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张洪芹是我培养出的第三位博士,毕业后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她的博士学位论文《词义动态识解研究》经过认真修改、补充和完善后,即将付梓。她来电要我为之写序。这是一件好事,不能拒绝。现急就下面这些话,权且为序。张洪芹是2004年考入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当年招生期间,我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正在牛津大学作高级研究学者。接到单位通知后,我把专业试卷通过电子邮件发回国内,评卷和复试都由牛保义教授和其他同事代劳。因此,我要衷心感谢牛教授和其他同事的帮助。9月底,我结束了在牛津大学的访学回到国内,国庆节后见到了张洪芹,才得知她是从邯郸学院考来的。在三年的共同学习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张洪芹有着比较执著的学术追求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前者在于,她学习刻苦认真,勤于研读有关学术文献,勤于思考,对学术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更敢于修正自己的观点;后者在于,作为已经成家的女性,她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在河南大学安安心心地苦读了三年。她的丈夫一人在家照顾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为她的学习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张洪芹先后拟选了两三个题目,经过她本人反复考虑,并经过与我以及她的同学张珂一起多次讨论,最后,在Cruse(2004)提出并在Croft and Cruse(2004)(我对这两本著作分别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和《外语学刊》2005年第1期上进行了评介)中进一步完善的动态识解法(dynamic construal approach)的启发下,把词义的动态识解问题作为选题。可以说,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题目。在选题确定之后,张洪芹广泛研读了哲学、语义学、词义学、逻辑学、数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有关文献,尤其是对认知语言学中的有关理论和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读和思考,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她从报纸上所收集的真实语料为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可靠的佐证。在论文(即本书)中,张洪芹所提出的“一个框架、两个假设和三个原则”回答了她在研究中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1)在认知模式的参照下,词义的本质是什么?(2)识解的词义呈现什么趋势?(3)认知主体怎样识解词义?认知主体采用了什么认知工具?(4)词义动态识解反映人的什么思维规律?(5)识解义又归属什么哲学范畴?可以说,张洪芹实现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另外,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这几年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体会。第一,导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一个师教生学的单向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双向关系,因为老师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老师。第二,导师和学生的目标是一致的。一旦成为师生,就要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第三,导师和学生都要具有良好的人品和学品,而且人品是首要的。导师和学生都是社会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人品和学品,才能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第四,导师和学生都要有进取意识。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才能走在学术前沿。第五,导师和学生都要有关爱之心。老师要爱护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从而形成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现以下面这几行文字加以概括:师生互尊目标同,问学求索方法重。品端行端学风正,携手共进学术荣。最后,希望张洪芹同志以本书的出版为新的起点,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在语言学研究的大道上奋勇前进。张克定2009年2月16日于河南大学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英语词根形义关系溯源认知研究
作者:田延明
图书 英语词根形义关系溯源认知研究
-
2
图书 英语写作多元动态评价研究
作者:郭晓英 郭晨霞
图书 英语写作多元动态评价研究
-
3
图书 中国学习者英语歧义词习得研究=Exploring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mbiguous Words by Chinese EFL Learners:英文
作者:李海龙
图书 中国学习者英语歧义词习得研究=Exploring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mbiguous Words by Chinese EFL Learners:英文
-
4
图书 语文词典语义类别释义的多维研究
作者:冯海霞
图书 语文词典语义类别释义的多维研究
-
5
图书 现代汉语词义分类体系的建立和自动标注
作者:柏晓鹏
图书 现代汉语词义分类体系的建立和自动标注
-
6
图书 形式对意义的模仿:语言文学中的象似性现象
作者:侯斌 冯晓花 杨智慧
图书 形式对意义的模仿:语言文学中的象似性现象
-
7
图书 现代汉语词义范畴论
作者:张道新
图书 现代汉语词义范畴论
-
8
图书 汉语传承语素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
作者:杨晓黎
图书 汉语传承语素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
-
9
图书 战国时代副词研究
作者:刘春萍
图书 战国时代副词研究
-
10
图书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旧词新义研究
作者:宋培杰
图书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旧词新义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