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ISBN:978-7-5161-3222-7

出版日期:2013-09

页数:227

字数:232.0千字

点击量:8708次

定价:3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我国“十二五”乃至其后一段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企业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以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来赢得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的全面结合。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着新的突破,产业技术创新促进结构调整正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国际分工体系高度专业化,产业转移和集群发展密切结合,技术创新活动更多地表现为多项技术的集成创新和相关产业链的创新。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二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所需的投入不断增大,面临的创新风险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三是核心技术、关键知识产权和重要技术标准正在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焦点和关键所在,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根本、最关键”力量。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仍不强,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尚未从根本上突破的现实依然存在。许多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缺乏竞争优势,仍处于依靠资本扩张和资源过度消耗实现增长的状态,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目前,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都在提高,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单纯靠规模扩张推动发展所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将使这条路也越走越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已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创新,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就成为一个急需回答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产业技术创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各方从推进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独特的、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是实现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有效互动。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其结合的状况和模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及运行绩效。多年来,我国通过政府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产学研结合采取成果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和建立产学研全面合作关系等多种方式,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尽管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要真正通过产学研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必须解决以下一些关键性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产学研结合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也制约着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1.部分产学研结合中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在我国的产学研结合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但在政府推动或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场机制的现象,因此产生了产学研结合形式化的问题。产学研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是产学研各方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自主选择伙伴开展合作并分配合作成果的互利共赢行为,如果不能做到互利共赢,产学研结合就难以收到实效。即使是政府推动或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产学研结合,也应以产学研的自愿结合和互利共赢为前提。2.产学研结合中各方对彼此的定位和分工认识不清产学研各个主体机构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有各自的定位和分工,但在实践中常常发生错位。比如,有的学研方一旦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市场价值,就希望自己进行转化,不愿意转让给企业。有的企业在与学研合作中希望学研提供“交钥匙”工程,而实际上学研一般是做不到的,因为产学研合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他们有各自的优势和分工,学研不可能替代企业的功能。3.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与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不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投入高、风险大,系统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要求参与创新的各部门形成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而我国目前的产学研结合组织形式不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需要。一是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合作关系多,围绕多个企业共同的技术创新需求建立的持续性合作关系少。多数合作以企业向大学、研究机构一对一地委托项目,大学、研究机构组建临时性项目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合作的组织形式松散。意向性的合作协议多,责权利界定模糊,合作关系缺乏法律约束力,合同文本可执行性差,缺乏保障持续性合作关系的组织机制。4.产学研结合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出现利益纠纷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结合之前必须签订严格的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结合过程中要严格履行协议,出现问题要按照协议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但在我国的产学研结合中合作协议对责、权、利界定不清,为日后利益分配留下隐患;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处理利益纠纷问题依据不足;对协议的履行缺乏有效的监管,社会信用体系有待完善,人们的履约守约意识需要加强。5.产学研结合界面准确接口的亟待解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因素小,创新速度慢,其原因之一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没能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如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虽快,但按目前的趋势看已出现三多三少:各地各种名目为“科”“企”搭桥唱戏的科技交流会、科研成果发布会多,而最终成交的项目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又如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走遍大江南北,也很难找到一项满意的项目。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虽多,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实验室的成果,仅通过鉴定或小试,更未产业化。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靠产业界、政府、学术界及研究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建立一种能够相互对接的合作机制。张文强博士的这本新著是在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她的博士论文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实地调研,对以上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具有说服力的研究。书中作者在对有关资料和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及路径的一系列结论,对通过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实现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及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解决制约我国产业升级、持续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瓶颈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和理论意义。相信该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理论的深化及其实践的发展。值此出版之际,我乐意作序,加以介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院教授2013年6月11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文强.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张文强.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张文强(2013).中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