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休闲哲学

ISBN:978-7-5004-8098-3

出版日期:2009-09

页数:293

字数:185.0千字

点击量:10079次

定价:2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常言道:“衣食足知荣辱”,说的是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人们精神面貌、思想追求的变化。荣辱者“体面”也,肚子饿得咕咕叫时难得去顾什么体面,万般无奈只好“饥不择食”。但顾体面却有不同顾法,厕所装金马桶固然是体面,有知识有文化也算得上体面。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附庸风雅”的伴随现象,不过多数人绝非只想当风雅之士,而是真心希望充实和提高自己。因此我们看到,人们在收入增加、谋生的压力减轻之后,渐渐兴起了“文化消闲”的时尚,正可谓“饱暖思读书、思学习”是也。台湾有个经济学家叫高希均,他早年提出一个口号叫“把酒柜换成书柜”,社会今天似乎也真的该把观念改一改了。有报导说随着经济发展和医药水平的提高,人的平均寿命虽然增长,自身的免疫力却反而成弱化的趋势,不仅老祖宗当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豪迈现今的孩子赶不上,甚至都市男性精子的数量也明显减少 (与生活节奏加快造成的神经紧张有关),假如再由于消费品的充裕,生活越来越安逸和舒适,人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反而下降,那可真的该算是“成长的悲哀”了。所以文化消闲不能闹成某种自生自灭的社会现象放任自流,而是有识之士都必须抓住的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

文化消闲当然要有文化的内涵,但它绝不同于严肃意义上的学知识、学文化,比如为了工作需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进修某个专门学科或特殊技能,它甚至不同于个人在与本职工作无关的领域凭兴趣、爱好,满足求知欲进行的钻研。消闲的特点是在知识的海洋中漫游,目标并不明确具体,也没有强制性,遇见什么便是什么,很像在海边捡拾贝壳,讲求放松,讲求趣味性,即使阅读也多半属于鲁迅所说的“随便翻翻”,所以只能叫做“消闲”或“休闲”。但是千万别小看这种似乎漫不经心的学习,它虽不刻意打造,却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更能影响人的整体思想素质。好比说一个江湖汉子,没念过几天书,却完全可能做下惊天的壮举,他一身侠肝义胆从哪里来的?也许就靠从书场中听“说岳全传”或“三国”、“水浒”学来的。古今中外讲求个人的思想修养都主张博学多才,吸收各种思想营养,反对“单打一”。德国的黑格尔自诩“人类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中国则向来不赞成武将只会逞匹夫之勇,而崇尚文武双全、儒将风格。现在有些工作狂,你看他干起事来真不要命,可是注意力过分集中,知识面狭窄,常常囿于己见,乱发脾气,其实是在事态或环境的变迁中思想偏执、头脑僵化、难得与时俱进。还有些女孩子,因为社会竞争激烈,自己无心时政也不让男友关心时政,从早到晚只想把每一秒钟都用来挣钱。我就遇见一位显然不知“杂家”为何物的女生向我抱怨其男友说:“他又不从政,管那些没用的闲事干吗?”我回答说:“那样一来,你岂不让他只晓得身边的琐事,婆婆妈妈、鸡零狗碎,还怎么能像男子汉一样头脑灵活、视野广阔?一旦你们发生点小摩擦,又哪来的胸襟、气度让着你?”

诸如此类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它使人联想到教育家常说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别,前者大体是指课堂教授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后者则比较广泛,包括人的道德精神、性格特征等。重视智力因素当然是对的,但绝不能仅仅认为它才算“真本事”。很多人不了解,对个人成就而言非智力因素其实远胜于智力,因为它控制着“智力”如何使用。试想一个人在挫折面前心灰意冷、毫无斗志,纵然满腹经纶又有何用?这点在教育学家中几乎已是定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即智力因素允许经程序化的方式刻意打造,从小学的语文算术,到中学大学更高深的科目,都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编出教学计划。相反,非智力因素却无法排出打造的程序,谁见过哪所学校开设“勇敢学教程”去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的?各种非智力因素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生活磨砺逐渐形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消闲却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事物的发展规律、人生的经验、价值的取向等,均可借助不同的文化载体,以不同的渠道和方式移植到个人的头脑中,成为个人思想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以休闲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一点都不稀奇。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消费品的技术含量普遍增加,民众毋须专门学习,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正常消费就能“顺便”获得许多有用的知识,哪怕它们不够专业,同样是知识的传播,有助于开发民智。现在家家都有若干日用电器,不少人不仅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甚至学会了简单的维护,这难道不算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过这些知识与在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一样,都属于“智力”范畴。相反,在娱乐和其他休闲活动中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或多或少纳入各种具体的知识内容,可称为“知识文艺”,我们甚至可以不拘一格搞些“知识旅游”、“知识夏令营”等,它们却更多影响非智力因素。原因之一是在这些活动中常常模拟生活的片断,融入人生的哲理,却不靠说教,而靠体验,更多采用形象思维,除了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文化”肯定是好词,但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能搞“优名化”,说它一定代表真善美,无论中外,无论传统或当代,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两者混在一起,叫人“拎不清”。尤其现在不少人把文化当“产业”,故意迎合某些低级趣味,管它消极颓废、丑陋低俗,只要能换来钞票,都一律包装出售。休闲文化讲求放松,他们更容易乘虚而入,使各种沉渣泛起,叫人不能不格外小心,鉴识其中品味的差别。

在讲求趣味的消闲活动中,故事性很强的文艺作品、历史题材占据重要的地位,拥有最大的听众、观众或读者群,这是容易理解的。可是为什么哲学也要来凑热闹呢?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哲学是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代名词,所谓“深奥的哲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哲学philosophy一词在希腊原文中本是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的,可以解释为由热爱、酷爱滋生出来的聪明和智慧。照这样解释它应当是一种招人喜欢的东西才对,怎么后来却钻进象牙塔,弄得神秘兮兮,叫人觉得挺玄乎的了呢?这个细节很难考证,但责任一定在哲学家方面。比如黑格尔,他的书拿腔拿调,装腔作势,连哲学教授也未必真正啃得动,加之被赋予“官方哲学”的崇高地位,当然要和民众产生隔膜、严重脱节了。

有一个口号,叫“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可惜绩效一直不彰,尤其还曾经有人借题发挥,打过一些莫名其妙的笔墨官司,结果是大大糟蹋了哲学的名声。所以现在选择“休闲哲学”做题目颇有点像捡着一块烫手的山芋,没有独出心裁的构思,说来说去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除了套话就是废话,哪怕再通俗易懂,照样不能引人入胜,一定砸锅无疑。这当然考验作者的智慧和功底,成功与否要看能否挽回哲学的名声,它得由读者自己判定。但无论如何,“休闲哲学”也不能轻易打退堂鼓,否则“文史哲”三剑客,休闲文化中就缺少一大块。而且和文艺的、历史的题材相比,这一块更富于“智慧”的色彩,搞好了能够帮助人学聪明,其功效是其他任何形式不能取代的。

不过,对于哲学能消闲我还是满有信心。消闲不等于睡大觉,完全不动脑筋。按照俄国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大脑保健的关键是实现“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别太累,也不能太闲,绝对懒惰的人是没有的,也并不真正有益健康。《西游记》中说“心猿意马”,暗喻人的思想非常活跃,像活蹦乱跳的猴子或脱缰的野马,不信可以试试佛家所谓的“入定”(摒除心中一切杂念),真的不容易:哎呀,闭上眼睛就红尘滚滚!只要醒着,人总会想点什么,思考是大脑的常态。问题是要使思考产生快感,除了那些好事、美事、轻松愉快的事可以使人沉湎不起、想入非非之外,把道理真正讲深讲透,让求知欲得到彻底满足也有类似的效果。不是有人读起书来“如饥似渴”、甚至读到“拍案叫绝”吗,它显然是一种快感,体内一定伴随有快乐激素内啡呔的分泌,休闲哲学就该往这个方向努力。哲学的趣味性源于它和生活的联系,所谓“生活之树常青”。联系实际应该是哲学家的基本功,而且这方面它比文学、史学更方便,因为哲学的道理很普遍,放诸四海而皆准。文学描写他人和外域,历史描写过去,他人、外域和过去与本人当前的现实总有差别,不会完全雷同,所以借鉴也常常颇费周章,未必十分容易,否则怎么解释“生搬硬套”是个贬义词呢?

通过消闲来学点哲学,要求别太高。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首先文字不要使人感到太累,但凡做到这点我就打及格分。其次才是希望读者能够偶有所得,谈不上什么“全方位”、“多层次”,只消点点滴滴、点滴在心头即可。哲学这玩意儿曾经被说得很伟大,因为它普遍,但实际上做事情光靠哲学远远不够,因为事情都是具体的,必须先依靠专门科学的特殊规律。哲学的作用在于教人跳出既有框架作整体观察,辨识方向,常常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使人脑子开窍,拿它当饭吃可不行。不过这个“开窍”兴许正在事情发展的“关节点”上,所以也不能完全忽略,而要给予适当的重视。

哲学的普遍性来源于它的概括性,这点对评估既有的哲学遗产极其重要。老祖宗确有许多了不起,值得学习、尊重、传承和发扬,但同时也万万不能被吓趴下。须知,他们再聪明、再能耐,用现代的眼光来看都只能算“科盲”。在他们的年代,社会的发展水平能够提供怎样的知识背景?他们进行理论概括的基础会有多广泛?假如把我们今天懂得的科学道理讲给他们听,估计他们多半听不明白,这就叫历史的局限。再说,哲学家能亲身经历多少实践?许多论断不过是猜的、蒙的,虽然睿智,却无根基,人们也大可不必太认真。尤其在中国,由于鄙薄技术,思想家或哲学家宁可融合宗教的玄思,也不肯直面科学的真义,无论孔孟、老庄,或称儒释道家,莫不如是。西方在这点上却不一样,科学和哲学互相沟通,形成了传统。法国的笛卡儿,数学上有卓越成就,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很难辩驳。斯宾诺莎把他的《伦理学》冠上副标题,叫“依几何方式证明”,表示他避免武断而崇尚推理。培根、洛克就更不消说了。最有趣的是黑格尔,记得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评论他的《逻辑学》(大逻辑)时说,“在这部最唯心主义的著作里,唯物主义最多,唯心主义最少”,也是因为他在书中引证了大量科学的内容。这些情况使我很难不自发地数典忘祖、崇洋媚外,举双手赞成鲁迅说的要“多读外国书”。看过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都知道,他对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评价极低,和当今到处兴建“孔子学院”形成鲜明对比。不过我想这是孔老夫子沾了中国崛起的光,未必真的因为他本事大,不然十年前怎么不见这些学院?

需要声明的是我的这个态度只适用于中国哲学,绝非一般的中国文化,包括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尤其唐诗宋词、国画山水,中国确有中国的可圈可点之处,绝不比任何外国的差,而在哲学方面却使人十分惭愧,绝对是薄弱环节。比如,拿物质构造来说,用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去同道尔顿的原子论乃至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相比,怎么比得过?

由于这个缘故,本书关注的重点都是“洋”哲学,黑格尔呐、后现代呐、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呐、随机性呐,等等。选择的标准首先是看能否引出有趣的话题,其次也看牵涉的范围有多广泛,能否实实在在地益心益智。所谓“洋”哲学是仅就思想的发端或出处而言,一经成为哲学道理,那就不分古今中外了,对所有的人都一概适用。不过因为是休闲,所以大家也不必太认真,非要讲究系统和严格不可,尤其有许多意见是顺势发挥或据理引申,顶多在挥洒、戏说的时候尽量做到八九不离十,别太离谱即可。以一本正经的哲学教授的目光来观察肯定会挑出不少毛病,但在下也顾不了许多。只希望爱学习的朋友耐心听我把一些事情或道理细细地掰开来讲一讲,把哲学的干巴巴的几条筋用文火煨烂,加上佐料,看看合不合你的口味。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以“随便翻翻”的方式来消除一天的疲劳,实行劳动力的再生产,倘能同时扩大一些知识面,吸收一点思想营养,按说是挺合算的,何乐而不为呢!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钟学富.休闲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钟学富.休闲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钟学富(2009).休闲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