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主体身份研究:解读美国文学作品中主体身份建构

A Study of Subject Identity by Decoding American Literary Works form Ecofeminist Perspective

ISBN:978-7-5161-3486-3

出版日期:2013-12

页数:240

字数:200.0千字

点击量:10908次

定价:2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20世纪以降,性别主体身份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由此催生的众多女性主义批评之花如火如荼,繁盛不衰。在众多纷沓杂芜的女性主义宗旨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个相同的声音,那就是:消除性别霸权、建构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社会背景下,主张保护自然的生态主义与主张性别平等的女性主义充分融合,形成了新的批评视角——生态女性主义。从传统意义上看,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之间并无藤缠萝绕之联结,它们又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它们是如何在两个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上共同建构起对主体身份的研究范畴、研究目标以及研究内涵和外延的呢?当我们翻开《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主体身份研究》这本书时,当我们沿着该书作者精心构筑的逻辑维度拾级而上时,当我们耐心透视作者抽丝剥茧般的论证时,当我们细致品读作者深刻隽永的文字时,答案似乎渐渐清晰。

首先,在生态主义的指引下,人们把关注的视线投向这个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自然”,“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但长久以来,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们对自然进行着非此即彼的破坏性征服活动,把自然当做自身发展取之不尽的“聚宝盆”而肆意挥霍。反过来,对自然的消耗又直接吞噬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这样,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生态主义主张人类摈弃对自然的征服欲望,代之以敬畏精神、超越情怀来关注自然、守望自然、倾听自然,并与之和谐对话。由此联想到性别问题,在性别二元结构社会中,男性其实充当了“人类”的角色,女性则成为被任意宰割的“自然”,他们的历史关系如同一部人类征服自然的史话——短暂的欲望与长久的幻灭交织,有限的怜惜与无边的压迫相替。因此,女性要寻求继续生存的空间,只能不断创建认知自我的理论——女性主义。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都是弱势群体,面对强势,它们患难与共、携手并肩。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恰到好处地把自然与女性皆处于客体地位的境遇整合起来,在前人已有的生态女性主义基础上形成四大平等理论,即:性别平等、种族平等、阶级平等和自然平等。这平等背后其实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命题,即:互为主体和主体间性。进一步拓展视野的话,就涉及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性、社会性与自然性等主体互换及多元并进问题。在这里,本书考察了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主体身份问题,告诉我们:生态女性主义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它不仅努力解构传统的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模式,还通过文学批评、构建理论等方式重新唤醒人们要以守望家园的心态来考量性别平等问题,从而消解主体单一、主体霸权的传统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对于学界就此问题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何以作品为基调构建主体身份模式。

其次,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下,要想冲破性别主体霸权就必须拆除性别关系中的单向度藩篱,消灭绝对权威的羁绊,让主体间性在性别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此可引申到除了人以外的一切非生命存在上:自然、文化、意识、经济、科技、社会格局等,都存在主体身份的认同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论述启示我们:“主体与客体互为参照,互为补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再次,通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对主体身份的分析,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贪慕奢华、挥霍金钱、贩卖感情、颠倒伦常、破坏生态等都不是后工业时代独有的“目睹之怪现状”,而是主体间性持续式微和主体霸权无节制疯狂的结果。这直接导致理想国的沦丧、工具理性的狂妄和消费主义的至上,给自然、女性、乃至处于主体地位的男性都带来灾难性后果。当然,我们不必惊诧,因为一切后果都是被统治的客体对主体的报复性反弹,这是必然的结局。因此本书指出,要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首先要高存敬畏之心,深怀谨行之意,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践行笃实,构建和谐之文化。

最后,本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关注文学作品的叙述模式、话语原则和艺术手段。作者认为这些灵活的视角转换,有助于强化客体的主体品格。例如,本书提及一些小说通过拟人的手法,让动物具有人的意识和性格特征,使我们能方便地从动物的视角思考问题,从而具有“角度决定高度”的认识能力。另外,作者对于影视作品的科技手段也作了人文意义上的考察,很有新意,值得细细品鉴。

读罢全稿,临窗远眺。我的耳畔回响起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古人对自然的审美之心、物我两忘之情,不正是现代社会应该追求的吗?联想作者对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主体身份的研究,其用心之良苦,实值我们拨冗细读。

徐真华

辛卯岁末写于广州白云山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戴桂玉.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主体身份研究:解读美国文学作品中主体身份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戴桂玉.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主体身份研究:解读美国文学作品中主体身份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戴桂玉(2013).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主体身份研究:解读美国文学作品中主体身份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