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实践与经验研究:1921~1956

ISBN:978-7-5161-5962-0

出版日期:2015-04

页数:291

字数:304.0千字

点击量:11276次

定价:5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结项成果(08CDJ008) 展开

图书简介

成长春成长春: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共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现中共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多次引用歌德《浮士德》里的一句话:“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但在一般人眼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一样,都是抽象和灰色的,与我们的生活相距较远。甚至许多从事宣传教育的同志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过于抽象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难以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尤其需要从历史的深处和现实条件出发,深入探究并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和发展的经验教训,系统阐释并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基础性工作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使命和责任,需要他们在研究中迸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活生命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前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扎根中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史、建设史、发展史,留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深刻印迹。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维护工人权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从诞生至今,中国共产党就率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维护广大雇工的权益,成为广大雇工利益的真正代表。总结中国共产党从1921—1956年在此方面的实践做法和历史经验,可以了解我党革命斗争和执政的成功经验,深刻理解党与群众,尤其是与工人阶级之间形成的血肉关系。长期以来,学术界和党史研究领域对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方面的研究较少。一方面,由于雇工在旧社会中涵盖面较大,分布领域较多,情况相对复杂;另一方面,雇工权益涉及的内容较多,难以有针对性地加以系统研究。党在这个领域的许多工作十分具体,虽然有一些法规条文,但对具体实施情况缺乏全面系统的记载和研究挖掘。王强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长期研究党的执政理念和经验教训,前期专注于党的“劳资两利”政策相关研究,就是为了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如何结合中国实际而成功执政的经验教训。党的成功执政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仅仅靠暴力,而是在政治与经济上采取了正确的主张,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熟的过程。“劳资两利”体现了党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坚持协调各方矛盾,推动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由“劳资两利”政策的研究再深入到党在雇工权益保障上的政策主张与经验教训,王强教授团队的研究重点已经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如何使工人阶级政党在执政时既保障工人阶级的利益又能兼顾社会其他方面的利益,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这是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后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也是考验工人阶级政党能否长期持久执政的关键问题。保障雇工权益面临着如何对待资方的问题,因为保障雇工利益必然要涉及和影响资方利益。在传统观念和利益格局中,劳资双方任一方的利益提升必然会造成另一方的利益受损,解决劳资矛盾最彻底的办法是消灭这种雇佣关系。但是,当这种雇佣关系消亡的条件还不具备之时,如何处理劳资之间的矛盾关系必然会成为执政党面对的重要问题。在区域执政和保障雇工权益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劳资两利”思想和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劳资两利”基本确立起劳资双方在政治上平等、经济上两利的新型关系,从而既改善工人的地位和待遇,提高他们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教育广大工人从长远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保障资本家的合法权益,团结和监督资本家按照政策规定,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劳资两利”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创新,反映了对劳资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劳资两利”政策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带领广大无产阶级取得了革命胜利;同时又灵活运用斗争策略,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了革命力量。“劳资两利”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积累了执政经验,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正是在“劳资两利”的思想和政策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实践才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也更加符合现实,使雇工权益的保障更加全面有效。中国共产党在制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时,注意到革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力量构成的复杂性以及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影响,对雇工权益的保障具有阶段性和务实性的特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发展。其务实性体现在没有一味地强调雇工利益,而是与“左”的错误不断作斗争,坚持把雇工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在革命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不断谋求维护工人阶级利益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出发点。不过,承认劳资矛盾是一种经济矛盾,并且力求在经济范围内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和改善劳资关系,从而达到“劳资两利”是中国共产党在保障雇工权益的实践中得出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和解决劳资矛盾上局部或者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左”的干扰,试图用政治行政手段甚至暴力手段消灭私人资本来彻底解决劳资矛盾。但是,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要完全消灭私人资本既然不可能,劳资矛盾的存在就具有长期性,而且这一矛盾终究是生产力发展中的经济利益矛盾。劳资矛盾双方有否定对方的一面,但也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在私人资本存续并且需要雇佣劳动的这一现实生产关系下,劳资矛盾的解决更多地要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在保障雇工利益时,要综合考虑劳资双方的利益,建立协商机制来解决劳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保障雇工权益上可能没有系统清晰地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劳资矛盾的思想和做法,但实践中运用经济手段来保障雇工权益依旧是中国共产党的做法与经验之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保障雇工权益作为自身政治生命的主要内容,在没有执政的情况下,坚持通过立法运动、组织工会等形式在政治上维护雇工权益。在执政情况下,通过立法、工会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充分体现工人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和社会权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鲜明的政治立场,把工人阶级自身的解放作为永恒的事业,通过各种手段,全面维护雇工经济和社会权益。雇工权益的保障如果只停留在政治领域,往往是抽象的,从而容易脱离社会现实。而要从经济方面保障雇工权益,就需要考虑不同经营领域不同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盈利水平,还要结合劳动力市场和雇工工作性质、能力表现等综合加以分析判断。同时,不能让雇主对雇工利益承担所有责任,而是要明确划分雇主、雇工和政府的职责,使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这显然需要建立系统的法律体系来加以解决。只要存在着雇佣关系,存在着劳动者要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存问题,劳资矛盾就必然存在,因此,保障和维护雇工权益就是中国共产党要研究和加以解决的中心工作之一。劳资矛盾的解决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劳资矛盾关系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如何处理这对矛盾是对执政党能力的重要考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劳资关系的矛盾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随着我国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我国的劳动关系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变化,党和政府在对待劳资双方的态度上,既要认识到劳方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弱势地位,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对劳方权益给予支持和保障,又要兼顾资方的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水平过高地满足劳方的要求。要做到“劳资两利”,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和法律手段,促进劳资协商机制的建立,使劳资双方达成战略性合作的目标,共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贡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雇工权益保障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解决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面对新时期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认真总结和反思过去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借鉴各国执政党的成功做法,协调各方关系,始终紧密联系群众,把党和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关系放在首位,深化党与群众的鱼水之情,才能应对复杂局面,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在上面的认识基础上,王强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展的这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雇工在旧社会的生存状况,分阶段梳理和归纳了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历史做法及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始终把雇工权益保障作为自己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政治、法律和经济手段对雇工权益进行全面的保障。本书对保障雇工权益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手段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既看到各种手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作用,又指出各种手段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历史经验教训,尤其对政治行政手段的适用性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这一手段在革命斗争时期是主要手段,但随着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对象的多样性,应该转向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来解决雇工与雇主之间的矛盾。这些研究成果包含着党的历史发展中的丰富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是党的历史前进和发展的真实写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而要呈现这些细节,需要研究者既要对历史资料进行艰苦的收集,又要在纷繁的资料中提炼观点,再现历史。党史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既真实地反映党的历史过程,又体现党的性质,要求观点、立场与史料的结合。王强教授在研究中充分地把握了这一研究原则,使党史研究不仅反映了党的发展过程,而且对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王强教授是一个有丰富个性的人,他的丰富个性不仅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对同事的热情、对家人的关爱、对事业的投入,还融汇在他的学术研究选题所呈现的现实感和理论意义。他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一个中青年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传播和发展中的精神追求及多样实践,他的生命用这样的方式凝结了。细细研阅他的成果,就如同与他的生命在对话,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性和现实感,王强教授就是这样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他用自己的研究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历史和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运用及不断发展的有生命的思想。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用自己的生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作了诠释。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贾后明,王强,孙卫芳.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实践与经验研究:1921~1956[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贾后明,王强,孙卫芳.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实践与经验研究:1921~195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贾后明,王强和孙卫芳(2015).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实践与经验研究:1921~195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