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语文经典重读

ISBN:978-7-5004-8017-4

出版日期:2009-09

页数:272

字数:276.0千字

点击量:8398次

定价:3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重读经典的意义——《语文经典重读》自序这本《语文经典重读》是我对中学语文一些经典篇章的重新解读。之所以写这样一本书,其原因是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满意。我不是教中学语文的,但我是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师,是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在指导学生实习和到中学调研中,我吃惊地发现,我们学生对中学语文篇章的解释是极不理想的,中学的语文教学是极不理想的,而我们这些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大学教师对中学语文篇章的讲授也是极不理想的。为了更好地指导我的学生能够重新解读和讲授中学语文,特别是那些经典篇章,我开了一门“中学语文名篇选讲”的选修课,这本小册子的所有文章都是在这门选修课讲稿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大部分都发表过。由于是从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对那些经典的重新阐释,就与传统观点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习惯性讲法有极大的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截然相反。正因为如此,有的篇章曾引起长时间的争论。比如,2004年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学术月刊》、《名作欣赏》等多家刊物发表文章争论。2006年发表在《名作欣赏》上的《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剧——〈孔雀东南飞〉主题的重新探讨》也引起商榷。关于《荷塘月色》的争论曾以《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为书名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我并不认为我的重新解读就好,就正确,就无可非议;相反,我倒认为我的解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种解读是一种新的探讨,这种探讨对我的学生和其他人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参考,这种参考或许可以突破那种落后、僵化,甚至是错误的解读,至少对那种几十年不变,绝对单一的讲法是一种另类参考的提供。受过中学语文教育的人,对很多作品大多都程度不同地被当时错误的解释影响过。一是一些正在走向中学语文教学岗位的师范大学的学生,他们还沿袭着在中学读书期间他们老师的观点。二是一些中学语文教师,一方面,传统的教育使他们的观念深入骨髓、牢不可破;另一方面,所谓高考的指挥棒又使他们左顾右盼、左右为难、举步维艰。三是那些受过中学语文教育的更多的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人,他们对那些名篇佳作如数家珍、耳熟能详,甚至能倒背如流,但在理解上还是几十年以前的陈旧观念。这种对中学语文经典错误理解的思维模式,是那个“左”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学和文学教育上的浓重投影。“左”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成为过去时,但它的浓重的投影——深深地镌刻在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上的印记却仍然在起作用,有时甚至是起绝对的支配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也包括大学语文教学中,“左”的痕迹仍然明显。政治化的解读仍然是难以根治的顽疾。我们的一些教师,在文学观念上可能是很先进的,但一进入文本的解读,立刻就会归入政治性内容填充文本意义的轨道。比如对《荷塘月色》的解释,一定要说是朱自清对反动统治不满而以荷花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操;又如对《沁园春·长沙》的解释,一定要说是毛泽东对反动派的斗争,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革命的理想,等等。政治角度的解释,失去了文本独立的意蕴,失去了文学独立的意义,也失去了文学形式的魅力。非文学化的解释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这里所说的非文学化不是上面所说的文学的政治化解释,那是指文学内容的,这里所说的非文学化是指文学形式的。我们的许多解释是站在文本之外、文学形式之外,因而也是文学之外的解释。这样的解释没能走进(近)文本形式的内部,没能走进作家心灵的内部,没能走进文学创作秘密的内部,而这样文本形式的解释必定与文本是隔膜的,与形式是隔膜的,与作家是隔膜的,与文学是隔膜的。比如,对《再别康桥》的解读,把诗人表现情感的象征符号说成是描写了康河的宁静与和谐,把表现诗人心灵内部空的“轻轻”和“悄悄”说成是不愿意惊动了康河的宁静,或者说成是诗人的飘逸、洒脱等。许多人对文学形式的解释,顶多是说一说艺术特点,不能解释意象、象征、结构、整体形式及其关系的象征符号意义。浅显化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另一严重弊端。许多教师的讲授是浅浅的、泛泛的、平平的,缺少深度:分析的深度、思维的深度、思想的深度、知识的深度、情感的深度、想象的深度。单一化是中学语文教学最明显的毛病。对这一毛病,大家有目共睹,并且心安理得地认可。其理由是要符合高考的要求。这样,丰富、多样、深邃、奥妙无限、诗意无限、想象无限、感悟无限的文学被所谓高考的目标可怕地狭窄化、单一化、浅白化、平庸化了。非学术化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家都在讲统一的观点,没有差异、没有探讨、没有争论、没有属于自己的对文本的丰赡的思想、强烈的感受、独到的见解,也没有变化,几十年如一日一以贯之,自己都厌烦了的没有一点新意的讲法怎么能吸引求知欲极强的学生呢?肢解化的讲解是近年来更为严重的问题。“阅读和理解”高考试卷和语文课本很多问题的设计,成了中学语文教师讲授语文篇章的指挥棒,离开了篇章整体的对具体句子拆解的“理解”成了讲授语文最重要的方式、方法和方向,在许许多多教师不顾及整篇文章的灵魂而只在细枝末节上做耗子躲避猫捉的“智力”游戏中,语文教学的本质被毁灭了。以上诸多问题还表现出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习的因袭性。很多人不能从原来僵化的错误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不能接受新的观点,不能探讨新的问题,就是因为在学习中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永远在跟着别人学,永远在沿袭前人的东西,永远在以既成的东西面对新的东西。从我们所研究的中学语文名篇来说,有些人永远也不能以自己真实的生命感受、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去理解和感悟、去探讨和阐述,永远都在以所学到的那种观点——而且被证明是错误了的——强行地灌输给学生。学习成了完全彻底地被动的接受,并且一成不变,这样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因袭的思维惰性,不能创新的保守思想精神,更可怕的是培养了奴性的人格。当学习的概念被这样一种内容填充着,我们不应该有一个“学习的革命”吗?我的书是写给我的同行们的,也请我的同行们不要担心——我的即将走向中学语文教学讲台的学生曾经有这样的担心:这样的讲法中学生们接受不了。我曾经拿我的这种讲法到几所重点中学做过试验。试验的结果令我兴奋异常:从他们那闪闪发光、似乎看到了悠远的文学风景线的眼睛,从他们那种全神贯注地倾听的神态,从他们那种会心微笑的脸孔,从他们那种不断爆发出的热烈掌声,我看到了,我们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如饥似渴,对从新的角度解释文本阐释文学的热烈欢迎。当然,好多经典名篇,我们每一个人都读过,我的这种读法也许对你的读法是一种补充、一种参考、一种更正,但也很可能是一种错误的、另类的误导。我期待着热心读者朋友的批评。杨朴2009年4月3日于吉林师范大学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杨朴.语文经典重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杨朴.语文经典重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杨朴(2009).语文经典重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