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ISBN:978-7-5161-3109-1

出版日期:2013-08

页数:269

字数:230.0千字

点击量:8371次

定价:2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并逐渐成为人民大众自觉的行动。自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掀起传播热潮,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此基础上先进的中国工人阶级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理论,更是实践的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因此,自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有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进入群众、进入百姓生活中,如何使大众掌握并运用这一理论武器的问题--这实际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问题。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画卷,饱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篇章,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个历史画卷所描绘和镌刻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在“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同时也在大众化和化大众,并在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共生共长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孤立地谈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可能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有别于其他一般学说和理论,它具有世界意义而不只是一种地域性的理论,它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且这种普遍规律就寓于各个国家、民族、地域发展的特殊规律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体现的这种普通规律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与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显示其民族特色、本土化特点。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世界各地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达到一般和特殊的统一,才能在实际生活中使“普遍”得以彰显,使“一般”得到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种一般与特殊完美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别化。再次,无论是马列主义,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科学的、实践的理论,都是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应生的,这种理论的特性,就必然使理论本身要为大众所熟悉、所掌握和运用,并成为大众精神家园的共享产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民化和大众化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再仅仅限于政治意识形态层面,而且还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为群众所掌握,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领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空间,从而现实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高校是知识分子和知识的集聚地,是信息的集散中心,这就决定了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来考察,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引进来并迅速传播,起始于大学、大学的学者教授和大学的广大青年学子。大学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传播的基地,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摇篮。大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大批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许德珩、艾思奇、胡绳、周扬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无不是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和理论家。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并还将证明,高校将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和主导性力量。

民族高校是我国高校和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民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民族高校的性质、办学宗旨、特殊条件所要求的。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立民族高校以来,迄今已走过60多年的历程,民族高校一以贯之地肩负着民族团结教育和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以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民族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任,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宣传的阵地。民族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探索了多种途径,采取了多种形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比如,一是通过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民族高校,几乎都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硕士点,有相关的本科专业,也无一例外地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通过学科、专业、课程进行立体化、制度化、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二是通过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高校一般都承担了民族干部培训的职能,通过干训班,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来提高民族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通过这些民族干部的传播作用,达到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和效果。三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网络、媒体、实践活动等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生动、活泼、直观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十分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需要认真总结,这对于继续推进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和宣传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把这些研究心得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部研究著作。

应该说,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研究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著。当前,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如火如荼,研究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章、研究报告也很多,教育部专门设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专项课题,教育部社科研究中心每年组编出版一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报告》,但专门、系统地研究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著作还不是很多。本书则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分析了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的对象、必要性、内容体系、队伍建设、实践方式、工作平台、制度机制、典型案例等一系列问题,初步形成了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这部著作有许多地方还不够成熟,其中有的观点也未必能够得到大家的完全认同,有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但无论如何本书的编写对我们研究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总之,本书整体上是一部相对比较全面、完整的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著作,由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对接还有个转换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环境的特殊性,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方式对策,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完整性,但无论如何,这种大胆、用心、努力对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和研究是值得肯定和褒奖的。

徐柏才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12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阎占定,陈静.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阎占定,陈静.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阎占定和陈静(2013).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