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考茨基及其中派主义
KARL KAUTSKY AND HIS CENTRISM
ISBN:978-7-5161-4970-6
出版日期:2014-10
页数:302
字数:293.0千字
点击量:10491次
定价:58.00元
图书简介
卡尔·考茨基( Karl Kautsky)生于1854年,于1938年去世。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的政治思想不仅指导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实践活动,而且对整个欧洲的工人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考茨基在其一生中,为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参与制定的《爱尔福特纲领》不仅指导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实践,而且也是欧洲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政党制定纲领的范本。同时,考茨基在反对修正主义的论战中表现出色,他写了大量文章反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
20世纪初,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分化中,考茨基既反对改良主义,又反对革命左派,这使他成为中派的代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考茨基反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支持政府战争的政策,并且与德国革命左派联合组织了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
1918年,考茨基出版了他反对俄国布尔什维克专政的第一部著作——《无产阶级专政》。自此后一直到他生命终结,考茨基不断著书立说,反对俄国的社会主义。
1918年德国革命发生后,考茨基参加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联合组成的政府,并负责社会化委员会。但该组织没有取得什么成效,考茨基很快就随着独立社会民主党退出联合政府。他不同意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改良主义,又反对新成立的德国共产党的革命行动,于1921年参与组建了维也纳国际。1923年,维也纳国际与伯尔尼国际合并,这标志着中派主义回归民主社会主义主流。1924年,考茨基回到奥地利,并在维也纳定居,从此基本退出公共生活。
考茨基在其晚年仍然笔耕不辍,出版了他称之为融汇其毕生思想精华的巨著——《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继续对社会主义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兴起,考茨基发表了一些反对法西斯的文章。1938年,考茨基逃亡荷兰,同年在阿姆斯特丹逝世。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关注考茨基的人已经不多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转型年代中,考茨基的政治思想被人们放置一边,这与他生前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为数不多的研究考茨基思想的学者,观点各异。有人认为考茨基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他继承、发展甚至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有人认为考茨基从来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是达尔文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还有人认为考茨基曾经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后来背叛了自己的信念,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叛徒。可以说,后人对考茨基的不同评价,反映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不同理解,体现了各自的党派特性。
国际学术界也有一些研究考茨基及其政治思想的学者力图公正客观地评价考茨基,如将他放置于当时德国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中,分析考茨基在群众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等。这些学者力图在研究考茨基思想的过程中淡化意识形态,纠正人们对考茨基认识的偏差,抹去长期以来人们给考茨基贴上的标签,如“叛徒”、“教条主义者”,等等。
在我国,长期以来,考茨基是以反面人物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界接受了列宁对考茨基的评判,将其定性为叛徒。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学者认定考茨基是第二国际最大的修正主义者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一些学者对考茨基政治思想进行了重新评价,逐渐肯定了考茨基思想中的某些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识考茨基思想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但是,国内学者对考茨基思想的研究往往是零星进行的,还不够系统。
在笔者看来,由于考茨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由于他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影响,对考茨基政治思想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所以,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考茨基进行重新评价,全面系统地分析考茨基的政治思想,非常必要。
一
国际学术界对考茨基政治思想的研究可谓流派纷呈。概括而言,有如下观点。
一部分人认为考茨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正统,他真正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甚至还有人称考茨基创造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部分社会主义者在奥地利举办纪念考茨基70岁诞辰的活动,随后,主办方出版了纪念文集。在该文集中,就有人把他称为“活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他是“马克思主义第四阶段”的代表。
1954年,德国学者海尔曼·布里尔为纪念考茨基诞辰100周年,在联邦德国的《政治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马克思在世时尚未形成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与考茨基共同努力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并使它发扬光大。在海尔曼·布里尔看来,考茨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阐释者和宣传者,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和完善者。同年,考茨基的儿子贝奈狄克特·考茨基撰文指出,考茨基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最终完成者。
1964年苏珊·米勒在为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原则部分解说》一书写的序言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应该归功于考茨基、伯恩施坦和恩格斯这三个人。
1993年,考茨基的孙子约翰·H.考茨基出版了《卡尔·考茨基:马克思主义、革命与民主》,
以上这些学者对考茨基的评价各有不同,但大体都站在支持考茨基的立场上,认为考茨基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他的思想属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还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也一直流行着,这就是认为考茨基从来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曾是德国共产党员的卡尔·科尔施在1929年出版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卡尔·考茨基的辩论》中,批驳考茨基1927年出版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科尔施认为,考茨基的历史观与马克思的历史观从来都不是一致的,因为考茨基的历史观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是一种贯穿达尔文进化论的历史观。
埃里希·马蒂亚斯在发表于1957年的《考茨基和考茨基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思想体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作用》一文中,表示同意科尔施的观点。他认为考茨基从来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只是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同时,马蒂亚斯指出,德国社会民主党从来就不是一个革命性的政党,它的指导理论是考茨基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在他看来,考茨基主义是现存制度的一个稳定因素。
1967年,联邦德国学者汉斯·约瑟夫·施坦因柏格出版了《社会主义和德国社会民主党——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党的思想体系》一书。在该书中,作者大体上认同马蒂亚斯的观点,但他认为考茨基的政治思想是有变化的。在他看来,在考茨基转向中派主义以前,不能说他的思想属于一体化思想体系。施坦因柏格指出,考茨基是一个教条主义者,德国社会民主党由于接受了被考茨基歪曲的马克思主义,最终走向了改良主义。在1974年联邦德国出版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简史》中,作者强调,德国社会民主党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也不是革命性的政党,它一直坚持改良实践,而它的理论基础——考茨基思想,实际上是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一体化的思想体系。
国际学术界对考茨基政治思想的研究,除以上两种对立的观点外,还有以列宁对考茨基的评价为基础形成的第三种观点,即考茨基曾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来成为机会主义者,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叛徒。持类似观点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与战争》、《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用大量的篇幅说明考茨基主义“是既要在口头上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又要在实际上屈服于机会主义的社会产物”。
苏联学者G. A.莫吉列夫斯基1963年出版了《第二国际的复活》一书。在该书中,他认为考茨基主义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毫无相同之处,考茨基坚决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叛徒。
民主德国的学者对考茨基的评价与苏联学者近似。如安奈利斯·拉希察在发表于1988年的《卡尔·考茨基》一文中指出:“考茨基错误的严重性在于,他按照自己的社会和平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观点,来解决对内、对外的政策问题,并且以此为依据,在党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内部为‘国内和平’的道路进行辩护。”
正如联邦德国马尔堡大学教授格·费尔贝尔格在1972年为重新出版的考茨基的《取得政权的道路》所写的序言中指出的那样,以上这些对考茨基的不同评价,其实表现出评论者不同的党派性。
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力图超出党派性分析考茨基和他所处的时代。如美国历史学家加里·斯蒂恩逊在他出版于1978年的《卡尔·考茨基1854—1938,正统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全面分析了考茨基的思想发展和政治活动。斯蒂恩逊认为,考茨基的理论可以被看做在维持马克思学说中包含的历史决定论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平衡,是在宿命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中寻找平衡。这种平衡的结果是考茨基既反对修正主义,又反对革命激进主义。他指出,考茨基区分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在考茨基看来,政治革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而社会革命则要求人们重视社会发展的渐进性,社会革命是人们无法凭借意志就可以完成的。终其一生,考茨基都生活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经济决定论的矛盾中。
在该书中,作者强调考茨基始终是一个理论家,而非参与实际政治的社会活动家,他只有通过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才能对社会民主党产生影响。在1913年倍倍尔去世后,考茨基的影响力就减弱了。同时,考茨基深受他生活环境的影响。他没有受到严重的政治迫害,也并不了解无产阶级大众,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海德堡大学教授英格里德·吉尔什·霍尔蒂于1986出版了《知识分子的委任代表——考茨基和社会民主党》一书。这本书与斯蒂恩逊的书相似,也是考茨基的评传,而且作者的观点相近。在该书中,作者从社会史研究的角度去探讨考茨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如何在一个重要的群众运动中发挥影响,分析他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作者认为,考茨基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作用是知识分子在群众运动中作用的一个典型。该书作者不认为考茨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她强调考茨基的社会主义观既有决定论的因素,也有主观能动性因素。在作者看来,考茨基只是一个影响力有限的知识分子,在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并不是他的思想改变了,从而影响了德国社会民主党走向改良主义,而是考茨基所处的环境改变了。
1993年,德国学者哈拉德·科施( Harald Koth)出版了德文版的考茨基传记《“我的时代即将到来”——卡尔·考茨基生平》。作者在该书中对考茨基的生平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但评论较少。
二
大体而言,我国学者对考茨基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考茨基政治思想的介绍期、新中国成立后对考茨基思想的批判期、改革开放后对考茨基思想的重新认识时期,以及21世纪以来对考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期。
第一阶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考茨基思想传入时期。考茨基的思想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一同传入中国的。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恽代英就接受陈独秀的委托,翻译出版了考茨基的《爱尔福特纲领解说》。
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考茨基的研究以批判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翻译出版了考茨基的相关著作15部
1965年中央编译局编辑出版了《考茨基言论》,这为我国学者研究考茨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便利。但该书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坚持列宁对考茨基评价的基础上,认为:“考茨基是用诡辩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灵魂的典型,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叛徒和凶险的敌人。”
在这一时期,虽然考茨基的大多数代表性著作都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但我国学者对考茨基思想的研究并不多。人们往往是通过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而知道考茨基的。
我国学者对考茨基思想研究的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考茨基的研究逐渐增多,对考茨基的评价也开始转变。这是我国学者对考茨基重新评价的开始,在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有着思想启蒙的意义。
1981年,胡培兆发表了《要公正评价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开始试图对考茨基作出一些肯定性的评价。
1983年,余汉熙发表了《论考茨基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一文,肯定了考茨基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中的作用。
1987年牛亚和发表了《考茨基与爱尔福特纲领》一文,肯定了考茨基在1891年参与制定的《爱尔福特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考茨基当时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学者围绕考茨基决议展开了一场辩论。1988年,《国际共运史研究》第2期刊发了三篇评论考茨基决议的文章:《考茨基决议是马克思主义的决议》、《考茨基决议是坚持原则、利于团结的决议》、《考茨基决议是一个带有调和倾向的决议》。这三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研究者将考茨基决议定性为机会主义的做法,尤其是前两篇文章明确地肯定了考茨基决议。随后,《世界历史》1989年第1期刊发了沈德良的文章《对考茨基决议案的重新评价》,在该文中,作者指出应当肯定考茨基决议,这具有为考茨基决议翻案的性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围绕如何评价考茨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政治角色的研究相对减少了。与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考茨基思想的研究相对沉寂。1991年,俞良早发表了《列宁对考茨基民主观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同年,戴海东发表了《考茨基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斗争中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1992年,赵延民发表了《列宁对考茨基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梅倩发表了《考茨基的民主观与民主社会主义者的民主观》。1993年,王荣阁发表了《略论考茨基“灌输论”的成因及其贡献》。此后,根据中国期刊网的数据显示,除徐德林1997年发表的《考茨基主义与列宁主义的根本对立说明了什么?》外,在20世纪90年代,尚未发现关于考茨基政治思想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对考茨基思想研究的一个阶段大体上已经结束。
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对考茨基思想研究的特点是以对考茨基思想的重新评价为主,力图摆脱原来对考茨基近乎全盘否定的评价。这些研究有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意义。受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政治风波的影响以及90年代我国商品经济思潮的冲击,80年代形成的对考茨基政治思想研究的良好局面没能继续下去。
在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大力介绍了国外学术界对考茨基的研究状况,并翻译了不少关于考茨基的新资料,这对我们研究考茨基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基础。如李兴耕于1983年发表的《近三十年来西德和民主德国的考茨基研究》、殷叙彝1989年翻译发表的德国学者U.拉茨的《近年来关于考茨基的研究和著作评介》,以及他于1990年根据德国学者梯尔·舍尔特整理的会议纪要编写的《卡尔·考茨基对于国际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重要意义——考茨基国际学术会议纪要》等,都为我们了解国外考茨基思想研究的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国学者在这一时期还翻译了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李兴耕于1983年摘译发表了马蒂亚斯的文章《考茨基和考茨基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思想体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作用》,袁延明于1985年摘译发表了考茨基的回忆录《回忆与探讨》。同年,唐春华翻译发表了考茨基的第二任妻子为他写的传记《卡尔·考茨基》。1986年,李兴汉等人翻译出版了苏联学者研究考茨基的著作《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李宗禹等人于1988年翻译出版了苏联学者的著作《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中派主义的斗争——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的思想斗争运动史纲》。这些译作为研究考茨基的生平及其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者对考茨基思想的研究逐渐回暖。这可以说是我国学者对考茨基思想研究的第四阶段。其特点是在研究考茨基思想时,淡化了政治色彩,减少了对考茨基从政治上定性的意味,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考茨基的思想。而且,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考茨基思想的研究渐趋系统、全面。
2004年,蒋少龙发表了《“超帝国主义论”再认识》,试图重新评价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此外,陈学明于2008年发表了《评卡尔·考茨基的主要理论观点》,这是作者试图全面分析考茨基思想的尝试。在该文中,作者通过分析考茨基对修正主义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批评以及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指出考茨基思想中存在的种种不足,说明他走向机会主义的原因。
2011年,殷叙彝出版了他的新作《社会民主主义概论》。在该书中,作者专门论述了考茨基的国家与革命观,力图对考茨基的政治思想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殷叙彝认为,考茨基在自己的著作中力图全面、准确地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反对改良主义,但是,“在斗争的关键时刻,他往往选择阻力最小的途径,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表现出很大的动摇,向改良主义让步”。
进入21世纪后,有一些专门研究考茨基思想的学位论文出现。2010年,苏州大学杨刚的硕士论文是《论卡尔·考茨基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他在文章中指出,考茨基在主观上是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但由于受达尔文主义、实证主义的影响,考茨基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原则和唯物辩证原则,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作了歪曲。
除了以上两篇硕士论文外,200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的苏颖还完成了《卡尔·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文章中重点分析了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肯定了考茨基是一个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作者指出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其历史局限性,如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含有达尔文主义的因素、考茨基对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等。
除了以上这些学术研究外,2008年,我国还出版了《考茨基文选》,
可以说,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者对考茨基思想的研究又有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整体而言,在国内对考茨基政治思想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学者对考茨基政治思想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化,研究成果比较零散,同时,我国学者对考茨基政治思想的全面分析还显不够,缺少对考茨基文本的全面解读。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如下:( 1)以考茨基人生发展为主线,以当时德国乃至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为副线,将考茨基的思想置于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依次介绍考茨基各个人生阶段的政治思想,分析其代表性作品。( 2)在研究中史论结合,先史后论。在介绍考茨基人生发展及其思想状况时尽量刨除以往成见,以客观叙述为主。在文章最后重点分析关于考茨基政治思想的若干问题,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突出己见。
从以上研究思路出发,本书结构框架如下:
第一章,介绍考茨基思想的发展历程,梳理他从民族主义者、达尔文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乃至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的成长过程。第二章,分析考茨基反对社会民主党内改良主义的斗争,说明他对修正主义的态度,介绍考茨基反对修正主义的著作,并阐述其社会主义革命观念。第三章,论述考茨基中派主义的出现,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德国革命、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分化等,都是考茨基人生中经历的重大事件。考茨基在这些事件中持何立场?有何主张?作用如何?这些都是涉及考茨基政治思想的关键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是本书第四章的内容。
第五章主要介绍考茨基的晚年思想。这包括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和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认识、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思考、对战争问题的论述、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分析、对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回顾,等等。
第六章,选取关于考茨基政治思想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如考茨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如何看待考茨基思想的演变,如何评价考茨基中派主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阐述笔者对考茨基政治思想的认识。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康德美学及其中国化起点
作者:蓝国桥
图书 康德美学及其中国化起点
-
2
图书 欧美STS比较及其中国化研究
作者:陈佳 陈凡
图书 欧美STS比较及其中国化研究
-
3
图书 信息主义及其哲学探析
作者:赵剑英 肖峰
图书 信息主义及其哲学探析
-
4
图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
作者:张会龙
图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
-
5
图书 《资本论》社会发展辩证法及其中国化
作者:刘伟
图书 《资本论》社会发展辩证法及其中国化
-
6
图书 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
作者:陈小鼎
图书 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
-
7
图书 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作者:刘召
图书 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
8
图书 国际体系的帝国主义倾向及其批判
作者:于海洋
图书 国际体系的帝国主义倾向及其批判
-
9
图书 计算主义及其理论难题研究
作者:李建会 赵小军 符征
图书 计算主义及其理论难题研究
-
10
图书 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作者:顾玉兰
图书 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