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孔子这个人与他所面对的问题

ISBN:978-7-5004-7546-0

出版日期:2009-01

页数:357

字数:351.0千字

点击量:8863次

定价:40.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我与邵耀成先生相识是在1980年周策纵教授主持,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召开的《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那是中国重新开启面对世界的门户之后,文史界第一次派红学界的代表参加美国召开的国际会议,大陆是周汝昌、冯其庸和我一行三人前往与会。这次会议盛况空前,海外一些著名学者都来了,真是胜友纷至,冠盖云集,屈指算来已阅二十八年矣。当时我方逾知非之年,而邵先生少年清彦,方执贽于斯坦福大学刘若愚教授门下。与邵先生会上攀谈,始知邵先生已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数学学位,由于对文史的浓厚兴趣,又转到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攻读,我当时就对邵先生满怀敬意。我想如果不是至情至性,追求真学问之人,断不会作此“不顾实际”的选择。会上一别,很少和邵先生再晤,曾受他远道之托,转交给钱锺书教授一篇他的文章,钱先生回信,对之颇为称许,以治学当掉臂向前一语相勉。以后从其他朋友处断断续续地听到他的消息。听说他已从刘先生门下卒业,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作的是《文心雕龙》。后来又听说他在美国改行,下海经商,在华盛顿创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当时心里不免觉得惋惜,以邵先生的天分令才,加上他自己对文史的兴趣和扎实的根基,如能长在庠序间,必也能开辟自己的一方沃土,令世人瞩目。他忽而弃学从商,这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

去年夏天,一个晴朗的下午,邵先生忽然来访,别后垂三十年,老友重逢,分外亲切,握手之际,想起当年红学会上的情景,宛在目前,然相对华发,不免又生出几分感慨。互道寒温之后,邵先生又拿出了厚厚的一叠稿子,题目是《孔子这个人与他所面对的问题》,这一次又大大地出乎了我的意料。没想到这么多年商海濯足之余,邵先生又拿出了那么丰硕的研究成果。仔细拜读了邵先生著作之后,更多了几分感慨。现代人多喜欢说所谓“儒商”“儒商”,张口闭口不是陶朱、猗顿,就是胡雪岩、乔致庸,实际上所推崇的不在“儒”而在“商”字,但我更欣赏的是“商儒”,能在商界里打滚的同时,又能不忘情于追求知识,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这样的人物,诚不多见,邵先生庶几乎是矣!

《孔子这个人与他所面对的问题》如作者所说,是“尝试把孔子放在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的位置上,来看他所生活的社会,他所面对的时代和社会问题”。我们知道,孔子的一生既精彩,又是扑朔迷离,古往今来,随着人代迁移,孔子也由一个“乡里教人以道义”的师儒,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历代粉饰和神化的过程,自然是把一个凡人不断地超凡入圣。科举考试在元仁宗以后成为定制,孔子形象的神圣与庄严,更是任何人不能质疑的。记得明初解缙参加乡试时为“子曰”一句话破题时,曾袭用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里的两句话:“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前一句点破了“子”字,标举了孔子在历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后半则点破“曰”字,说明了孔子的话如何有着垂教万世的分量,有着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分量,他老人家想自甘凡俗,想不被神化已不可能。

正因为如此,关于孔子的著作,无虑汗牛充栋。远则如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王肃的《孔子家语》,近则如钱宾四的《孔子传》,匡亚明的《孔子评传》,再近的如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对孔子的生活、思想、经历和时代,我们似乎不乏资料和描述。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对这一论题还有必要更进一步探讨吗?我想看过邵先生这部著作一定会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邵先生此书的特点首先是既有学术性,又有相当的可读性。这部著作是文散结合,夹叙夹议,加之以幽默的笔法,为我们揭示了孔子作为一个人的凡俗的一面。关于孔子的身世,最为后人隐晦的莫过于说其父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对于后儒来说,最刺眼的莫过于“野合”一词。最重视礼教并且变身为两千年来礼教之祖的孔子,其本人竟然是超越礼法之外的产儿,这真是有些反讽。司马迁凭着一支无所顾忌的史笔,把老夫子与生俱来的疮疤给揭了出来。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在后世颇受讥评,与司马迁不为圣人讳恐怕也不无关系。班固父亲班彪在《史记论》中就说:“其(司马迁)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论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汉初重黄老而轻儒学,司马迁夫子亦有此倾向,后儒对司马迁所记述“野合”一事及孔子见老子一事多有非议。王肃作《孔子家语》,即说两人原有婚姻,绝口不提野合一事,而孔子入周见老子,王肃所记老子的一番话又与《史记》绝不相同。邵先生追溯了后儒为“野合”曲为饰词的根源:一出于张守节《正义》,一出于司马贞《索隐》。司马贞说所谓“野合”是说“梁纥老而征在少”,而张守节则说男子六十四岁则阳道绝,女子四十九岁则阴道绝,过此年龄成婚皆为“野合”,邵先生就此评语不无幽默:“我们今天社会上众多老夫老妇的黄昏结合,照司马贞和张守节的看法,就是‘双料野合’,他们两位在唐代就能为我们资讯时代如此解颐妙语,也真是太有幽默感了,但他们这个妙解大约是找不到旁征的。”幽默中则又一语破的。其后,作者又从《周礼·地官司徒·媒氏》所记“中春之月,令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周代婚俗来论证“野合”实为当时的旧俗。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砖“桑林野合图”又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周代“野合”风俗的可能性。

本书的又一特点是翔实的历史背景的考核。在论述孔门弟子何以多仕于卫时,邵先生对卫鲁政治的不同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说:“卫鲁政治最大的不同在于卫君有君权而鲁君已大权旁落,政权落在执政的贵族手上。”而手握君权的君主多喜任用贤人,其中不乏异姓平民。而孔门弟子既多仕于卫,复多仕于鲁,前者是因卫君任用异姓平民,后者是与孔子“我们这位沉默的革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鲁国不任用平民异姓的传统”相关。邵先生的这段分析可谓独具只眼。考察历史背景,我们现在所能而所必须依据的不仅是历史文献中的资料,而且还要面对出土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这也是由于学术的长足发展所致,特别是有关商周的文化和历史。古代学者要寻绎古史的旧观,曾过度相信传说记载,举凡经、史、疏、注,子部百家,都以为信史。关于孔子的生平、交游、仕履、行状,也不免掺杂了一些当时的神话和后世的想象。清人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其用意固然是把经典还原成了历史文献,也就是说不再认为经典代表了绝对的真理,而是认为另外有真理,经典和其他文献一样是可资参照的以觇事理(刘咸炘语)的文献。清代学者“取证乎六经”,至于也有人笃守经典,甚或以为“六经以外无信史”,则是一种偏嗜文献的取向。清代晚期金石学大兴,实为考古学之萌芽,发展至所谓罗王之学,史家又有不信经典,由“六经皆史”一变而至“金石以外无史”,形成偏嗜文物的史学趋向。时至今日,考信三代,二者不可偏废,已是达人共识。本书论孔子之生平、仕履、出游及其门人,既多取信于六经,复多征用古史考古的成果,视界闳阔,言必有据,虽然语言通俗,面向大众,然绝非坊下流行之通俗文学本可比。如讲到鲁国贵族和孔子的畋猎,孔子的婚姻,鲁国保存的典章礼乐,作者虽出之以大白话,实际上乃结合了目前考古研究、历史研究对周代文化的理解,也包涵了作者对相关成果的认知。

邵先生曾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得到数学硕士学位,他在介绍孔子生活的背景——春秋时期鲁国文化时,谈到伏羲八卦在中华文化发展上的重要。在这里,作者又一次显示了其数学家独到的眼光,如他指出天地人爻位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数位在数学上的重要性。在很多问题上,邵先生都有自己的见解,难以一一列举。我认为最能让读者一新耳目的应该是书中对孔子思想的分析。在谈到孔子的思想时,作者分列了几个标题,如:“以礼的眼睛看世界”,“以形容和分析的方法对‘仁’作概念性的探讨”,以及“构成文明的焦虑不安的父系社会与婚礼的关系”。这些篇章在在显示了作者作为数学家所独有的逻辑语言的魅力。在谈到中国传统中以“礼”的眼睛看世界时,邵先生以此与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作了有趣的比较,认为与中国不同的是,希腊是以“神话”的眼睛看世界。并且指出:“有一部分学者甚至认为仪礼与神话,在古史中是有‘同步而行的’(pari passu)的源头,与互为印证的结构与气氛。也就是说……礼是一般性(general)的,神话是个体性(individual)的。礼是一节一节(episodic)按时间顺序的,神话是有情节结构(plot structure)的。礼的节与节之间的关联是节奏呼应性(echoing)的,神话的事与事之间的关联是因果呼应性(casual)的。礼的重点在外观的行为(external behavior),而神话的重点在内在的冲突与和解(internal conflict and resolution)。希腊用‘神话的眼球’看世界,中国人用‘礼的眼球’看世界。”

读邵先生这段话不觉为之击节,中国与希腊在古文化的特征上当然有很多异同之处,但邵先生的这段分析是用人类学、神话原型批评中结构主义的方法,借以反观中国的文化,揭示了很多我们未曾看到,或者说看到了也未曾予以足够重视的特点,像这样的论述书稿中还有很多。

综观全书,不乏精义,可以说这是一部可读的好书。我以为邵先生实得益于其所受到的严格科学训练,他的业师刘若愚教授所给予的西方文论的训练,以及他自己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挥独立思考,更进一步。我希望他再接再厉,我们未来能读到更多邵先生的著作,获取更多新鲜的知识和对人生及历史的领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陈毓罴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邵耀成.孔子这个人与他所面对的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邵耀成.孔子这个人与他所面对的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邵耀成(2009).孔子这个人与他所面对的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