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如果你问很多西方人,这样的俄罗斯人也不在少数,他们很可能都会回忆说尼基塔·赫鲁晓夫就是那位在联合国拿鞋子敲打会议桌的粗俗的、没有教养的乡巴佬。
尽管参与了斯大林集团的种种行为,然而赫鲁晓夫还是努力想使苏联非斯大林化。他试图改革共产主义的大胆而拙劣的努力开始了一段想在缺乏人性的制度上贴上人性化标签的(起初是以他自身的形象)、长期的、反复无常的历程。赫鲁晓夫不仅帮助四分之一世纪后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与鲍里斯·叶利钦铺平了道路,而且在为国家寻求稳定繁荣的新道路中的失败预示着挫折将会始终伴随着他的改革尝试。
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见到赫鲁晓夫是在1959年9月。就在回到大学参加第二学年学习的前夕,我见到了赫鲁晓夫,当时他正在美国访问,他的车队正驶过纽约的中央公园。1964年,在苏联学习俄语期间,我来到了位于乌克兰顿涅茨克的一个煤矿,赫鲁晓夫年轻时曾在这个煤矿工作过。到1965—1966年,我作为交流留学生到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时,赫鲁晓夫已经下台,颜面扫地。我的学友们因为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的犯罪行为而对他心存感谢,但他们又为这样一个在他们眼里是乡巴佬的人成为他们国家的领导人而感到羞愧。他们对赫鲁晓夫既怀有特别的爱,又抱有特殊的恨。当完成他的传记时,我禁不住也产生了两种复杂情愫。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写成《斯大林的对美政策》一书后,我就开始研究赫鲁晓夫的美国政策。然而不久,我就发现他的个性比他的对外政策更加令人着迷,于是我选择为他写一部传记。如果我按照原来的承诺于1989年推出手稿,那结果就与现在的这本书大不相同了。
在他担任共产党的领导人期间,赫鲁晓夫特别健谈。单单他关于农业的讲话就编成了八卷文稿,每隔一周,他都要接受一次长时间的访谈。在1964年下台后,他是第一位出版回忆录的苏联领导人。不过,他公开披露的内容在出版前都经过了仔细的编辑与审查,他的回忆录于1970年和1974年被译成英文
到了1991年,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关于赫鲁晓夫时代的回忆录已经开始出现(其中包括谢尔盖以及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女婿,政府报纸Izvestia的前编辑阿历克赛·阿德朱拜撰写的书籍),《赫鲁晓夫回忆录》的第三部(其中包括他1970年时没有披露的材料)也在美国出版了。此外,由谢尔盖·赫鲁晓夫准备的关于回忆录的专栏文章也开始出现在历史杂志Voprosy istorii上。在一家美国出版商的要求下,我对谢尔盖·赫鲁晓夫与阿德朱拜的著作进行了翻译、编辑,利用这个机会我对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得到了我希望对他们的著作有所充实的回答,他们提供的信息当然也丰富了我所撰写的传记内容。
随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长期束之高阁的苏联档案终于得以公之于世,虽然杂乱无章且并非永久性的,但至少让人们有机会能够一睹其部分的峥嵘。总统档案(即前政治局档案)中包括苏联领导人的特别敏感的材料,以及仍然对所有人关闭的克格勃档案,少数经过特别允许的人除外,不过主要的苏联共产党档案馆都对外开放了,不仅在莫斯科是这样,而且苏联的所有地区都是如此。幸运的是,这些档案馆中有一些真的存放了有关苏联内部看法的、内容只在政治局档案中才会出现的文件副本。
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我断断续续地查阅了莫斯科、基辅以及顿涅茨克等地的档案,采访了赫鲁晓夫的家人、克里姆林宫的同事、为他卖命以及反对他的下属,还有那些在他1953年接替斯大林权力前很早就知道他的人。在谢尔盖·赫鲁晓夫的帮助下,我来到了尼基塔·赫鲁晓夫位于卡里诺夫卡的出生地,访问了乌克兰东部他年轻时常去的地方。由于当时苏联时代刚刚过去,我希望见到的一些前官员还是不大愿意与一个美国人交谈,而一些档案保管员也不敢确定哪些文件是可以安全地公开的。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找寻历史见证人,让他们接受我的采访并坦诚交谈以及挖掘长久以来秘而不宣的文件的努力就好比进行传统的学术研究一样,需要做很多的侦探工作。
我的下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组织并翻译所有这些材料。直到苏联解体,特别是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关于赫鲁晓夫的主要问题就是他的改革:他为何以及是如何尝试改革的?他的改革措施为何大多偏离了方向?然而,自从1991年以来,赫鲁晓夫的从政生涯具有了更大的意义。总体来看,他的生活是整个苏联时代的缩影。革命、内战、集体化与工业化、恐怖政治、世界大战、冷战、斯大林时代后期、后斯大林时代——赫鲁晓夫参与了所有这些历史。是什么吸引如此众多的人们参与了革命与共产主义?在恐怖的政治清洗开始后,是什么使他们保持着忠诚?是什么使至少他们中的一些人与他们自己的历史决裂,并试图改革他们的社会制度?最后,让他们感到困惑、将他们击垮、使他们在苏联解体后经历长期停滞的又是什么?赫鲁晓夫的传记能提供至少部分的答案。
尽管我努力想拓宽自己的视野,给予他生命中所有时期以同样的关注,但我还是在内容上有所侧重,主要集中于他的性格方面。在某些方面,赫鲁晓夫是那种典型的苏联人,但他又与众不同。在大革命后,难以计数的工人与农民地位有了提高,他也爬到了权力的巅峰。尽管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多数同事都在斯大林的统治机器下变成了毫无人性的爪牙,但他多多少少保留了他的人性。斯大林身边的所有人都不遗余力地取悦于他,但赫鲁晓夫却是那样令人不可思议地毫不停歇,他总是能与从集体农庄的挤奶工到加盟共和国的首脑谈得热火朝天。他最重要的对内对外政策也是异乎寻常的,这表现在从他对斯大林的批评到偷偷地在古巴部署导弹,再到突然撤走那些导弹发射架,以结束他自己鲁莽的赌博行为所引起的核对抗。
在翻阅大量的历史记录中,我突然产生了这种关于赫鲁晓夫思维模式的想法。试图理解其心理与政治根源,我查阅了有关个性的理论,并咨询了一些心理学家与精神病学家,以便为我的想法寻找合理的解释。然而,我本人并非心理学家,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选择了努力避开技术性的术语,代之以普通的语言来描述赫鲁晓夫的性格。
历史文献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必须以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这种老生常谈特别适用于苏联的档案文件,因此你必须留意一位领导人想得到的是什么,如果他得不到,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对这些档案文献倚重有加,但从其他的渠道对其进行了解读。那些撰写回忆录或在苏联解体后接受采访的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人现在拥有相当的自由,可以讲出事实真相,不过这也是在他们能够记起或者愿意透露的情况下。他们很多人心里都装着很多的事情,但他们的态度颇富意味,而非总是对事实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文献就提供了一种考察回忆录的有效更正手段,反过来,回忆录也可以用来判断历史文献的真伪程度。
赫鲁晓夫没有留下任何日记,他写的信件也不是很多。他太忙了,无暇去写日记或信件什么的,而且在斯大林时代,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变成白纸黑字也是不安全的。此外,由于对俄语语法与拼写的掌握差强人意,赫鲁晓夫宁愿对着速记员大喊大叫,也不愿自己动手去写。不管怎么说,在他去世后,他收集的所有私人文献都被克格勃查没了,而且再也没有公开过。在缺乏私人档案的情况下,赫鲁晓夫的回忆录就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意义,不过也带来了特别的问题。在撰写回忆录的过程中,赫鲁晓夫通常是孤身一人对着录音机口授,所讲述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不能接触任何文件或档案,而且还要留意无处不在的克格勃。赫鲁晓夫的记忆力惊人,不过他同时也十分需要让自己在后人面前留下公正的形象。我曾努力根据赫鲁晓夫喜欢的自我评价与外界评价的方式来区分其回忆录中事情的真实性。不过我也从逐步认识赫鲁晓夫的自我神化中获益匪浅。
《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全俄文版由他的儿子负责编辑,涵盖的内容比三个英文版本更为广泛。然而,英文版在某些方面也包含着俄文版中所没有的揭示性内容。
威廉·陶伯曼
2002年2月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大学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美国名将全传
作者:祁长松
图书 美国名将全传
-
2
图书 中国皇后全传
作者:赵孟祥
图书 中国皇后全传
-
3
图书 美国第一夫人全传
作者:郑继寿 赵澜波
图书 美国第一夫人全传
-
4
图书 从对抗到对话: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苏美关系
作者:郑羽
图书 从对抗到对话: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苏美关系
-
5
图书 中国高科技制造品出口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苏崇华
图书 中国高科技制造品出口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6
图书 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作者:李明斌
图书 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
7
图书 同盟、冲突和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演化轨迹
作者:邢广程
图书 同盟、冲突和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演化轨迹
-
8
图书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
作者:朱碧波
图书 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
-
9
图书 文学评论丛刊 第十九辑
作者:《文学评论》编辑部
图书 文学评论丛刊 第十九辑
-
10
图书 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年):教师参考书
作者:(俄罗斯)亚·维·菲利波夫 吴恩远 张达楠 张树华
图书 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年):教师参考书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