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国佛教研究史

ISBN:978-7-5004-6951-3

出版日期:2008-06

页数:342

字数:333.0千字

丛书名:《民国学术经典丛书》

点击量:11237次

定价:3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大乘起信论考证》序 松本文三郎 (1869~1944),日本学者,主要研究印度哲学与佛教学。石川县金泽市人。主要著作有《佛典结集》、《极乐净土论》、《宗教哲学》等。《大乘起信论》,旧题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千余年来,殆相习无异议。虽然,以历史上佛教教理发达之顺序言之,马鸣时代,似不应有如《起信论》一派之圆教的学说。以中国佛教思想派别言之,《起信论》学说,与专弘《摄大乘论》之真谛,亦多不相容处。故我国近年善言佛典者,对于本论已不免有几分怀疑,如欧阳竟无居士即其一人也。然怀疑论实不自今日始,隋法经等所著《众经目录》初著录此论,而以入诸疑惑部。其文曰:《大乘起信论》一卷。人云真谛译。勘《真谛录》无此论,故入疑。又唐均正著《四论玄义》此书中土佚,日本《续藏经》第七十四套收有残本。云:《起信论》一卷。人云马鸣菩萨造。北地诸论师云:“非马鸣造论;昔日地论师造论,借菩萨名目之。”寻觅翻经论目录中无有也。 法经《众经目录》之成书,在真谛殁后二十五年,而云:“勘《真谛录》无此论。”均正年代虽不可考,但既为唐人,与斯论出世时相去必不远,顾乃目此为“昔日地论师所造”。是则以鸣之著,真谛之译,在隋唐间本已成疑问,特后世学者不之察耳。距今十五六年前,日本学界对于此书始发生问题。初则对于马鸣著述怀疑,继则对于真谛译怀疑,终乃决定其为支那撰述而非印度撰述,且作者所属之派别、所生之年代亦大略推见焉。持此说者有三人,曰松本文三郎,曰望月信享,曰村上专精。其论文及著书为吾所见者如下:松本著:《〈起信论〉考》(明治四三年五月)    《〈起信论〉后语》(明治四三年七月)    《〈起信论〉之译者与其注疏》(明治四三年九月,并见《佛典之研究》)望月著:《〈起信论〉之作者》(明治三五年一月《宗粹杂志》)    《疑似经与伪妄经》(大正六年八月《佛书研究杂志》)    《关于〈大乘起信论〉作者之拟议》(大正七年一月《宗教界杂志》)    《〈大乘起信论〉支那撰述考》(大正八年一月《佛书研究杂志》)    《三度论〈起信论〉为支那撰述》(大正九年八月《哲学杂志》)    《〈起信论〉学说与〈占察经〉之类同及关系》(大正九年十一月《佛教学杂志》)    《〈大乘起信论〉之研究》(大正十一年三月,单行本)树上著:《对于〈大乘起信论〉之史的考察》(大正八年十月《哲学杂志》)    《四度论〈大乘起信论〉之著作问题》(大正九年九月《哲学杂志》)    《大乘论》(大正十年二月《哲学杂志》)    《〈起信论〉与〈华严经〉》(大正十年十一月《哲学杂志》)此问题以望月氏为中心,而松本氏导之于前,村上氏以斯界老宿翼之于后,当大正八、九两年中(即民国八、九年),日本论坛为此问题起一激战。其持反对论者为常盘大定及羽溪了谛,亦彼都著名学者。吾侪以史家之眼忠实评骘之,则望月派所持,盖信谳也。望月所著《〈起信论〉之研究》,为五十万言以上之一巨帙。此外松本、村上二氏所论述,又不下十万言。吾既搜而遍读之,辄撷其精要,且间附己见,助彼张目,以成斯论。吾属稿之际,有两种感想浮于我脑焉。 望月信享 (1869~1948),日本佛教学者。著有《中国净土教理史》、《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村上专精 (1851~1928),日本佛教史学家。号不住道人,兵库县人。著有《佛教统一论》、《大日本佛教史》、《亲鸾的开宗》、《大乘起信论讲话》等。其一,《起信论》在思想界价值之伟大,稍治佛学者皆能知之,无待吾词费。松本氏之言曰:“昔叔本华(Schopenhaner)极口赞美印度《奥义书》(Upanissd),谓为‘最高人智之所产出’。叔本华为十九世纪上半叶之德国大哲。《奥义书》印度古代哲学之总汇也,华译为“优波尼煞昙”。以《起信论》校彼,有过之无不及也。”斯言虽或溢美,要亦近真。本论自出世以来,注释者在百七十余家,为书不下千卷。望月著《〈大乘起信论〉之研究》书中,内有一部分题日《〈大乘起信论〉注释书解题》,千余年来中国、日本关于本论之著述,存者、佚者,皆略具矣。其影响于我国民思想之深厚,可以概见。朝鲜、日本千年诵习无论矣,逮近世而英译且有三本,巍然成为世界学术界之一重镇。前此共指为二千年前印度大哲所撰述,一旦忽证明其出于我先民之手,吾之欢喜踊跃乃不可言喻。本论是否吻合佛意且勿论,是否能阐宇宙唯一的真理更勿论;要之,在各派佛学中能撷其菁英而调和之,以完成佛教教理最高的发展,在过去全人类之宗教及哲学学说中,确能自出一头地,有其颠扑不破之壁垒,此万人所同认也。而此业乃吾先民之所自出,得此足以为我思想界无限增重;而隋唐之佛学,宋元明之理学,其渊源所自,皆历历可寻。质而言之,此为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结婚所产之胤嗣,而以克岐克嶷显于世界。吾辈生千年后,睹此巨大崇贵之遗产复归本宗,不能不感激涕流也。 其二,此一段公案,为佛学界空前之大发明,自无待言。然检诸家之论据,其取材不越全藏,则固吾国人所尽人能读者也;而发明之业,乃让诸彼都人士。是知治学须有方法,不然则熟视无睹。近数年来,国中谈佛者炽然矣,其纯出于迷信的动机者且勿论,即实心求法者,亦大率东听一经、西翻一论,绝少留于别派之条贯,往往糅矛盾之说于一炉,以自招思想之混乱。吾以为今后而欲昌明佛法者,其第一步当自历史的研究始。印度有印度之佛学,中国有中国之佛学,其所宗向虽一,其所趣发各殊。谓宜分别部居,溯源竟流,观夫同一教义中,而各派因时因地应机蜕变之迹为何如,其有矫诬附益者则芟汰之。夫如是,以言修持耶,则能一其宗尚;以言诵习耶,则能驭繁赜。要之,七千卷之大藏,非大加一番整理,不能发其光明;而整理之功,非用近世科学方法不可。日本近十年来,从事于此者渐有人矣,而我国则闻乎其未之闻。吾检此《起信论》一段公案,未尝不惊叹彼都学者用力之勤;而深觉此种方法若能应用之以整理全藏,则其中可以新发现之殖民地盖不知凡几。此实全世界学术上一大业,而我国人所不容多让者也。吾草创本文,其初不过欲辑译日本学者所说,介绍于我学界而已。既而参考各书,亦往往别有所发明。且日人著作,其繁简详略之处多不适于吾国人之检阅,乃全部重新组织如下。虽名迻译,实不异新构矣。为行文便利起见,故篇中所述,孰为望月说,孰为其他两家说,孰为我所新附,不复一一标举。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作始,十月七日成。此十二日中尽废百事矣。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梁启超(2008).中国佛教研究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