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自从2006年以来,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纵观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长达一百六十多年,是一部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内容异常丰富;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也是流派层出,群星灿烂,学者如林,相关的著作、文章更是数不胜数,真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为了帮助广大高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地理解这段历史,特别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的发展动态,我们编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篇名著导读》一书。
何谓“名篇(famous essay)名著(famous book)”?顾名思义,名篇名著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famous)、耐读的(rereadable)经典文章和著作。名篇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犹如充满宝石的矿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阅读名篇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能力和素养。
本书名为“名篇名著导读”,其关键词有二:一是“名”(famous);二是“导”(lead;guide;instruct;teach)。其中,famous凸显的known widely;having fame;celebrated等维度,为“名篇名著”的遴选提供基本的操作规则,而“导”具有的lead;guide;instruct;teach等内涵的组合,则使“名篇名著”的使用功能更为清晰。因此,我们在选择可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体现“导读”之引领功能的“名篇名著”时,主要注意观照其权威性、原理性、代表性、典型性、可读性等特点。
通过优中选优,我们挑选了73本篇“名篇名著”,力求能够大体代表中国近现代史学界发展的总体状况。当然,由于时间比较紧,我们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度也还很不够,某些“名篇名著”未能入选,在此深表歉意;同时,由于内容需要,个别部分存在些许重复,也请读者见谅。
在体例上,本书按照国家指定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来谋篇布局。每篇导读大约2000—4000字,由几个小栏目组成,力求浓缩作品的精华,拓展大家的视野:
一、名著(或名篇)拾萃,主要是从作品中选取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或几个精彩的片段,体现作品的精髓所在,以便读者“窥一斑见全豹”。
二、名著(或名篇)导读,主要反映四个方面的内容:(1)作品写作或发表的时代背景;(2)作品的梗概或主要内容;(3)对“名著(或名篇)拾萃”的评介,这是导读的主体部分;(4)对作品的基本评价,揭示其地位、影响及不足。
三、思考题,主要是设计若干个富有启示性、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深入解析,这是解读作品的重要切入点。
四、参考文献,主要是列举若干在编撰“作者简介”、“名著(或名篇)拾萃”和“名著(或名篇)导读”过程中参考和借鉴过的学术著作、论文。
五、深度阅读,主要是向读者推荐若干学术著作和论文,以方便读者进一步研究这一领域。选取的标准是:(1)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2)有知名度;(3)必须与这本名著(或名篇)相关。
最后,我们还以附录的形式将所涉及的作者列于书后,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作者(或编者)的自然状况、生平经历,以及基本学术成就,为阅读作品作补充。在此过程中,我们运用生动、精练的文字勾勒作者的人生经历,反映作者的个性特征,及其擅长。
古人云:“开卷有益。”苏联大文豪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品读中国近现代史上名贤、名家、名师的经典著作和文章,学习前代仁人志士的为人、处世和治学之道,相信对我们大家的人生都会有直接的帮助和益处。
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篇名著导读》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大家学海中的一盏航灯、书山上的一块路标!
黄进华
2009年2月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有声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作者:北京广播电视台
有声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图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徐奉臻
图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研究
-
3
图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
作者:徐奉臻 赵爱伦 孙艺年 黄进华
图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
-
4
图书 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作者:胡大泽
图书 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
5
图书 治史理念与方法: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讨论
作者:李金铮
图书 治史理念与方法: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讨论
-
6
图书 中国近现代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张巨成
图书 中国近现代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7
图书 实验与探索
作者:杜志强 王工厂
图书 实验与探索
-
8
图书 中国近代史纲要PBL教学体系
作者:杜志章
图书 中国近代史纲要PBL教学体系
-
9
图书 王锺翰史学研究
作者:李春保
图书 王锺翰史学研究
-
10
图书 西安事变研究备要
作者:杜海斌 张华腾
图书 西安事变研究备要
豆瓣评论