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德育资源论

ISBN:978-7-5161-1986-0

出版日期:2013-01

页数:269

字数:221.0千字

丛书名:《德育哲学研究丛书》

点击量:8965次

定价:3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我是从2000年开始策划《德育哲学研究丛书》的,当时计划出版8本专著,后调整为12部。这次出版的张艳红博士的《德育资源论》,是这套丛书的第十部专著。

德育哲学这一重大课题,是时代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需求的产物。一方面,德育的社会化、本真化和深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走势。对此,我曾提出四个“回归”的看法,即:德育的权利和义务由国家主体逐步向社会主体回归;德育的本质存在由革命时期的“精英”目标取向为主逐步向民族的大众的“生活世界”回归;德育的目的任务由工具理性主导逐步向建设人本身回归;德育的运作方式由单向运动为主逐步向双向、多向乃至“无穷向”回归(详见拙作《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9页)。而“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方式”(马克思语)。毫无疑问,德育“领域的发展”,确需德育哲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探索和确证。另一方面,德育理论作为教育学说的相对独立部分剥离出来,其诸多重大问题研究需要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价值观的指导和统摄。故此,德育哲学作为德育原理与哲学思维互动交融的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学科问题,首要的是个学术“领域”的边界相对划分问题。通过几年来的研究探讨,我以为,德育哲学似可这样界定:德育哲学是关于德育观及其行为实践的哲学前提性问题的理论学说。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德育理论与哲学思维的有机契合,开展对于德育观及其实践运作的哲学研究,揭示人的德性修养的前提性根据和条件,揭示德育观形成、运演、发展的历史正当性和价值合理性,揭示德育运动规律的前提性根据和条件及其实现形式。当然,正如著名教育学家王逢贤教授在我的《德育哲学引论》一书“序”中所说:“创建一门能够站得住脚并取得较大公认的新学科,并不是一件易事。别的学科建设暂且不说,仅就已取得较大公认的教育哲学来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黄济教授在其《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毫不隐讳地评价道:教育哲学发展至今,不仅在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仍存在分歧,甚至对教育哲学应否独立存在仍有不同意见。看来我们对初创的德育哲学理论体系更应持审慎的态度,坚持不断加工,以促其成熟。”就内容而言,也还有许多“亟待回答的重大问题”急需研究,“诸如:在科学世界观教育领域,在科学技术及其教育已相当普及的今天,为什么在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人们当中,不仅有神论者有增无减,而且痴迷歪理邪说者亦不乏其人;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部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是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前提性承诺的,本应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魅力,可是为什么有些人不仅拒绝主动接受全部,反而有意逃避甚至冷嘲热讽呢?我们德育的功能和价值既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受教育者个人,可是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德育不能像体育、技术教育、智育、美育等那样受到欢迎,既能感受到对他人、社会和国家做奉献有益,也对满足个人的索取有益,即直接对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享乐有好处呢?教育者对‘教育爱’的道理是容易认同的,可是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对素质发展不同水平的学生总是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呢?古往今来的德育者多是扮演国家、社会的代言人、裁判者、‘法官’、‘警察’的角色,多是用善和恶这两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的一切行为,以至学生由此而生逆反心理和伪善行为。那么,德育哲学可否为转换德育者的‘不良’形象,为扬弃德育的外在性压力和僵硬的评价尺度,提出独创的新哲理,等等。我想,进一步满足和回应类似上述难题的需求,也许不只是我个人对德育哲学的期望。”王老先生的话说得十分中肯而深刻,足以鞭策我们后辈学人不断继续前行。

《德育资源论》是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张艳红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这部专著中,作者阐述了四方面的内容。摘要如下:一是德育资源的内涵、特征与价值。这是德育资源的基础性研究部分。德育资源是构成德育活动和满足这一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有效性因素。德育资源的基本特征是选择性、生成性、多样性、多用性。德育资源是整合性价值和基础性价值的统一。德育资源是德育建设本身赋予其整合性价值的。德育资源的基础性价值是德育资源价值的重要方面。因为德育资源既是德育活动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二是德育资源的构成。这是德育资源研究的重点环节。德育资源构成分析需要采取多维度、多视角、立体式的思路。中国传统德育资源是德育资源构成分析的重要方面。中国传统德育的内容资源包括价值观教育资源、道德规范教育资源、信仰教育资源、君子人格教育资源。中国传统德育资源的一大特色是德育途径和方法资源丰富。现实德育资源是德育资源构成分析的主要方面,它包括德育人力资源、德育物力资源、德育财力资源、德育文化资源、德育课程资源、德育信息资源。解读德育资源的构成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三是德育资源配置。德育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德育主体通过一定方式将德育资源配置到德育中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实践活动过程。它关涉德育资源配置的主体、视阈、原则和方式。德育资源配置追求的是公平、效率、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德育资源配置的主导者是政府。政府要明晰资源配置角色;确保教育财政投入的充足与公平;构建德育资源配置的法律体系;完善德育资源配置的计划体系;提高政府行政安排的质量。德育资源配置也需要政府与市场有效的结合。政府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配置德育资源。四是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德育资源开发是将潜在的或未完全实现价值的德育资源,通过组合、提炼、挖掘或培养提高等方式,变为现实的或能够完全实现价值的德育资源,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德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德性提高的动态实践过程。德育资源利用是指将开发出来的德育资源,创造性地带入实践环节,使其充分发挥效用的过程。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关涉的几个重要问题是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象、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德育资源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从广义讲,“资源”问题,亘古以来即是关涉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因为,被称为“资源”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外在于人的一种自在存在,而是一种对象性存在,总是人的认知和活动范围的事。正是依赖于一些特定“资源”,某种猿类才有了转变为人的可能;而“资源”的差异,至少是人类世界中各民族、各国家不同的发展特征、发展模式乃至文明发展程度的基础性条件和基本原因之一。在现今时代,不用去说能源资源、水资源这些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资源,即便是现实的经济资源、科技资源、军事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其占有、配置和开发利用情况,就足以标明一个民族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分量和作用。所谓硬实力、软实力,究其根底就是个“资源”问题。可见,“资源”的极端重要性。与此同理,德育资源研究在德育领域中无疑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基础性课题。所以,张艳红博士的《德育资源论》一书,试图对客观存在的德育资源现象进行理论思考,以期对德育行为实践活动中的诸种德育资源及其如何开发和利用等问题提供一种现实观照,以为教育对象的德性成长服务,以为社会文明建设服务,以为新时期的德育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服务,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我看来,这部著作的主要成绩,在于非常系统地、框架式地梳理了德育资源的构成要素,特别是提出并阐释了“德育途径和方法资源”的看法,似可为人们更全面深入地把握德育资源提供有益的思考理路和实践借鉴;同时,在“德育资源配置”方面,提出并论证的一些观点、原则、实施方式等,比如,“德育资源配置的主导者是政府”,“德育资源配置也需要政府与市场有效地结合”,等等,颇有见地,颇有新意,颇有些现实价值。当然,这些“梳理”、观点和见解,也会见仁见智,有待于读者们“评说”,但我以为,倘若能够引起些讨论和争鸣,亦不失为一种学术价值。但愿学界同人不吝赐教。

张澍军

2012年10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艳红.德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张艳红.德育资源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张艳红(2013).德育资源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