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模式

MEANING NEGOTIATION IN THE INTERPRETING PROCESS

ISBN:978-7-5161-0523-8

出版日期:2011-12

页数:318

字数:350.0千字

点击量:8049次

定价:4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编号:08JA740027);2011年度宁波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展开

图书简介

本书的主题是剖析口译思维过程的认知构建,主要内容关涉口译思维理解、思维推进和思维重构的认知原则和认知机制,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思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多元定性研究路径,旨在揭示口译发生时的思维运作玄机,为优化口译培训与社会服务提供客观依据。

口译思维过程指口译发生时的后台认知,聚焦正式会议交替传译(以下统称口译)所涉及译员大脑思维过程的心智运作;意义协商亦称概念化协同运作,指口译心智运作的特殊意义构建,表征为涉及一系列复杂输入维度的概念整合思维。本书试图说明,通过意义协商机制运作,译员将动态感知的语言信息和交际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经验信息不断进行在线整合,获得一连串思维顿悟。

截至目前,大多数针对口译思维过程的研究(如信息加工、脑神经、认知心理等)都是围绕口译程序的串行加工进行反复论证,而对于语言信息处理、记忆分析以及意图实现之间的概念接口与概念化方式尚缺乏系统描写,口译思维过程所蕴涵的认知本质扑朔迷离。本研究以系统科学的自组织运动机理为整体观照,以福柯尼耶(Fauconnier,1997)、福柯尼耶和特纳(Fauconnier & Turner,1996,2002)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视点,结合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科学中描写言语交际的基本原理,采用理论模式探讨与实据论证相结合的办法,考察口译思维过程中不易察觉的概念化表征,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围绕意义协商机制运作的口译思维过程认知模式。

本书旨在揭示系统与要素以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具有解释性和可操作性的口译认知运作模式,从概念层面把握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构建。基本理论假设是,口译思维过程通过体现人类高度复杂经验认知的概念化系统得到表征,其心智运作绝不是简单和笼统的输入—输出机制,而是以动态、开放、立体的思维主体意义协商运作为核心机制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意义构建,体现为独特的概念整合思维流程,且通过三阶合成运作得到表征。口译思维流程以心智空间为基本认知单位,涉及源语空间、感知空间、关联空间、语境空间、理解空间、记忆空间和译入语空间的概念合成运作,输入维度涵盖语言、交际和经验三类相互关联的范畴层级,通过意义协商,不断进行合成运作,在合成空间出现一系列概念突显。三个互为关联的理论假说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认知框架,它们分别是:前知识突显假说、双重语境连通假说和言效契合假说。本书试图说明,意义协商作为口译思维过程的基本运作机制,贯穿思维理解、思维推进和思维重构等一系列认知程序,在双重语境连通的持续运作下,前知识结构得到不断更新发展,最终实现言效契合的认知目标。

第一,前知识突显假说。前知识突显指长时记忆中程序化的知识结构,在口译现场条件下被瞬间激活并迅速融入工作记忆,通过跨空间映射和合成运作,形成概念压缩。前知识突显是意义协商的基本概念化方式,作为不同级阶概念整合的动因与成果,贯穿口译思维过程。核心论点是:首先,前知识并非仅是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存在于口译思维的任何阶段并活跃于口译思维网络的动态意义单位。其次,前知识突显与主体性运作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激活的关系。最后,前知识运作主要通过文化视角、语言结构与话语风格的激活与相关合成运作,促成新的概念突显。由于意义协商运作,贯穿口译认知过程的知识结构具有动态发展的概念特性。

第二,双重语境连通假说。双重语境连通指调出各类相关社会脚本参与口译在线认知的概念化过程,其中在场概念(主要包括语言、技术与情景框架)与不在场概念(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情感与趋势框架)的激活连通是产生系统整体效应的理据。口译语境认知构建的认知理据是双重语境连通,其运作方式形成口译意义协商机制运作的重要概念化表征,说明口译语境既不是外在的物质现实,也并不是内在的心理反映,而是通过双重语境连通得到表征的系统构建。因此,口译语境随着口译认知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概念化运作,成为推动口译思维进程的动态意义构建。

第三,言效契合假说。口译交际的目标是致力于不同认知主体的视阈融合,即言效契合。言效契合突显了口译言语行为认知中的主体间性意识,强调不同口译主体间的交流互动是形成空间关联的重要理据。口译言语行为是非线性的、非静态的、超语言的意义协商概念合成,言效契合得益于源语发言意图在译员思维产生的言后效果(概念突显)和主体间性运作的成果(概念突显)之间的跨空间映射以及连续性合成运作。主体间性体现了口译概念整合过程中意义协商机制运作的理据,其概念化方式不仅提高口译概念整合的效率,而且对实现言效契合的口译目标产生积极影响。

为完成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双重任务,本书基于帕奇哈克(Pöchhacker,2004)所提倡的多元定性研究路线,遵循“确定目标—提出方案—建立模型—分析结果—综合评价”的系统论证过程。

通过演绎推理,确认“口译思维过程是不同心理现实进行意义协商的概念整合,其认知路径遵循口译思维流程意义协商原则”这一基本假设,并将围绕该假设的一系列论证作为具体研究目标。

研究方案包括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在理论探讨部分,主要以近年国际会议口译的音视频材料为观察语料,以当代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视点,结合语言哲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系统科学的整体思维方式,进行自下而上式探讨,从口译思维过程的语言观、心智观和整合观三方面论证口译思维过程的概念体系。

理论模型建立在对口译思维过程概念体系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并以认知语言学有关心智空间和概念整合的核心论说为立论框架,提出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原则,进而推导口译思维过程的三阶合成意义协商模式的结构性架构。

为完成模式构建并检验其效度,本书从第六章开始,围绕意义协商原则,设计实证研究方案,对先前提出的研究预测进行深度检验,通过仿真实验,建立可行性实证数据库,比较相关概念化方式对口译意义构建过程的影响。

数据分析主要围绕模式检验展开,首先采用变量赋值的办法,科学量化关涉语言与思维操作的相关变量,然后开展实验、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多元数据分析,针对职业译员、受训口译人员和非职业受训人员等被试组别的所有口译现场样本,进行意义协商范畴分类。为便于验证,赋予影响口译思维过程认知结构的要素权重,并将变量代入结构模式,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假设检验。

最后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评价,讨论各变量在口译概念整合不同阶段的作用、相互关系和不同变化,综合评价模式建构的优化与变量确定的合理性,补充和完善理论假设,推论本研究的结论。

总体而言,本书主要针对口译心智运作的概念化本质,将口译思维过程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构建纳入意义协商框架进行考察。通过一系列努力,口译思维过程中一些长久没有明确解答的关键问题在一个系统的概念化框架下得以明晰,针对不同范畴群体的思维轮廓得以勾勒,隐匿于口译思维过程背后的复杂意义构建逐步被揭示开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模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谌莉文(2011).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模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