻的理解调查,发现和总结出影响植物隐喻理解环节的种种因素并为获知学习者为目的语言外之意的认知过程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其三,根据隐喻理解的认知心理机制建立英汉植物隐喻跨文化理解的模式,是将文化认知因素融入语言认知过程的一种有益尝试。这一尝试颇具挑战性,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与此同时,英汉植物隐喻对比也丰富和充实了英汉对比研究。映戎还很年轻,事业才刚起步。相信专著的出版对于她是一股新的动力,激励她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并终将结出新的硕果。是为序。徐子亮癸巳小寒于上海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映戎.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陈映戎.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陈映戎(2015).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